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本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可独在异乡的我却有家“不能”回——老妈心痛我,不想让我在一天之内往返400公里,只为看看她,故“痛”下严令,不准我回家,以省去路上的劳顿。好在媳妇在家,我也就不再挂念,但心实不愿虚度佳节,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白天,也想感受一下外面的热闹,便违慈命,一个人进京去了恭王府(这一趟跑得更远)。
也许是恭王府各方面的宣传做的到位,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反正名气不小(据说是北京四合院的最典型代表,而这正是我来此的原因)。当我由北京西站坐地铁三倒四转地钻出“北海北门”站、走在不算宽敞的食肆商铺民宅参差排列的“三座桥”胡同里时,熙攘的人流、不时穿梭而过的人力三轮、出租车、私家车、公务车告诉我前方的目的地定是个热闹的所在。
果不其然,刚走出胡同口,便望见前海西街西段的王府大门前聚集了不少拍照的游客,而近前的店铺里琳琅的商品中卖的最多的则是讲述恭王府第一任主人生平的传记书——《和珅传》。看来这位“中国古今第一贪”对现代人的影响力还不小,好多游客便是直接冲他而来,恭王府的名气还多少沾了他的光呢!
恭王府大门
这块匾下等着不少人,只为证明自己“到此一游”过
恭王府应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发迹后所建,但具体时间尚待考证。目前府邸内,和珅宅第时期代表性的建筑主要有两处:一处为“嘉乐堂”,另一处是“锡晋斋”。
【恭王府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亲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恭王府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充分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致素雅的风韵。恭王府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在前,园在后;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每一路的后两个院子是人们游览的主要区域。】
中路建筑——
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显示了中路的威严气派,同时也是亲王身份的体现。
中路轴线上有两进宫门:一宫门,即王府的大门,三开间,前有石狮一对;
一宫门
一宫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
古时达官显贵们的身份地位也可由其府门前的石狮反应出来。清代皇宫门前石狮头上的卷毛疙瘩有13排,亲王府的则为12排。感兴趣的朋友来这儿时不妨验证一下。
一宫门上的门钉
亲王府府门上的门钉为九行七列。这个不用数,一目了然。
二宫门,五开间。
二宫门
穿过二宫门,直面坐北朝南的正殿——银安殿。
银安殿
作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民国初年,由于不慎失火,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现银安殿及东西配殿均为近年重建。
银安殿内布展内容(部分)——
恭王府沙盘
王府所藏的西洋钟
王府的第三位主人——恭亲王奕訢
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
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一起签订《辛丑条约》的大清重臣
银安殿背面
银安殿背面一角
银安殿后为嘉乐堂,是王府中路的最后一进正厅,五开间,硬山顶,前出廊。大门正上方悬“嘉乐堂”匾额。
嘉乐堂
嘉乐堂为和珅时期之建筑。悬挂有“嘉乐堂”匾额一方。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但匾额无署款,无钤记,故无由证实,但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说明是和珅之室名。
嘉乐堂侧影
在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的牌位,以萨满教仪式为主。现辟为展室。
东配殿
东配殿廊檐下的一块刻有恭亲王手迹的石碑
西配殿
恭王府中路建筑就是这些。我们再去参观一下东路建筑。
东路建筑——
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至今仍长势甚好;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訢的起居处。
连接中路与东路院落的穿堂
二进院院门
乔装打扮、兴致勃勃的游客
行至此处只顾看美女,忘了高抬腿,结果很惨——小腿被磕破。
二进院的正房如今已瘦身为一座棚子了,棚下设一大画桌,供游客亲手动笔写“福”字,收费10元。
画桌西侧摆放着珍贵的金香玉和乌木石。也许大家都听说过“有眼不识金香玉”这句俗语,今天就让大家见识见识其为何物。
二进院里的金香玉与乌木石
【金香玉是一种能散发迷人香味的玉石,是人们寻觅已久、只见史料记载而难道一睹真容的珍奇宝石,是吉祥、福运的象征。它出于自然,得于岁月;其质地柔和细腻,亮度湿润饱满,色泽古朴醇厚,呈红褐色及深褐色的半透明状;其香味为特殊的巧克力香味,奇妙无比,若得嗅之,仿觉有美女擦身而过之感,妙不可言,回味无穷;更为稀奇的是凡用手触摸过金香玉的,手上也粘有一样的芳香,并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三进院名藤萝院,正房名”多福轩“,五开间、硬山灰筒瓦顶,为明代建筑风格,是当年奕訢会客的地方。
藤萝院、多福轩
当年奕訢在此接见朝廷官员和外国使节。屏门上方有慈禧太后所提“同德延釐”匾额和抱柱联,四周墙上方悬挂皇帝御笔所赐的多方“福”、“寿”大匾。
轩内陈设
多福轩月台前有一藤萝架,两株古藤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已生长了200多年的古藤萝
多福轩及其东西耳房屋脊和山墙墀头上的砖雕装饰
恭王府建筑物屋顶垂脊上的第一只神兽很独特。独特之处不是神兽本身,而是其下带精致装饰的托儿。这种造型我是第一次见。
多福轩后的第四进院落为当年恭亲王的起居之处——“乐道堂”的所在地。可惜院门紧闭,不让游客参观,只能看看外表了。
四进院的垂花门和磨砖对缝的院墙
平整坚固的院墙
院墙墙帽下的砖雕
东厢房垂脊上的垂兽与蹲兽
东路建筑到此参观结束,接下来再看看其后的后罩楼吧!
后罩楼顾名思义就是建于四合院最后部、如罩子一样将前部建筑罩起来的楼。恭王府的后罩楼位于府邸和花园的衔接处,俗称“99间半”,呈齿朝下躺着的“F”型,东西长160米,为府邸三路建筑的宽度总和;东部为“瞻霁楼”,西部为“宝约楼”;中间开有府邸通往后花园的门。
后罩楼东端一楼的游廊
后罩楼(局部)
后罩楼东西向一楼长长的游廊
将镜头拉近,就会有一种压缩的效果
后罩楼东端呈拐角状
中路、东路院落之间的通道上游客也不少
待游客散的差不多了,再拍一张,这样显得清静些
后罩楼中段——佛楼前的一对大铜缸
貌似比故宫的还要气派一些
佛 楼
后罩楼中段现开辟成佛楼,是恭王府商业运作的一种体现。
转经筒
既然有佛楼,那么转经筒自然少不了,佛楼对面、嘉乐堂背面台基上便设了长长的一排, 供游客祈福保平安之用。
锡晋斋后檐抱厦
沿佛楼西行,现在我们来到了王府西路最后一座建筑——锡晋斋的房后。西路我是倒着参观的,但为介绍方便,还是从西路的第一进院落讲起吧!
在参观西路院落前,我们先来看看中路与西路之间长长的更道。
中路、西路之间的更道西路建筑——
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
连接中路与西路院落的穿堂
穿过穿堂,来到西跨院的第一进院落:
院落东为穿堂;西为仁和堂;南为倒座房,现辟为茶室;北为廊庑,正中开有通向二进院的门。
穿堂西面
穿堂侧影
与穿堂正对的仁和堂
倒座房
北侧廊庑
穿过廊庑正中的门,我们进入二进院:
二进院北为通向三进院的五开间屋宇式大门;东西为厢房。
二、三进院的分界——五开间的屋宇式大门
东厢房——尚善斋
西厢房——乐善斋大门近影
大门不但面阔阔,且进深深
大门北侧复设一道屏门(起遮挡视线的作用,类似于照壁),上书“国恩家庆”四个红底金字。
“国恩家庆”
这四个字出自乾隆令纪晓岚写的“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后来官宦人家常用。
绕过屏门,进入三进院。
屏门背面的装饰性文字
门内东西两侧建有抄手游廊
三进院里五开间的正房名葆光室,名为“葆光室”,两旁各有耳房三间,配房五间。
葆光室
葆光室正在维修,谢绝参观。得,又是一处看不了的地儿。
匾额由咸丰皇帝御书
院落内景
站在堂前,想象昔日的主人坐在高大宽敞的殿堂之中,俯视眼皮底下恭顺的奴仆,享受着奢华的生活,怎一个“爽”字了得?而这一切仅靠俸禄、工资如何来得!故就得靠贪!贪!贪!我说的是和珅。
这进院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除前所述门内东西两侧建有游廊外,正房东西两侧也建有游廊。四角游廊与四面建筑相连,这样下雨也不用怕了。这也是整座恭王府里唯一一处有如此设计的院落。
大门内东侧游廊,连接东厢房
大门内西侧游廊,连接西厢房
正房东侧游廊
正房西侧游廊
葆光室背面
葆光室后为第四进院落:
第四进院为内眷的住所,与外界明显隔绝,这一点可由院落的垂花门看出(旧时,垂花门是划分内外院的明显界限)。垂花门不高也不宽,还内设一道屏门,与前院五开间的大门相比,明显不是一个级别,但却别有韵味——前起脊、后卷棚的勾连搭式屋顶,精美的雕饰、垂花柱,很有生活情趣。
垂花门
屏门
垂花门内东西两侧接抄手游廊
垂花门内侧及南院墙上的什锦窗
东厢房——五开间的“乐古斋”
西厢房——“尔尔斋”,也是五开间
“天香庭院”
坐落于院落北侧高大气派的正房——锡晋斋
锡晋斋原名“庆宜堂”,俗称楠木房,七开间,前后出廊,后檐带抱厦五间。
“庆宜堂”名据说缘起于乾隆所赐“庆颐良辅”匾额。锡晋斋名称,一说是恭亲王奕得到晋朝陆机的《平复帖》后所起;另一说是小恭王溥伟所起。
锡晋斋内景
正厅的东西北三面是两层的楼,上下安装了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此隔段式样是和珅家太监呼什图受和珅指使前往紫禁城宁寿宫画下图样仿造的,是明显的僭侈逾制,这也成为嘉庆皇帝赐死和珅的二十大罪之一。
楠木隔段后的另一片小天地
锡晋斋东西两侧建有做为通道的耳房,由此可通向后罩楼。
窄窄的门
穿过幽暗的耳房可至后罩楼
锡晋斋背面
好了,恭王府西路的建筑我们也参观完了,接下来就该游览后花园了。大家随我来。
后罩楼后为后花园。后罩楼一层中间开有通向后花园的门。
后罩楼与后花园之间隔着一条跑马道。
如今跑马道已跑不得马,人太多了
【后花园名“萃锦园”,占地28860平方米,与府邸相呼应,也分为东中西三路。园内布局、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造园模仿皇宫内的宁寿宫。全园以“山”字型假山拱抱,东、南、西面均堆土累石为山,中路又以房山石堆砌洞壑,手法颇高。山顶平台,成为全园最高点。居高临下,可观全园景色。】萃锦园导览图
“萃锦园”中路风景——
萃锦园中路的入口为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拱形石门,其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
西洋门
门额上刻有“静含太古”(阳面)和“秀挹恒春”(阴面)的字样。“静”和“秀”是园主人希望达到的两个境界。
“静含太古”
园墙上的西洋式几何对称图案
入得门来,只见一直立的、无甚特点的石头树于眼前。但当你绕到其后侧时,情形则有大不同——看,像不像一位怀抱婴儿的妇人?传说和珅一直无子,自打移来此石,很快便生下了丰绅殷德,故称其为“送子观音”。
独乐峰,也叫观音送子
前面说的只是一个传说,此石正名为“独乐峰”,是高约5米的北太湖石之孤赏石,有点缀园林,不使园内美色尽览之功效。园林专家认为它可同时起到影壁和屏风的作用。石之命名“独乐峰”,或许套用司马光“独乐园”之意。“独乐峰”由于多年风化已经形成一种自然美,像软水漩涡,像淡云舒卷,古朴典雅而又富有诗情画意。
抬头仰望,只见“乐峰”二字,而“独”字隐于石的顶端,这种方法耐人回味。
“独乐峰”北为“蝠池”,即池塘的形状像展翅的蝙蝠,取其谐音。池周围种植榆钱树,榆钱掉进池里仿佛聚宝盆。谐音“福钱”满盈,寓意是福贵双全。
“蝠池”(局部)
连接西部荷花湖与蝠池的来鹤桥
“蝠池”西为棣华轩,因悬挂咸丰皇帝御书“ 棣华轩”匾额而得名。奕詝(咸丰皇帝)和奕訢幼年时曾自创枪法、刀法,道光皇帝赐枪法名曰:“棣华协力”,刀法名曰“宝锷宣威”,希望兄弟协力共扶大清。“棣华”由此而来。
“棣华轩”
“蝠池”东为明道斋。
明道斋内有一些图片展览。
猜猜这小哥俩是谁?
“蝠池”北为花园中路最主要的建筑——“安善堂”。“安善堂”是一座五开间、卷棚顶、勾连搭式的厅堂,前出抱厦,两侧有游廊通向东西两庑。这里原是主人游园时吟诗、作画的地方,也曾是恭亲王奕宴请重要宾客的处所。
“安善堂”正面
“安善堂”西侧
“安善堂”北有一座假山,名叫滴翠岩。藏有康熙福字碑的秘云洞,就位于“滴翠岩”中心腹部。假山顶是整个花园的制高点,顶上的建筑叫“绿天小隐”;建筑前面的平台为“邀月台”,是赏月的地方。
滴翠岩
滴翠岩为一座由太湖石叠成的宝嵦,为恭王府花园所独有。东西各有一条通向假山顶的曲径小道,小道顶端各卧有一带孔的水缸。仆人把水蓄入缸内,夏、秋高温潮湿,石壁间便生出翠绿的苔藓,石黄苔绿,黄绿相间,苍翠欲滴,故名 “滴翠岩”。岩下长方形小池中有三组叠石,意为蓬莱、方丈、瀛洲三个仙岛。
蓬莱、方丈、瀛洲仙岛
“秘云洞”位于“滴翠岩”中心腹部。古代以石为云根,为秘藏仙云之洞府。洞正中镶嵌康熙帝御笔“福”字青石碑一座。因康熙手书流传于世甚少,此“福”字又造诣精湛,广涵博意,为绝世珍宝,堪称“天下第一福”。可惜想带福还家的游客太多,洞外排起了蛇形长队。
“秘云洞”外等待带福还家的游客排起的长长队伍
“滴翠岩”顶为“邀月台”,台上有一座小巧别致的建筑——“绿天小隐”。走岩东西两侧的“升官发财”路可登至此台。
升官发财路
“滴翠岩”东西两侧的爬山斜廊最下方只有两级石阶,再往上则为无台阶的斜坡。民间戏称此路为“平步青云路”,也俗称“升官发财路”。也寓意若得“才财”两运,须奋发图强,求真才实学,抓机遇转变,成命运大器。
"绿天小隐"
“邀月台”为全园最高点,是府主人休憩待客、纳凉赏月、品茗食点、听琴敲诗之所。可惜现在的“绿天小隐”变成了求神烧香的地方。
背面也不能免俗——“招财进宝”,一点儿也看不出原来“绿天小隐”的雅趣
“滴翠岩”后是花园中路的最后一座建筑——“蝠厅”。
“蝠厅”
此厅因形状像展翅飞翔的蝙蝠,故名“蝠厅”,也是出于祈福的用意。由于此建筑构成一个蝠形平面,因此有人说“此厅自早至暮皆有日照”,被誉为 “ 北京古建筑只此一例”。据说恭亲王奕訢常在此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谋划军国大事。 恭亲王之孙,著名书法家溥儒(溥心畬)曾在蝠厅居住、作画。可惜现在变为茶室,不掏钱连门也进不去。
“蝠厅”淡雅的颜色
“蝠厅”前面的“滴翠岩”
“蝠厅”侧影
离开“蝠厅”,去往花园东路。
园内曲径蜿蜒,步移景换。环顾四围,假山、亭台、竹林、芭蕉就像风采各异的佳人,静默含蓄地停在那里,等你去倾谈、垂怜;真是舍了哪个也不忍,令人不知该先往哪走,于是便如浪蝶狂蜂般,随意游走其间。但为使大家清晰有序参观,还是再回到“独乐峰”下,向东去一路游览——
“独乐峰”东为沁秋亭。
曲水流觞
沁秋亭的看点是亭内奇趣的“曲水流觞”——亭后假山中老井的水潺潺流入小亭内蜿蜒的沟渠。想当年园主人在初春、盛夏、深秋时节邀客来此,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是何等的惬意。亭内彩绘有二十四孝、白蛇传等故事。
回看竹林掩映下的沁秋亭
“沁秋亭”东为“蓺蔬圃”,即王府的菜园。园主人在种植杂蔬之时,体会天地生机、农耕野趣。
“蓺蔬圃”
与“蓺蔬圃”一街之隔的正北部是一套清幽雅致的院落。恭王府三绝之一的大戏楼就坐落在院中央。让我们进去瞧瞧!
穿过垂花门进入第一进院落——竹子院。院东侧的雅舍名为“香雪坞”,是恭亲王的福晋、侧福晋们游园观戏的小憩之处。据说嫡福晋十分喜欢摇曳的翠竹,所以小院四角种的都是竹子。
竹子院
“香雪坞”内陈设
小院里竹影婆娑,很是清雅幽静。
竹子院与牡丹园之间的月洞门
再穿过一道月洞门,进入牡丹园。园里面种有牡丹和百年的紫藤。紫藤架后即为大戏楼的后台。
牡丹园
站在紫藤架下回看牡丹园、竹子院
游客来大戏楼看戏需走其中部东西两侧的门。
大戏楼侧影
大戏楼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戏楼,建筑面积足够王府主人们娱乐消遣之用,建筑形式为三卷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进深大于面阔。戏楼南部后台为演员化妆室,前为舞台;北部为贵宾及女眷看戏和休息的地方。奕訢生日在农历十月下旬,办生日堂会时需要生火,故大戏楼也被府中人称为“暖楼”。
大戏楼内装饰清新秀丽,墙壁、立柱上绘有盛开的缠枝藤萝紫花,使人恍如在藤萝架下观戏
如今想进大戏楼参观,得买70元的门票才能行,持40元门票的游客,对不起,恕不接待!70元的门票不白买,人家除了为游客提供几分钟的曲艺演出外,还有茶水、零食赠送。我买的是40元的票,只能趁一队游客在导游的哄赶、把门人的清点之下纷纷如驯顺的绵羊一样涌进的间隙,赶紧抓拍了一张内景。
后花园东路的主要景点我们也走完了。不过在竹子院、牡丹园、大戏楼这条东路主线的东侧还有一片院落,因不是主要景点,游人稀少,于是在这热闹的恭王府里真是一处幽静之地。若有闲情逸致,不妨由此一路南去,享受一下片刻的清静。
大戏楼东部的小院——“听雨轩”另是一番花木扶疏的小天地:
大戏楼东侧
“听雨轩”内陈设
“金镶玉”竹
走出竹林,又回到院落前的街上,我们现在一路向西,去后花园的西路看看
粹锦园西路风景——
花园西路入口为“榆关”。“榆关”即为一段开有城门的袖珍城墙。当年王府主人站在城墙顶上眺望北方,取怀念故土之意。另一种说法是为纪念清祖从山海关入主中原而建此关。
榆关外西南角是龙王庙,按八卦这里是花园中的“水”位,因水置龙,以镇一方。
龙王庙
这么多的许愿牌,得挣游客不少钱
过”榆关“,右手边是妙香亭;
妙香亭
妙香亭的造型很奇特,为上圆下方的双层木结构莲花形平顶式。上层名为妙香亭,下层是般若庵。
上圆下方的两层屋顶以建筑语言诠释了“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说
左手侧是”秋水山房“,为靠山临湖的三间敞轩。据记载府主人曾在此练功习武。
“秋水山房”的西北为“养云精舍”。
养云精舍
养云精舍又名益智斋,依岩为屋,曾是王府主人摆放书籍、古董的雅室。不过现在成了公厕。
前方是一片湖,名荷花湖;湖心有一座亭,名湖心亭;湖东岸为棣华轩和临水长廊。
荷花湖、湖心亭——恭王府西路的重要景点
棣华轩紧连临水长廊,据说颐和园的长廊是仿这里修的
花园西路以荷花湖为中心进行造景。我们现在开始沿湖西岸顺时针游览一番:
连接湖心亭与湖西岸的船型桥
过桥进亭小坐。低头看鸭子戏水;北望“海棠轩”在水一方。
鸭子戏水
湖北的“海棠轩”
片刻后离亭过桥,登上湖西岸的假山眺望湖心,怎奈山不高,俯拍时仍躲不开人脑袋。
站在湖西岸的假山上俯拍湖心亭
由假山北侧下来时,路口已被一群游客堵死。他们正在仰头听导游卖力地推销号称乾隆亲笔的”天下第一福“拓片。挤出人群,来到湖北岸的”海棠轩“前。轩前有海棠数株,据说早年间每当暮春海棠花开之时,主人都会带领全家到此赏花,故此轩名“海棠轩”。恭王府的海棠在京城十分有名,“花月玲珑”即指这里海棠花盛开时的景色。
海棠轩屋檐下的横匾——“澄怀擷秀”
海棠轩前看湖心亭又是一番风景
湖心亭和海棠轩都是赏花观鱼的好地方。
至此恭王府后花园中、东、西三路上的主要景点就全部游览完毕。剩下的时间我再向大家详细晒晒后罩楼后墙上部形状各异的花窗吧,这也是来恭王府必看的一景呦!
后罩楼背部侧影(由东向西看)
“福(蝠)庆(磬)有余(鱼)”
此处的鱼为鲶鱼,取“年”的谐音。着重表达了贵人们要连年福庆有余之意。
桃形
桃有长寿之意。
石榴形
石榴多籽(子),也是寓意吉祥的图案。
菱花形
梅花形
如意形
银锭形
圆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八边形
扇形
椭圆形
正十字形
扁十字形
双菱形
书卷形
后罩楼背部侧影(由西向东看)
后罩楼西端
整座恭王府到此全部参观完了,不知大家看后的印象如何?个人觉得恭王府很富贵气派,但商业味儿更重——大戏楼、蝠厅不掏钱不让进;棣华轩、海棠轩改成了旅游纪念品商店;看的最多的则是导游们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引诱一批批的游客购买“天下第一福”的拓片,美名其曰“带福还家”,并告诫游客若只买一幅就不要送人,否则自己就没福了(这不明摆着要大家多买吗!);更有甚者,个别导游直接劝游客们不必去秘云洞摸“福”,理由是“福”字碑被玻璃罩罩着,摸了也白摸,因为你摸的是玻璃,不是“福”,不如买拓片带回家。听听,多“直白朴实”的话呀!节日里的恭王府游客真是多,这一天下来,导游和商店真是发了!赶明儿我也干导游!
回复和点评请 查看原文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