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艾草不与鲜花争香、不与树木比高,站在五月的轻风里,把平淡的日子渲染得芬芳而美好。艾草又叫香艾、艾蒿、家艾,是一种有香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淡黄色的小花,是我国特有的香草植物,随处可见,有几千年的历史。“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里描写的艾草寄托了人们在劳动中所产生的爱情,是那么质朴而纯粹。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艾草的用处非常大,除了能用作温经散寒的中药,也是艾灸必不可少的用药。
清明端午宜食艾
五月的艾草像不施粉黛的乡村女子,亭亭玉立,青翠欲滴。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每到端午节,人们总是将艾草挂在家里以祈求平安健康。有古诗云:“端阳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些描写端午节的诗文经历岁月变迁,依然温暖着今人的生活。
春季采摘鲜嫩的艾叶能做出精美菜肴与食品,看上去绿茵茵,吃起来香嫩可口,令人胃口大开。民间喜欢用艾草做各种时令美食,味道独特,又有温胃散寒的作用,可抵御春天的寒湿。清明时节许多地区有吃“青团”(也叫青果)的传统,将鲜嫩的艾叶与糯米粉和在一起作为面皮,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就能做成碧绿软糯的甜点,是寒食节的美味。时至今日,我国福建一带还保留着清明节“采艾为粢”的习俗,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在我国,食艾的历史非常久,起初可能为了果腹,后来则为了保健。《本草纲目》记载,诜(唐人孟诜)曰:“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尽管现在的食材与古代相比更加丰富,但在一些地方仍然有用艾叶泡茶、煲粥、做汤、蒸糕、煮鸡蛋的习俗。艾草还可以酿酒。在品尝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艾蒿馍、艾蒿糍粑、艾蒿肉丸等美味,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增强身体对抗疾病的能力。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是一种常见食材。每到春季,田头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的艾草。母亲会带着孩子们采下鲜嫩的艾叶,将糯米蒸熟,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上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小糍粑放进锅里蒸熟,做成艾糍。刚蒸好的艾糍绿绿的、软软的,咬一口下去满是艾草的清香,甜到嘴里,也甜到心底。
端午采艾保健康
端午节的艾草绿叶簇密,羽状的叶片蓬勃向上,临风摇曳,散发清香。小孩子们佩带装了艾草的香囊,既能驱散蚊虫,还寓意吉祥。端午之日,采艾草悬挂于门首“驱邪避毒”,是中国人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史书上多有记载,如南朝《梦岁日记》中说:“五月五,四民踏艾草,悬门户上。”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唐代诗人殷尧藩《端午日》诗中说:“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人们在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虔诚地向上苍祈祷安康祥和。
艾草不仅可以用来装饰环境,还能做成节俗美食。宋代有一种艾香粽子,“以艾�~浸米裹之”,比普通粽子多了一种草香味。诗人陆游吃了艾香粽子写下“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的诗句。广西桂南人家在端午节除了包粽子,也用艾草的嫩叶和糯米一起做成艾糍。端午前后,南方进入梅雨时节,阴雨霏霏,空气潮湿,疾疫猖獗。悬挂或者食用艾草,利用其散发出来的阵阵药香,可以达到防疫驱瘟的目的。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艾草作为良药,无论内服或者外用都对人体有祛病强身的功效。《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录。《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一般认为,艾叶最早的医疗用途是艾灸。《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等医籍中都有用艾行灸记录。艾灸特定穴位可温煦气血,透达经络,调和脏腑,逐寒邪外出。
艾草全草入药,具有温经散寒、清热祛湿、平喘止咳、止血安胎的功效。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附方中用到艾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方中收载用艾叶治病的药方有50多个。在我国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治疗女同胞们子宫虚冷、带下白浊、倦怠无力、月经不调、肚痛不孕的艾附暖宫丸就是以艾叶为主药的。现代研究显示: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油,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端午节采来艾草植株,晾干后放在家里以备后用,泡水熏蒸能消毒止痒;泡脚能解除疲劳、驱除身体寒湿以及虚火引起的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熬汁兑水稀释后沐浴,可除身上的皮疹,以及被蚊子叮咬的小红疙瘩。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在湖北蕲春。那里产的艾草叫蕲艾。蕲春人将其作为吉祥之物。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著有《蕲艾传》,其中有句话说:“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本草纲目》亦云:“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蕲艾鲜品可当蔬菜烹调,或作为香料添加剂,均有保健作用。蕲艾的茎和叶都可入药,内服主治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妊娠下血;外用治皮肤瘙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蕲艾含的挥发油成分多,有平喘、镇咳、强心、镇静、解热、利胆、抗过敏及兴奋子宫、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对多种致病细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