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幼儿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早期教育对人的影响深远。如果把幼儿比喻成一棵树,那么情感、意志、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就仿佛是这棵树的根系。
幼儿时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时刻,家长不能忽视。不可因为孩子年龄过小,就认为此时进行心理教育过早。下面就来看看幼儿心理教育的方法。
幼儿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早期教育对人的影响深远。如果把幼儿比喻成一棵树,那么情感、意志、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就仿佛是这棵树的根系。假若一棵树的根系不顽强、不健全,不能和谐地在“社会”沃土中茁壮成长,这棵树就很难顶天立地,成为栋梁。
良好的早期教育能使孩子学会自尊、自信、自立意识和自主性,还包括平等竞争的意识、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孩子宽和容众的协作精神,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使孩子具有处变不惊的心态和强大的社会应变能力。
那么,幼儿心理教育的方法有哪些呢?
幼儿心理教育的常见方法
勇敢面对人生
在幼儿时期,存在着一个尤为突出的心理问题,那就是恐惧。恐惧交流,恐惧行动,恐惧认识,恐惧他们所面对的一切人事物。心灵如此脆弱的宝宝,大多是因父母的教育不当引起。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积极温和的劝解,而选择强硬的恐吓迫使他就范。即使短暂的时间内宝宝害怕,乖乖听话,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怯懦,也会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让孩子勇敢面对人生,就从勇敢与您交流开始,尊重关心宝宝,正确科学教育,多多启发鼓励,及时的消除了孩子的恐惧心理,才能有个全新开始。
谦让品德提升宝宝亲和力
咄咄逼人从来都不是讨人喜欢的姿态,谦逊的品质会让你的亲和力指数飙升。独生子女得天独厚,丰衣足食,家长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娇冠的性格也会不由得产生。在平日的交流中,让宝宝自觉做到不抢话,积极聆听您的教导,首先从最直观的交流上就要展现出最起码的尊重。在平日生活之中,主动对大家示好,让宝宝得到朋友爱戴的同时,也能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弥补了自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地观察,从而进行及时指导,使他们在与他人友好相处时,体会到更多同伴之间的亲切和快乐,从而培养他们从小树立起谦让的精神。
让宝宝从小学会分享奉献
有效沟通还要注意交流信息的对等,不能只听不说。开放坦诚,主动介绍自己的有关信息,你能开放自己,别人才更愿向你敞开心扉。当然,宝宝要学会分享的不仅限于交流上,好玩的玩具,爱吃的零食,一些大家都爱的事情,都可以与小朋友分享,多多体会同伴的微笑和大人的夸赞,得到分享的快乐。
幼儿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哦。
http://health.qq.com/a/20131006/004422.htm
亲子教育:父母帮不同年龄宝宝建立社交圈
[导读]所谓社交能力,指的是宝宝和他人结交和相处的能力。宝宝的社交能力,不但对他的智力发育影响极大,而且将深深影响到宝宝成年后的社交生活乃至职业成长。
研究表明,宝宝社交能力得以形成的最重要基础是和母亲的关系,因为宝宝最初是从他和母亲的亲密关系出发来认识我们这个世界的。
宝宝的“社交恐惧症”
有的宝宝大方开朗,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交往,也会主动和其他宝宝交际。可有的宝宝却生性孤僻,胆小,不愿与小朋友交往,一到陌生环境就会胆怯。很多妈妈以为这是小问题,年龄大了自然就好了。其实,这可能是一种心理问题,被称为“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
一般来讲,大多数宝宝在陌生的环境或意外情况下,都会表现出短暂的退缩。但通常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逐渐适应,并会在做游戏等活动中主动发展自己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但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就容易发展成社交敏感症,甚至社交恐惧症。
寻找对策
1-2岁:增加宝宝社交机会
勤带宝宝到亲朋好友家拜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玩耍,要增加交往机会。同时增大他在集体活动或游戏中大胆表现自己。通常,1岁左右的宝宝已有了社交的意愿,比如,他们在路上看到其他小朋友,会用手指指他,还会把食物送到别的宝宝嘴巴里去。育儿专家指出,当宝宝想要争夺别人的玩具时,其实也是他社交的开始,这表明宝宝玩的时候开始注意别人,注意同伴的玩具了。这时,爸爸妈妈不要一味阻拦,更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可以示意宝宝向别的小朋友好。妈妈要多鼓励宝宝同小朋友互相交换玩具。这样的交换,会让宝宝体会到放弃一样东西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同小伙伴分享并没有什么损失;父母还可以通过与小伙伴交换玩具教宝宝怎样用语言索要一件他想要的东西。在宝宝学会说“我要这个”之前,他可能只会用手指着一样东西表示他的需要。如果别的宝宝不把玩具给他,妈妈可以逗逗宝宝:“别人不同意呢,宝宝怎么办?”让宝宝学会怎样索取和让步。
2-3岁:游戏和童话的启发
拿宝宝平时喜爱的布偶玩角色游戏,通过角色扮演让宝宝体验一些生活情景,增加宝宝的社交经验。并多跟宝宝讲一些小动物或小朋友之间如何交朋友的故事。如果宝宝和小伙伴发生争执,只要事态不很严重,可以在一旁静静观察。并用平时经常讲角的故事启发他:比如故事里的小白兔和小松鼠发生争吵后,是怎么化解矛盾的等等。3岁左右的宝宝已听得懂故事,有趣的故事,比简单生硬地讲道理能更好地开启宝宝的心扉。同时,这也是培养宝宝情商的好机会,可以帮助宝宝分辨和识别他人的表情,为他日后学会观察人,同小朋友打交道奠定基础。实际上,宝宝和别的宝宝一起做游戏,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他会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与他完全一样,每一个伙伴都有独特的性格。你会发现他更加倾向于与一些宝宝玩耍,并开始和他们发展友谊。在建立友谊的过程中,他会发现自己也有一些让人喜欢的特征——这种发现对他的自尊心的培养有强烈的支持作用。
4-5岁:提高宝宝表达能力
口齿伶俐的宝宝朋友会更多。平时多让宝宝复述故事或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3岁以下的宝宝,社交还需要妈妈的帮助,可以邀请一个与宝宝同龄的小伙伴来玩,他们玩的时候,自己也参与。宝宝和其他小伙伴玩耍时,要帮助宝宝用合适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情感和渴望,避免他感到挫折。当他和小伙伴发生打架时,要与他谈心,弄明白他为什么这样恼火。也要让宝宝知道爸爸妈妈理解并接受他的感受,但让他明白打架不是表达感受的好办法。然后,建议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在他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以后——而不是以前,让他向小伙伴道歉。一个4岁的宝宝已经开始明白“道歉”的意义。
http://health.qq.com/a/20130513/001929.htm
孩子社交恐惧其实是心理自卑的外部表现
社交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有的孩子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都会感觉紧张和脸红,不愿到人多的场合去。有时候还会口齿不甭、口吃、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
1、作为父母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给予孩子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
2、有时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因此,平时要让孩子加强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有了知识会帮助他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3、孩子在交往中出现上述症状时,教会孩子有意识地做数次深而长的有节奏的呼吸,心里要想着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 时注意训练孩子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他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也可教孩子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例如:将两脚平稳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 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次,每日做3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http://health.qq.com/a/20130426/000064.htm
9个月大婴儿已有社交判断力
[导读]一项研究发现,9个月大的婴儿也许还不会讲话,但已展现出初级的社交判断力。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近日的一项研究发现,9个月大的婴儿也许还不会讲话,但已展现出初级的社交判断力。
研究表明,看似天真的婴儿们除了对事物自有好恶外,从实验中还发现在此基础上学会了“区分敌友”及“选边站”。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哈姆林领导的研究实验是这样进行的:一开始,研究小组准备两碗零食,一碗放全麦饼干、一碗青豆,婴儿这时会在两者中选出喜欢的一种;紧接着,研究人员让婴儿观看玩偶剧,由成员操纵的一黄一蓝两只公仔兔出场,各自从饼干和青豆中挑选一碗它们喜欢的零食。
然后小组再派出蓝、黄两只公仔小狗分别扮演公仔兔的同伴。在实验的过程中,公仔狗对喜欢不同食物的兔仔作出帮助、伤害等行为,或是保持中立。
演出后,婴儿可选择喜欢那只小狗。研究人员发现,婴儿先将“食物口味”相同的公仔兔划为“朋友”,反之则为“敌人”,75%的9个月大的婴儿和100%的14个月大的婴儿都偏爱“善待朋友”以及“欺负敌人”的公仔狗。
哈姆林表示,婴儿从9个月大时就会开始评估他们的周遭环境,试图区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而其重要依据就是相似度。也就是说,婴儿会认为,与他们喜好相似的是“朋友”,反之则是“敌人”。
更有趣的是,对欺负敌人的人,婴儿显示出了认同,当他们不喜欢的人或是对他们有威胁的人受到伤害时,他们会幸灾乐祸。这或许表明婴儿也有“同盟意识”,知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此间明报引述哈姆林的话强调,实验的结果并非指婴儿天生就是凌霸或缺乏同情心,而是人类在婴儿时期就展现出复杂的社交判断力,对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人较有好感。就像许多成年人偏爱与自己有相同背景、语言、外表的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