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晋云
缅甸果敢县地处缅北萨尔温江东岸, 面积约为5200 平方公里。与我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 国境线达250 公里。缅甸果敢地区数百年来, 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历史, 可以说是以经营毒品而获取利益为目的的武装割据势力的历史, 也是缅北数支地方武装势力形成、发展史的缩影。
如果追溯果敢历史的源头, 它与中国古代的一个皇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即使在今天,许多果敢人依然以皇裔后代而自称。明代中期, 国势强盛, 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称臣纳贡, 接受明王朝的统治。在当时云南与现在缅甸北部克钦邦、掸邦接壤的地方, 明朝采取“以夷治夷”的方式对边境“蛮夷”进行统治。明王朝在此设立了6 个宣抚司、宣慰司, 其中2 个是在目前缅甸版图上的孟养和木邦。当时, 明朝的统治范围很广, 萨尔温江的上游是中国的内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统治范围。在伊洛瓦底江边的八莫, 明朝设立“威远营” , 并在此筑坛誓众, 其誓词曰:六慰拓开三宣恢复诸夷格心求远贡献, 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
1593 年, 云南巡抚陈用宾受命用武力收复了蛮莫(八莫), 为了加强边防, 陈用宾在腾越州边界筑起了八关, 即神护关(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孟卡山)、万仞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孟弄山)、巨石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息马山)、铜壁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铁壁关(今云南陇川县西北)和虎距关、汉龙关、天马关(清末中英勘界时, 三关划归缅甸)。这八关的关址距当时中缅边界数十里至数百里不等。
1602 年—1606 年间, 缅人举兵向北进攻, 先后攻占八莫、孟养等地。1658 年3 月, 南明“小朝庭”桂王永历帝朱由榔, 为“大西军”拥戴而举旗反清。同年10 月进入云南, 终因不敌清兵而放弃昆明, 经保山、腾冲退入缅甸。虽然战事落败, 但在此期间却出现一个骁勇善战的罗姓将领, 这就是后来在“金三角”威震一方的果敢人罗星汉的先祖。
1662 年, 吴三桂率清兵10 万之众抵达缅甸阿瓦城郊, 缅王莽白即将永历帝及其母子妻妾送交清军。永历帝于同年6 月被绞死于云南昆明。在此之后, 朱由榔的数千随从, 有的降清,有的逃往内地, 但绝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缅甸北部地区。果敢地区的汉人便是这些明末官兵的后裔, 果敢土司和莱莫土司也均延承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僚体系。
这一时期的果敢地区还有一部分汉人, 这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上的商贾马帮。他们因留恋缅北而长久留了下来, 其中以云南、贵州、四川人居多。此外, “二战”中被打散的国民党远征军的老兵们, 因衣食无着, 被迫流落缅北, 辗转来到果敢。
因此, 在缅北果敢一带, 人们的籍贯不仅有云贵高原, 还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江西等地。罗星汉家的祖籍, 就是中国南京人, 传至罗星汉正好是第10 代。
永历帝事件不久, 在今腊戍附近的登尼, 清政府设立“木邦宣慰司”一职, 命其世守其地。但清政府毕竟鞭长莫及, 多时是统而不治, 实际上成为“化外之邦” 。1897 年, 英人与清王朝谈判定界, 果敢正式划入英属缅甸。
整个果敢辖区呈条状, 多为山区、丘陵, 主要是由三个大“坝子”组成, 其中最著名的是“麻粟坝” 。平均海拔1216 米, 年平均气温16 .8 度, 年平均降雨量1674 毫米。
果敢南部是闻名于世的莱莫山, 它虽然在地理上属于当阳, 但与麻栗坝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历史上, 莱莫土司、果敢(滚弄)土司均承袭了明清的祖制, 所不同的是, 莱莫山由于是缅甸掸人的聚居区, 汉掸文化交融在了一起, 而果敢至今仍是较完整的华人传统。无论从文化底蕴, 还是对于族系的认同上, 这些地区的大多数百姓, 几乎都以自己是华人而自豪。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 也与中国别无二致。对于任何外部势力, 这里有一种天然的抵制与排斥。这也是作为缅甸少数民族的果敢汉人始终与缅人不能融合的原因所在。
英人统治缅甸时期, 果敢、莱莫等地因是掸族聚居地而享受到了较大的民族自治权利, 传统的社会形态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二战时期, 这里山高皇帝远, 同时日本人对掸邦网开一面, 同英国人一样, 采取了宽松的统治方式, 使区内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值得一提的是, 在反法西斯斗争中, 掸族、旅缅华人以及许多土司武装, 奋起抗战, 为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在果敢地区活跃着数支地方势力, 最具影响力的是罗氏家族、杨氏家族、彭家声及果敢同盟军等。这几支地方集团的发展史, 与果敢历史演进的关系是如此密切, 以致于我们在研究果敢的历史与现状时均无法予以回避。这些地方势力的形成与发展, 则构成了果敢历史的主干.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