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经典战争篇之四:《五更寒》
五更寒
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蒋介石调集二十万人马进攻中原解放区,发起了内战。中原主力部队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突出重围转入豫鄂陕地区后,大别山区又陷入国民党之手。中共某县委刘书记(俗称“刘瘸子”)和县委组织部长莫文阶带领游击队继续坚持斗争。以黄胖子为首的国民党民团和国民党某旅对当地的中共组织和地方武装展开疯狂围剿。组织部长莫文阶忍受不了艰苦环境的考验,叛变投敌,使县内的各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游击队员南果祥的妻子、共产党员穆英被捕;南果祥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中,忘记自己曾经的誓言,逃离游击队回家,以求过平平安安的日子;共产党员莫大新也叛变投敌,沦为内奸;老百姓中的许多人也都认为共产党已经山穷水尽,没有胜利的希望,因此对共产党敬而远之,甚至冷淡、拒之千里之外。
在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饥寒交迫、敌人围追堵截、老百姓疏而远之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刘书记、游击队长罗文川等共产党员,誓死不低头,坚持与敌人周旋、斗争,将国民党一个保安团和正规军一个旅牢牢牵制在大别山。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振奋群众的士气,刘书记在积极分子的帮助下,将坚持顽固反共立场,死心塌地效忠国民党的莫保长等几名“眼线”秘密处决,后又将叛变投敌的共产党员莫大新抓获。莫大新被抓后,自知叛徒的下场,恐惧万分。杨书记利用莫大新为保住全家性命同意将功赎罪的心理,令其将叛徒莫文阶诱至村里。莫文阶急于抓住刘书记,从而向国民党邀功请赏,带领几名保安团士兵到村里找莫大新等“内线”了解刘书记的线索时,早已埋伏好的游击队员们将莫文阶处决。
远方传来隆隆的炮声,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解放大军正向大别山挺近。国民党军队和保安团惊慌失措,惶惶如惊弓之鸟。刘书记带领的游击队士气倍增,斗志昂扬,准备迎接大部队的到来。他们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挺过了最艰苦的时期,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该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于1957年,导演:严寄洲。影片真实生动而又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成功地塑造了以县委刘书记为首以及罗文川、巧凤、穆英、劳良才、王太等一批革命者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曲的光辉形象。
《五更寒》在“文革”中遭到狂轰滥炸式的批判。我曾经看过一些批判文章,其主要论点就是这部影片过度渲染了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认为面对白色恐怖,共产党员们和人民群众丧失信心,看不到革命必将胜利的前景,丧失了革命者应有的骨气和信心。其中一篇文章拿《五更寒》与京剧《沙家浜》对比,认为,前者灰暗,后者明朗;前者令人振奋,斗志昂扬,后者让人沉沦,悲观绝望。总之,《五更寒》诋毁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光辉形象。
我看到这部影片时,已是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我看过后,也曾经觉得影片的调子的确过于低沉。但在以后的工作经历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和接触到的许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史料,也接触到一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各色各样的人,我对《五更寒》有了高度的认同,影片表现的生活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在白色恐怖下,更多的人选择的是逃避、自保,甚至堕落,以求苟且偷生。顶天立地的只是一部分真正的共产党员。正是那些不顾自身性命安危坚持斗争的党员、积极分子,使得人民解放事业延续下来,香火未断。也正是他们的隐忍、坚持和不畏牺牲,使中国迎来了解放事业的胜利。
《五更寒》是一部不落俗套、颇有新意的影片。刘书记、罗文川、穆英等形象,让我们相信真正的共产党员就是那样的人,那样的人虽然为数不多,但他们却是中国的脊梁,是历史激流中的中流砥柱。正是他们的坚持,让我们透过那刺骨的寒意,穿过那重重黑暗,感受到黎明正悄悄走来,曙光就在前头。
县委刘书记(杨威饰)带领游击队员们钻入山林,与国民党军队周旋。
南国祥从山上逃回家来。他的妻子、共产党员穆英(李雪红饰)劝他赶快回到刘书记身边,坚持斗争。
莫保长等多个国民党的“眼线”被游击队处决,黄胖子闻讯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
巧凤意外地发现叛徒莫大新写给国民党的情报,将它交给罗文川(史可夫饰)和刘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