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广东卷2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广东卷(三)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
(2)在3D投影技术的帮助下,一代歌后 ,“邓丽君”不仅和周杰伦共同演绎其经典金曲《你怎么说》,更为周杰伦的《千里之外》献声,引发万人大合唱。
(3)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 的事,也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
A.品味 栩栩如生 一蹴而就
B.品位 栩栩如生 一朝一夕
C.品味 惟妙惟肖 一朝一夕
D.品位 惟妙惟肖 一蹴而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人多少有点吃惊的案例。
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C.2013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
D.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B.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惠顾的。
C.新业务的开展,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终于小有所成,不胜感激。
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
4.下列诗句与“细水浮花归别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碧天如水倚红楼 B.断云含雨入孤村
C. 冷红泣露娇啼色 D. 雁迷寒雨下空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游侠列传(节选)
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 )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 )世主,功名俱著( )春秋,固无可言()。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弟子志之不倦 志:记住
B.伊尹负于鼎俎 负:承担
C.虽时扞当世之文罔 扞:触犯
D.比周设财役贫 比周:结党营私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至如( )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 )世主,功名俱著( )春秋,固无可言( )。
A.以 于 之 矣 B.其 于 以 哉
C.以 其 于 者 D.其 乃 于 乎
3.用“/”线给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B.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C.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D.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韩非子眼中“以武犯禁”的游侠,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的英雄豪杰,表现了作者不拘泥于教条、进步的历史观和《史记》一书的人民性。
B.作者认为季次、原宪独善其身、坚持正义、不与世俗苟合,就地位、能力及对当时社会的贡献而言,游侠是远远比不上他们的。
C.司马迁从不同角度,反复称赞游侠之义,充满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诚如《古文观止》的评语:“一篇之中,凡六赞游侠,多少抑扬,多少往复,胸中荦落,笔底摅写,极文心之妙。”
D.文中将孟尝君、平原君之类的贤者与布衣之侠作对比,不仅突出了布衣之侠的高贵品质,而且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亦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3)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官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皎洁的明月映照在江中,四周船儿悄无声息之景来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2004年06期《人物周刊·文摘版》)
相关链接
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2014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银川去世,享年78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B.15岁时的张贤亮就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C.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使他寻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D.“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E.尽管家庭破败,父亲在监狱中死去,但张贤亮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2. “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3.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文章标题是“唯物论者启示录”,结尾又说 “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从获得的情报中得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没有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的前哨分队都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准备随时探明可能发动的进攻。
他们刚到这里时,还是春寒料峭。可几天前突然 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偷偷下界河的是一位中士。一天早晨,他下河潜入水中。不一会儿,他爬回到自己一方的岸时,肋骨处中了两颗子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第二天,两个下等兵下了河。没人再能见到他们,只听见一阵机关枪的哒哒声,过后,便是一片沉寂。
事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现在他们邂逅了这条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却是……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晚上,他忿忿地诅咒道。
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际,令他不得一丝安宁。
对,明天他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道禁令见鬼去吧!
其他的士兵们都睡得很香,最后,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他做了一个梦,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条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脖子!
这是一场噩梦。他醒了过来,精疲力竭,天还有亮……
终于来到河边。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它。瞧这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幻觉,一种普遍的错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一俟他的身体进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肉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侧泳。任凭自己顺流漂浮,还不时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不一会儿,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他在树干边浮出水面,真是太妙了!
可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对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来。他们默默注视着对方。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无法判定他面对的那个人是自己的战友,还是那边的敌人。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喷嚏打破了平静的僵局。这是他打的喷嚏,像往常一样,很响。紧接着,对方开始向对岸快速游去,他也分秒必争,使尽全力游向自已的岸边。他先上了岸,奔到那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朝自己搁枪的地方跑去。
他举起枪,开始瞄准。对他来说,要打中对方的脑袋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他赤裸着身子,在约20米的地方奔跑,是很容易击中的活靶子。
不,他没有扣动扳机。那人就在对岸,赤条条的,就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样。而自己端枪站在岸的这边,也赤裸着身子。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没名没姓,没有国籍,没有穿卡其布军装的自己。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接在一起了……
对岸枪声响起时,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倒了下,先是颓然跪下,随后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扑倒在地上。
(节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脉络。
答:
2.小说写到一位中士和两个下等兵,有什么作用?
答:
3.文中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的梦境,请对画线部分加以赏析。
答:
4.“他”占得先机反而被对方射杀了,小说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
彭俐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梁漱溟先生的生日适逢九九重阳节,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清末曾任内阁中书,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
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傲”,廖的称呼是“惰”,王的大号是“懦”,而姚的命名是“暴”。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梁漱溟先生感叹:“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我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回忆:“到十几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关于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约14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在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上”,在人伦中“相厚”。
(《醒狮国学》 2012年第5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介绍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的事迹,通过父亲梁济投积水潭自尽一事,烘托出梁漱溟先生“民主”的成长环境。
B.一王姓老师给梁漱溟的批语:“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而一范姓老师则认为他“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说明梁漱溟当时总是惹王老师生气,而总能讨范老师欢心。
C.梁漱溟先生的父亲对梁漱溟的影响是很大的,认为梁漱溟的观点正确,就支持鼓励;而不赞同的,也不强加干涉,这使得梁漱溟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的自由。
D.作者对于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更以冷暖适中的色调烘托出他的父亲梁济不卑不亢性格特点。
E.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内心是无比伤痛的,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认识到了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的观点。
2.如何理解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这句话的含义?
3.梁漱溟先生关于自学有哪些深刻的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4.梁漱溟先生在阐述儒家学说时,得出精辟而透彻的看法: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七、本大题3小题。
1.如今,大多数餐饮场所免费提供Wifi服务,方便顾客就餐期间上网。然而,浙江安吉一家面馆的墙壁却贴有醒目的告示:此店无Wifi。下有一句提醒语: , 。这句提醒语让面馆多了些许人际温暖,顾客不再掏出手机,各自为战,而是互相低声交流,和谐亲密。《人民日报》将这则告示和提醒语评为“最美小店铭”。请用对偶句写出这句提醒语。要求:语言精练,主题突出,符合情境;字数不超过20字。
20
2.心理描写是小说的常用手法,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请从下面两个文段中任选一个,在A处或B处插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求:①符合上下文语境,符合人物性格特点;②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60字。
材料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
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
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A)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材料二:(《老人与海》)他放下桅杆,卷起了帆,把它捆上,然后把桅杆在肩上,
顺着堤坡往岸上走去。这时他才知道他已经疲乏到什么程度。他在半坡上歇了一会儿,
回头望了一望,……看见那条死鱼的大尾巴挺立在船梢后面。他看见鱼脊骨的赤条条的
白线,黑压压一团的头,伸得很长的吻和身上一切光溜溜的部分。(B)
我的选择: (选填A或B)
心理活动:
3.下面是一副“羊”字书法作品,独具神韵。请为这幅书法作品配诗或配文。要求:①配诗或配文必须原创,所配诗文与作品意境一致;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40字。
八、本大题1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一件创新产品并不需要每个功能都吸引消费者,只要有一个功能打动人心,就会有消费者使用,从而赢得市场,获得不断改善产品的机会。
个人电脑刚出现时,浑身都是缺点:长得不好看,也谈不上有什么商业价值,甚至看不出来能解决什么问题。许多公司都不看好个人电脑的发展前途。但不久,个人电脑就给用户带来冲击,并迅速风靡全球。个人电脑最终打动了消费者,并在不断迎合消费者体验的过程中提高了计算能力和应用丰富度,成功颠覆了传统的大型主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广东卷(三)
答案与解析
一
1.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主要考查常用近义词的辨析使用。
【解析】品味:①品尝味道;②琢磨体会,玩味;③品质和风味。品位:人或事物的品质、价值。栩栩如生:形容形象生动逼真,跟活的一样。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得非常美妙,非常逼真。一蹴而就:一踏脚就能成功。形容事情很容易办成。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短暂的时间。
2.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语病,能力层次为E级。
【解析】B项,“调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搭配不当;C项,“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结构混乱;D项,介词“随着”赘余,造成整个句子缺少主语。
3.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能力层级D。
【解析】A项,“务请”“从速”表达生硬。B项,“惠顾”用于商家对顾客,表示光临照顾。C项,“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D项,“赏光”用于请对方光临。
【举一反三】语言表达要注意谦词和敬词。谦词和敬词的正确使用是高考考查语言得体的重要内容,而且谦词和敬词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不能随意更改。因此,必须辨识、牢记一些常用的谦词和敬词,才能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言随旨遣。
4.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解析】语出韩偓《春尽》A“水”字重复且意境不合;C“娇啼色”“归别涧”不对仗且平仄不合;D“雁迷寒雨”和“细水浮花”不对仗。
二
1.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理解)。
【解析】负,背着。
【答题技巧】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即把这个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文中读。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保障。
2.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理解)。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至于用权术来谋取宰相卿大夫的职位,辅佐当世的君主,功名都被记载在史书中,本来没有什么可说的。①用权术来谋取宰相卿大夫的职位,因此选择“以”字,表方式;排除B、D两选项。②“于”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其”在此处作代词用,此句中,选用两次均可;③“于”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之”作为助词,不能用在动词后面,所以选取“于”。至此可以排除A项。
3.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断句能力,能力层次为B(理解)。
【解析】断句要点包括找特殊虚词位置,辨别特殊句式,结合修辞,并适当利用语感来划分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的游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依循于道德法律的准则,但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坚决,已经答应的事一定诚实去做,不吝惜自己的身躯,去救助别人的急困。本句中“其”是代词,代指游侠。“然”必然要连缀成句,表示转折。“其……其……”表示他的言行,“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表现他们做事的标准。
4.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解析】原文意思刚好相反。作者认为季次、原宪等闾巷之儒虽独善其身,具有君子节操,但论对社会的贡献却是无法与布衣之侠相比的。
【举一反三】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5.【答案】(1)但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以表彰(夸耀)自己的德义为羞耻,大概也有很值得称赞的地方吧。(2)“偷衣带钩的人被诛杀,偷国家政权的人被封侯;受封侯的人家就有仁义存在了”,这不是假话。(3)至于闾巷中的侠客,修养行为,砥砺名节,名声遍及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的贤能,这些行为很难(做到)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 (理解)。
【解析】答古文翻译题时,要字字落实,即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这实际是落实关键词语。再就是句句通顺,这里面包含了落实特殊句式的问题。还有就是正确处理直译和意译的关系。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既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还要灵活,准确表意。(1)关键词(矜、伐:夸耀。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多:赞许,称颂。各1分)(2)关键词:诛,被动,被诛杀。侯,名词活用为动词,被封侯。判断句式。各1分(3)至如:至于。砥:砥砺。莫:没有人。是:这。各1分
【易错警示】做翻译题学生易犯三个毛病: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要领如下:(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先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参考译文】
韩非子说:“儒者援引古代的文献扰乱法治,而游侠凭借武力触犯禁令。”对两者都加以非难,但儒生却多被世人称扬。至于用权术来谋取宰相卿大夫的职位,辅佐当世的君主,功名都被记载在史书中,本来没有什么可说的。至于季次、原宪二人,是平民百姓,用功读书,怀有独善其身的君子节操,坚持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当时的人们也讥笑他们。所以季次、原宪终生都住在家徒四壁的草屋之中,就连布衣粗食也无法满足。他们死了已有四百多年了,但他们的弟子却不知疲倦地怀念他们。如今的游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依循于道德法律的准则,但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坚决,已经答应的事一定诚实去做,不吝惜自己的身躯,去救助别人的急困。既已经历了出生入死的考验,但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以表彰(夸耀)自己的德义为羞耻,大概也有很值得称赞的地方吧。
况且危急之事是人们常会遇到的。太史公说:“从前虞舜在淘井和修粮仓时遇到危急,伊尹曾背着鼎锅和砧板当过厨师,傅说藏身在傅险做苦力,吕尚在棘津遭困厄,管仲带过脚镣和手铐,百里奚喂过牛,孔子在匡地被围困,在陈、蔡两国饿得面黄肌瘦。这些人都是儒生所说的有道德的仁人,还遭到如此的灾难,何况凭借中等才能而经历乱世的普通人呢?他们遭受的灾祸怎么可以说得完呢![1]
俗话这么说:“什么叫懂得仁义,已经享受利益的就是有道德的。”因此,伯夷以吃周粟为可耻,饿死在首阳山,但周文王、周武王不因为这个原因而损害王者的声誉;盗跖、庄跻凶暴残忍,而他们的党徒却不断称颂他们的义气。由此可见,庄子所说的:“偷衣带钩的人被诛杀,偷国家政权的人被封侯;受封侯的人家就有仁义存在了。”这不是假话。
现在拘泥于片面道理或者抱着狭隘理论的人,长久的孤立在世俗以外,不如降低论调、迁就世俗,和世俗同流合污而取得荣耀名声的人啊!而平民百姓,看重取予皆合符道义,应允能实现的美德,到千里之外去伸张正义,为道义而死却不顾现实,这也正是他们的长处,不是随便能做到的。所以读书人在穷困窘急的时候能够委心向学而正视命运。所以有些士人,到了穷困窘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游侠。这些游侠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贤人、豪杰中间的人物吗?如果让乡间的游侠与季次、原宪等比较地位、衡量能力,比量对当时社会的贡献,就不能相提并论了。总之,从事功的表现,说话守信用方面来看,游侠的正义行为又怎么可以缺少呢!
古代平民中的侠客,没有能听说过。近代的延陵季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些人,都因为是国君的亲属,凭借着有封地和卿相之位的富有,招揽天下贤士,在诸侯中显扬名声,这不能说他们不是贤才。这就如同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快,是风势激荡所致。至于闾巷中的侠客,修养行为,砥砺名节,名声遍及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的贤能,这是很难的。然而,儒家、墨家都对他们排斥摈弃不加记载。秦朝以前,平民游侠,被埋没而不见于史籍,我非常遗憾。根据我所听到的,汉朝兴起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尽管时常触犯当朝的法律,然而他们个人的行为符合道义,廉洁谦让,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名声不会虚假的树立,读书人不会虚假的附和。至于那些结党营私的豪强互相勾结,用钱财役使穷人,依仗豪强暴力欺凌势孤力弱的人,随心所欲,来满足自己,这也是游侠们认为可耻的。我哀伤世俗之人不明白其中的真意,却错误地把朱家、郭解等人与豪强横暴之徒混视为同类而一同加以耻笑。
三
1.【答案】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考生对写景方法的把握情况的。对写景方法的鉴赏主要从正与侧、动与静、声与色、虚与实、点与面、远与近等角度去思考,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斗柄阑干洞庭野”,是写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天空星光灿烂,这是静景,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角声凄断岳阳城”是写听到岳阳城传来的凄凉的角声,是动景,写的是听觉。这两句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渲染了迷茫凄凉的氛围。
2.【答案】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解析】理解这首诗要联系注释里面介绍的创作背景,再就是品味这两联的语句,探讨其中蕴含的感情。“客泪”“归心”是表达漂泊在外的羁旅愁思、思归之情。“行朝”“盗贼尚纵横”,是诗人心系朝廷,对国事的关心。
【举一反三】解答此类题要注意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如这首诗的小序与“注”;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解答本题,要抓意象和感情色彩极浓的词语,准确体味诗歌感情。
四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
【解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知、鼎铛、砾、舫等。
论述类
1.【答案】(1)答A给2分,答E给3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B项,张贤亮是中学肄业三年之后才来到甘肃的,并非离开学校就直接来到甘肃。C项,原文说张贤亮“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他自己介绍说阅读《资本论》让他活了下来,而非找到归属感。D项,根据原文和链接材料,未提及他获得自由后创造了大量诗歌;“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这一说法也不合文意。
2.【答案】①年轻时代,通过诗歌《大风歌》抒写并期盼新时代的到来;②“文革”之后,创造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③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共3点,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分析语言特色,把握其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是文章的结尾句,有总结全文的作用。至于这句话在文中都有哪些体现,需要抓住“先锋”二字概括段落大意。内容在第四段和第六段,分别是创作《大风歌》,创造反思小说,经营文化产业等。
3.【答案】①曾经有过显赫的家世,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有深厚的文化根基;②家庭破败,学业未成,父亲死于狱中,因诗作被打成“右派”,使他具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浓厚的思想基础;③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懂得了“有为哲学”和经营方略。(共3点,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分析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原因,先筛选出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如“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等,加以概括即可。
4.【答案】①对社会深层的反思,使他创作了大量令人喜爱的系列读物;②在与别人的交谈中,会不自觉地发出“有为哲学”的感叹;③反思之余,更有具体的行动,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产生价值;④力求通过具体工作改变周围的生存环境。(共4点,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思想意蕴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探究点的选择;一是“唯物论”要从物质世界进行探究,也就是要把握住人物的具体行动;二是人物的这种行为对我们的“启示”。探究时,可以结合材料从人物的行动、思想、做法及目的等方面着手,根据材料对人物的交代综合概括。
六(一)
1. 【答案】“他”(主人公)违反禁令下河洗澡,在河里遇上敌人后奋力游回岸上,先上岸举枪但不忍心开枪,反而被对方击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作品的结构安排。
【解析】把小说情节梳理一下,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作答。
2.【答案】中士和下等兵先后因下河洗澡被敌人射杀,是司令部下达禁令的直接原因;渲染出双方对峙的紧张气氛,也烘托出界河对士兵的强大诱惑力,为下文写主人公违反禁令下河洗澡作铺垫;插叙的运用,使小说叙述方式富于变化。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
【解析】要回答好这类题,要很好地掌握以下常见的结构术语:铺垫、伏笔、照应、抑扬、波澜、线索、倒叙、插叙等等。当然,也要结合思想内容谈“作用”。
3.【答案】主人公在睡梦中准备跃入水中,表现出士兵对河的渴望,反映战争生活让士兵们身心痛苦。“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脖子”,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那条禁令对士兵产生的强大约束力。梦境的描写,揭示出主人公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丰富了作品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解析】赏析句子或语段。做这类题,一般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① 抓住事物是什么特征、使用了什么修辞;②从哪些视角观察、调动了哪些感官;③ 按什么顺序描写、具体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④ 句式有何特色等。
4.【答案】示例一:丰富人物形象。先上河岸占得先机的“他”本可以很容易地杀死敌人,可他无论如何也开不了枪,表现出人物内心深处善良、尊重他人生命的可贵品质。
示例二:使情节陡生波澜,耐人寻味。“他”本可以先发制人,结果却被后上岸的敌人射杀了,这个结局使故事陡生波澜,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灵,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回味的余地。
示例三:使主题更加丰富深刻。这一结尾在彰显人性中善良、尊重他人生命的美好品质外,更以冷峻的笔法揭示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残酷事实。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情节安排的技巧。
【解析】小小说必有情节上的“转”(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
【举一反三】分析小说中情节安排的作用,思考时先分析所考查的情节所写的内容,然后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其作用:①从与上下文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是否是“突转”,或用作铺垫,或引出其它情节;②从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是否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人物的心理,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③从与主题的关系的角度考虑,是否表现或深化文章的主题等。
六(二)
1.【答案】C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解析】C2分,D3分,B1分,AE不得分。A项“投积水潭自尽”一事与“民主”不构成因果关系;B项“惹王老师生气,而总能讨范老师欢心”错;E项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答案】这既是对父亲的一种宽慰,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理解,(3分)他认为社会应该是不断发展的,暂时的黑暗挡不信历史前进的步伐。(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关键句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解析】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只需要抓住语境,即可得出答案。
【思路点拨】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3.【答案】①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②具备眼光见识,力争上游;③方向明确,追求不已。(每点2分,共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解析】答案在第7自然段。
【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4.【答案】所谓“向上心强”,指的是一种对待学问的态度和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力争上游,都能够高标准要求自己。(3分)而“相与情厚”则是对做学问时的情感价值观的理解,一份深厚的情感,能够激发一个人内心的力量,从而支撑着他不断去努力探索。(3分)具备了这两种品质,便能够产生一种内在动力,让自己带着一种自觉与自信去面对一切。(2分)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解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第二: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思路点拨】首先,先阅读文本内容,确立自己的观点。第二,依据文本材料,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分条阐述理由,分条作答。
七
1. 【答案】与其键对键,何如面对面/给眼睛放放假,与邻桌说说话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主题突出,注意“人际温暖”,“低声交流”,“和谐亲密”等词语的暗示,体现交流的积极意义。注意对偶句和字数限制。
2.【答案】示例A:(林冲)只恨当初执迷不悟,心存幻想,一忍再忍,如今落得家破人亡。枉我一片丹心向朝廷,反了也罢,上梁山,等待机会,誓杀高俅狗贼。(答案体现出人物手刃仇人后的畅快、幡然醒悟、奋勇抗争的性格特点即可)
示例B:(桑底亚哥)在海上斗争了80多天,砸坏了刀、棍、船,最终还是一无所获,真是无奈。可是我不会服输,不会被打垮,下次一定要捕获更大的鱼。(答案体现出人物不被打垮、不会服输,继续抗争的性格特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分析情节语境:林冲手刃仇人和桑底亚哥捕鱼失败。抓住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林冲幡然醒悟、奋勇抗争,桑底亚哥不服输。揣摩人物心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注意字数要求。
3.【答案】示例:1.美善从羊来,福气生吉祥;羊角尖尖起,霉运快快移。2.你像一轮弯月,似洁白的云絮,带着青草的味道、花的芬芳款款而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书法作品夸大了羊角,缩小了羊身,笔画浓疏有致,如飘浮云絮。可抓住作品中羊角形状、云絮笔画,通过联想和想象配诗或配文,形象生动。注意修辞和字数限制。
八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两个能力层级(表达应用)。
【试题分析】本材料的关键词是“创新产品” “只要有……就会……的机会”,材料肯定“创新”,哪怕创新出的产品缺点远大于优点,但最终也会走向成功。因此写作时可以谈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侧重有创新就有发展。
【参考例文】
创新与发展
二十世纪下半叶,当日本人发明的物美价廉的石英表处于热卖中时,瑞士的劳力士公司盲目的跟风生产,结果上市后严重积压。眼看就要打赔一笔之时,其总裁海尼格的一个创意限量拍卖不仅力挽狂澜,而且让劳力士公司大赚一笔。是的,就是他的一个创新方案救公司于水火之中;就是他的创新,才是劳力士公司的品牌更加凸显。
被公认为最有商业头脑的犹太人都不乐意做微利生意,他们认为“做微利生意无异于把缰绳往自己脖子上套。”所以劳力士公司想要与日本石英表比价格的商业竞争行为才以惨败收尾。那么如何将高利润生意做成功呢?
没错,就是要靠创新,海尼格利用劳力士的品牌优势,突破传统销售方式,抛弃了几百万块石英表,只留下十二块作为“限量收藏版”进行拍卖,自然引人瞩目,大获成功自然在情理之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反观中国,早已获得“世界工厂”的殊荣,代表着我国的生产能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那么,这是否说明我国工商业已经发展到横爱的水平了呢?很遗憾,事实不是这样,并且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处在产品附加值“微笑曲线”的最低端——生产,既付出的劳动最多,得到的利润却最低。这样的“世界工厂”之称要之何用?要想使我国工商业迅猛发展,就必须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蜕变。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我国产业想要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科学界,人类从对世界的迷茫到对神灵的崇拜,再到对科学真理的探求,无不充满着创新的气息;在制度上,从远古时期到奴隶制,到封建制,在从封建制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次次的变革充斥着一次次的创新,一次次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车轮向前滚动;在生产技术上,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改良蒸汽机到内燃机,从电动机到互联网,不断的创新推动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飞越,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创新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动力。当今社会,我们唯有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在这竞争无比激烈的社会获得一席立足之地。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广东卷(四)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
(2)在3D投影技术的帮助下,一代歌后 ,“邓丽君”不仅和周杰伦共同演绎其经典金曲《你怎么说》,更为周杰伦的《千里之外》献声,引发万人大合唱。
(3)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 的事,也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
A.品味 栩栩如生 一蹴而就
B.品位 栩栩如生 一朝一夕
C.品味 惟妙惟肖 一朝一夕
D.品位 惟妙惟肖 一蹴而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人多少有点吃惊的案例。
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C.2013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
D.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B.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惠顾的。
C.新业务的开展,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终于小有所成,不胜感激。
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一种诗歌体式。他创作的无题诗颇多, 而这种寄寓又往往是模糊隐晦,在有无之间,所谓不便明言的情感隐秘。
①由于表达隐晦曲折,历代的研究者解说各异,更有不少穿凿附会。
②其中不乏直接写爱情相思的,但更多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抒发身世感喟。
③往往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
④这些诗篇是诗人人生感受与情感的原生态的展现。
⑤辞藻精丽,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A.③①②⑤④ B.③⑤①④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⑤③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①时,有同州下圭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③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注】①天后:武则天。②刺谳:刺,探寻;谳,议罪。③推刃:往来项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独过之 过:认为……不对
B.旌其可诛,兹谓僭 僭:僭越
C.不愆于法 愆:罪过
D.不宜以前议从事 从事:处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而又何诛焉 王问:“何以知之?”
C.我乃杀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元庆杀了父亲的仇人后投案认罪。陈于昂建议,先处死徐元庆,再在他的家乡表彰他,并把这个案例编入法律文书中。作者认为,陈子昂的建议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礼”与“刑”根本作用一致,但在实际运用中有区别,不能对同一个人既施死刑又行褒奖。自相矛盾的做法,公之于众,只会让天下人无所适从。
C.作者认为,徐元庆与杀父仇人不共戴天,想方设法,不惜生命报杀父之仇,既符合“礼”的要求,也表现出“孝”与“义”,并称赞他是通达事理、明白道义的人。
D.针对陈子昂“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说法,作者明确界定了“仇”的范围,把因违法犯罪而被处死的情况排除在外,这对于澄清认识具有开创性的积极意义。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译文:
(2)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译文:
(3)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洞仙歌
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①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②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③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④,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⑤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注]①分付:托付。②格:格调。③永丰坊:地名。④飞絮时:指入夏时节。⑤一成:宋时口语,犹“渐渐”。
(1)词的上阕,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垂柳”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借柳来喻人、抒怀,请分析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渡捅起。(曹操《观沧海》)
②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④郁郁澜底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思《咏史》)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⑥越明年,政通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⑧仁者不忧,____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①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哲学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②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③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④《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1.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两次提到《老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2.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简短、看似不相连贯的原因有哪些?
答:
3.“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请结合文意阐释这句话的内涵。
答:
六、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狼图腾》节选
姜戎
两年前陈阵从北京到达这个边境牧场插队的时候,正是十一月下旬,额仑草原早已是一片白雪皑皑。陈阵被安排住在毕利格老人家里,分配当了羊倌。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他随老人去八十多里外的场部领取学习文件,顺便采购了一些日用品。临回家时,老人作为牧场革委会委员,突然被留下开会,可是场部指示那些文件必须立即送往大队,不得延误。陈阵只好一人骑马回队。临走时,老人将自己那匹又快又认家的大青马,换给了陈阵,并再三叮嘱他,千万别抄近道,一定要顺大车道走。
刚登上一道山梁,遥望大队驻地的查干窝拉山头,他一下子就把老人的叮嘱扔在脑后,率性地放弃了绕行二十多里地走大车道的那条路线,改而径直抄近路插向大队。
天越来越冷,大约走了一半路程,太阳被冻得瑟瑟颤抖,缩到地平线下面去了。陈阵忽然一阵颤栗,心里有些莫名的紧张——他怕大青马迷路,怕变天,怕暴风雪,怕冻死在冰雪荒原上,但就是忘记了害怕狼。
快到一个山谷口,一路上大青马活跃乱动、四处侦听的耳朵突然停住了,并且直直地朝向谷口的后方,开始抬头喷气,步伐错乱。
当陈阵猛地转头向山谷望去时,他几乎吓得栽下马背。距他不到四十米的雪坡上,在晚霞的天光下,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后来,陈阵跟毕利格详细讲起狼群当时的阵势,老人用食指刮了一下额上的冷汗说,狼群八成正在开会,山那边正好有一群马,狼王正给手下布置袭击马群的计划呢。幸亏这不是群饥狼,毛色发亮的狼就不是饿狼。
陈阵强撑着身架,端坐马鞍,只用眼角的余光紧张地感觉着近在侧旁的狼群。他知道蒙古草原狼的速度,这几十米距离的目标,对蒙古狼来说只消几秒钟便可一蹴而就。人马与侧面的狼群越来越近,陈阵深知自己绝对不能露出丝毫的怯懦,必须像唱空城计的诸葛孔明那样,摆出一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身后跟随铁骑万千的架势。只有这样才能镇住凶残多疑的草原杀手——蒙古草原狼。
他感到狼王正在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望,群狼都把尖碗形的长耳,像雷达一样朝着狼王张望的方向。所有的杀手都在静候狼王下令。但是,这个无枪无杆的单人单马,竟敢如此大胆招摇地路过狼群,却令狼王和所有的大狼生疑。
晚霞渐渐消失。人马离狼群更近了。这几十步可以说是陈阵一生中最凶险、最漫长的路途之一。大青马又走了几步,陈阵突然感到有一条狼向他身后的雪坡跑去,他意识到那一定是狼王派出的探子,想查看他身后有无伏兵。
大青马的步伐似乎也不那么镇定了。陈阵的双腿和马身都在发抖,并迅速发生可怕的共振,继而传染放大了人马共同的恐惧。
突然,老阿爸的一句话从天而降,像疾雷一样地轰进他的鼓膜:狼最怕枪、套马杆和铁器。枪和套马杆,他没有。铁器他有没有呢?他脚底一热,有!他脚下蹬着的就是一副硕大的钢镫。他的脚狂喜地颤抖起来。
毕利格阿爸把自己的大青马换给他,但马鞍未换。难怪当初老人给他挑了这么大的一副钢蹬,似乎老人早就料到了有用得着它的这一天。
狼群正在等待探子,人马已走到狼群的正面。陈阵迅速将双脚退出钢镫,又弯身将镫带拽上来,双手各抓住一只钢镫——生死存亡在此一举。陈阵憋足了劲,猛地转过身,朝密集的狼群大吼一声,然后将沉重的钢镫举到胸前,狠狠地对砸起来。
“当、当……”
钢镫击出钢锤敲砸钢轨的声响,清脆高频,震耳欲聋,在肃杀静寂的草原上,像刺耳刺胆的利剑刺向狼群。对于狼来说,这种非自然的钢铁声响,要比自然中的惊雷声更可怕,也比草原狼最畏惧的捕兽钢夹所发出的声音更具恐吓力。陈阵敲出第一声,就把整个狼群吓得集体一哆嗦。他再猛击几下,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呼地向山里奔逃而去。
但狼群撤得井然有序,急奔中的狼群仍然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陈阵看呆了。
狼群一眨眼的工夫就跑没影了,山谷里留下一大片雪雾雪砂。
(节选自《狼图腾》,有删改)
1.小说第—段中毕利格老人把大青马换给陈阵并再三叮嘱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2.赏析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
(1)太阳被冻得瑟瑟颤抖,缩到地平线下面去了。
(2)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
3.简要概述文中蒙古草原狼的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陈阵与狼群遭遇后的心理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怪人”龚自珍
陈 益
正当万马齐喑、异常烦闷的暴风雨来临前夕,晚年龚自珍自京城南下,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好友魏源在扬州仓巷有一座絜园,每次经过扬州,便寓居于絜园秋实轩。龚自珍为絜园题写过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一代典,成一家言。”从中可以读出很多含义。有一次,龚自珍与客人在秋实轩高谈阔论,手舞足蹈间,竟然将靴子踢飞了。送客时到处寻找靴子,怎么也找不到。几天后,才发现靴子在帐子顶上。
魏源的孙子魏季子,写有《羽琌山民逸事》,记载了龚自珍许多奇闻逸事,“飞靴”就是其中一则。
龚自珍一直渴望能有经世济民、安邦定国的机会。他投身于科举,固然这是读书人的唯一途径,但更为了藉此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清道光三年,叔父龚守正任会试同考官,龚自珍照例回避,不能参加会试,母亲段训还专门写诗,以“会见天街汝遍看”(《珍儿不予会试,试以慰之》)来劝慰他。己丑年四月二十八日,龚自珍应廷试,第一个交卷出场,友人恭维他“君定大魁”。他却嗤鼻说道:“看伊家国运何如。”自己能否夺魁,却是关乎清王朝国运的事。可见龚自珍抱负之大、自视之高。
对于科举,龚自珍有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去拜访身为礼部尚书的叔父龚守正。叔侄尚未寒暄几句,就有人通报,有一位门生求见。来人新近点了翰林,正春风得意呢。龚自珍只好暂去耳房回避,外间的交谈倒是听得很清楚。尚书问门生最近忙些什么,门生回答,也没啥要紧的事,平日只是临摹字帖,在书法上用点工夫。尚书夸奖道:“朝考无论大小,首要的是字体端庄,墨迹浓厚,点画工稳。若是书法一流,博得功名直如探囊取物!”门生正恭聆教诲,龚自珍却忍不住在隔壁哂笑道:“翰林学问,不过如此!”听到这话,那位门生很是窘迫,慌忙告辞。尚书勃然大怒,将龚自珍训斥了一番,叔侄间闹翻了脸。
龚自珍未入翰苑,抑郁不平,他干脆让女儿、媳妇、小妾、婢女都每天临池,专练馆阁体。若是有人说翰林如何了不起,他便嗤之以鼻:“如今的翰林还值得一提吗?我家的女流之辈,没有一人不可入翰林。不凭别的,单凭那手馆阁体的毛笔字,就绝对够格!”
从青少年时代起,龚自珍就随从父亲奔走南北,与硕学名士、潦倒文人、草野侠客、山林隐士、市井小民、勾栏歌妓都有往来。他挥金如土,待等囊中羞涩,又向友人告贷。在扬州,不但吃喝都在好友魏源的絜园,甚至连身上的衣服,脚上的靴子,也是魏源的。有一次,他从金陵回扬州,身上的白狐裘上半部挺新,下半截却都是泥污。原来,这两天雪雨交加,寒风彻骨,朋友送给他白狐裘御寒。他身材短小,又不知裁改,拖在泥水中竟浑然不觉。
魏季子还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羽琌山民龚自珍“有异表,四顶中凹,额罄下而颏上卬,短矮精悍,两目炯炯,语言多滑稽,面常数日弗盥沐”。这位思想家、大诗人是不喜欢盥洗的,甚至一连几天都不洗脸。魏源让仆人端了脸盆恭伺,他竟大发雷霆,说我一向不喜欢盥洗,你让仆人这样做,不是轻侮我吗?魏源只好赔着笑脸道歉。
龚自珍爱读书。每天早晨,“仆人置槃香一,淡巴姑一,巨罂旁置一烟筒而计甚巨,山民日坐其间,无他事焉”。看书看得倦了,即沉沉睡去。虽穿衣戴帽,仍不管不顾。仆人如果要为他解脱,反而被他呵斥驱赶。这才真正是手不释卷。
龚自珍作文写诗时嬉笑怒骂,纵横恣肆,字里行间洋溢激情,在生活中也是“性不喜修饰,故衣残履,十年不更”,被称为龚呆子,更有人说他是狂士、怪物。然而他怪得有理而有节。众所周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的名句。假如他始终拘拘谨谨,能在近代中国“大变忽开”之际,写出如此振聋发聩的诗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