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的“巾帼女官”——上官婉儿的苦乐人生
作者:《图说天下·探索发现系列》编委会 来源:《历史真相》
上官婉儿画像 上官婉儿关系图
上官婉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性。她游走于前朝后宫的权力旋涡中,深得两朝皇帝宠信,一度是执掌大权的“巾帼首相”;她以风华绝代、文采卓然的非凡魅力,让多少风云人物拜倒在她的裙下。然而,她终成为权力刀锋上的祭品。这段苦乐交织的人生,亦成为令人喟叹的传说。
深受宠信的“巾帼女官”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上官婉儿出生在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旧唐书》、《新唐书》中均记载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在怀胎时,曾经梦见一位巨人给她一杆大秤,说:“将来必生贵子,执掌大权,权衡天下。”上官婉儿降生后,郑氏看到是个女孩,便笑着说:“你将来能权衡天下吗?”襁褓中的上官婉儿竟咿呀相应。由于祖父上官仪获罪,上官婉儿刚一出生就随母亲郑氏被发配到掖廷为奴。上官婉儿自幼聪慧机灵,擅长写诗作赋,又生得貌美如花,端庄秀雅,渐渐在宫中小有名气。上官婉儿14岁时,武则天因听闻她才貌双全而召见她,并命她当场写作文章。上官婉儿文思泉涌,一气呵成,令武则天大加赞赏。从此,上官婉儿被免去奴婢身份,留在武则天身边负责协助起草诏书等文字事务。凭借过人的才识和出众的政治能力,上官婉儿逐步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开始让上官婉儿参与奏章的处理和决策。自此,上官婉儿越发显示出超凡的政治才能。她对百官奏事多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常常与武则天的判断不谋而合。上官婉儿还能准确地揣测武则天内心的想法,有时武则天尚未明示,她已将事情办理妥帖。这使得武则天对上官婉儿更加倚重。后来,武则天将很多奏章都交由上官婉儿处理,自己只是最后批示而已。后人常言,武则天一生最信任的人实为上官婉儿。她对自己的子女都忍心杀害,却舍不得杀上官婉儿。相传,武则天退位后,平日里有两大乐趣,一是听上官婉儿朗诵诗词,二是向上官婉儿倾诉心事。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的生平惊人的相似,同为14岁进宫,同样侍奉两朝皇帝,又同是在先皇去世后被继任皇帝迎回宫中。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将上官婉儿迎回宫中,封为“昭容”,仍掌管诏书事宜。“昭容”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一人和妃子三人,位列“九嫔”第二。
后来,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也被封为“沛国夫人”,可见中宗李显对上官婉儿的宠信。身处宫廷30余年,上官婉儿几乎取悦了所有的“重量级人物”,可谓八面玲珑。她不仅赢得了两朝皇帝的宠信,还尽力协调好与李姓、武姓子女的关系。她与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情同手足,与武三思及其兄弟也交情甚好。朝中许多大臣也十分敬重上官婉儿,将其尊为“内宰相”。可以说,上官婉儿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也算应验了母亲郑氏的那个梦。
权力刀锋上的祭品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作为距离皇帝最近的女官,上官婉儿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宫廷争斗的旋涡中。尽管她工于处世,独具心计,但终究没能逃出成为权力牺牲品的悲剧。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武则天当朝,上官婉儿曾因忤逆武则天犯了死罪,本该诛杀,但武则天怜惜其才华,竟不忍心杀她。后来,上官婉儿被处以“黥面”(在面部刺字)之刑,额头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娇美的容貌从此被毁。
关于上官婉儿忤逆武则天的具体原因,正史没有交代,野史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上官婉儿看不惯武则天豢养男宠的行为,曾私自把其男宠张昌宗关在宫门外,致使张昌宗一怒之下烧了宫殿;另一说是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调情,被武则天撞见,大发雷霆。被“黥面”后,上官婉儿再也不梳妆打扮,自此素面朝天。唐中宗时,上官婉儿与韦皇后、武三思一派势力较为亲近。中宗李显懦弱无能,韦后与武三思便大权独揽,几乎架空了中宗的权力。上官婉儿审时度势,站在了韦后一边。同时,她还力劝中宗提升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的地位,怂恿韦后、安乐公主效仿武则天夺权。这一切引起了太子李重俊(中宗李显的第三子,非韦后所生)的强烈不满。他集结自己的力量,于神龙三年(707年)起兵讨伐韦后一派,杀死了武三思及其子,并冲进肃章门,要求中宗交出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跑到中宗和韦后的身边,故意激怒他们说:“太子今天的意思,是要先杀了婉儿,然后再杀陛下和皇后啊!”中宗和韦后听后大怒,便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逃到了玄武门,命羽林卫剿杀太子逆党。太子兵败被杀,上官婉儿暂时得以保全。然而好景不长。太子死后,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日益膨胀,急不可耐地筹划篡位。上官婉儿审时度势,认为以韦后的能力难成大器,即便阴谋得逞,恐怕早晚要败事。为了不受牵连,她又策略性地倾向了太平公主的势力。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李显突然驾崩,这是包括上官婉儿在内的所有人始料不及的。史书明确记载,中宗是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杀的。上官婉儿预感到,韦后如此玩火自焚,末日将近,自己也很难善终。这时,她想到一个自救的办法,那就是与太平公主一同拟一份中宗遗诏,在遗诏中为李姓子弟争取利益,打压韦后的势力。于是,温王李重茂被立为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政。野心勃勃的韦后自然不满足,加紧了篡位的步伐。为阻止韦后的阴谋,太平公主联合临淄王李隆基一同起兵,杀了韦后与安乐公主。身为同党,上官婉儿也在讨伐之列。李隆基的手下刘幽求率兵冲进上官婉儿的住处时,上官婉儿带着宫韦后如此玩火自焚,末日将近,自己也很难善终。这时,她想到一个自救的办法,那就是与太平公主一同拟一份中宗遗诏,在遗诏中为李姓子弟争取利益,打压韦后的势力。于是,温王李重茂被立为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政。野心勃勃的韦后自然不满足,加紧了篡位的步伐。为阻止韦后的阴谋,太平公主联合临淄王李隆基一同起兵,杀了韦后与安乐公主。身为同党,上官婉儿也在讨伐之列。李隆基的手下刘幽求率兵冲进上官婉儿的住处时,上官婉儿带着宫女手捧蜡烛出门相迎,并亲自将自己起草的中宗遗诏拿给刘幽求,证明自己为李唐天下尽了心。刘幽求果然被感动,向李隆基求情,然而终究没有得到同意。这天夜里,上官婉儿被杀,享年47岁。
风华绝代的“第一才女”
集美貌、才情和智慧于一身的上官婉儿,是唐朝最具魅力的女性之一。即使她为了生存而堕落,牺牲了道德的底线,甚至参与争权、祸乱朝政,也没有减少众人对她的痴迷。据史书记载,章怀太子李贤、唐中宗李显、梁王武三思,甚至临淄王李隆基都曾倾慕或深爱上官婉儿,当朝才子文人为她倾倒的更是不计其数。上官婉儿刚进宫时,与当时的太子李贤相识。当时,上官婉儿才十几岁,李贤二十四岁。野史记载,上官婉儿曾做过李贤的侍读,两人相互倾慕,有过一段感情。然而,这段感情即使存在过,也很快被现实粉碎。太子李贤与武则天不合,不久被废。而这份诏书正是上官婉儿一字一句亲笔拟写的。在爱情与权力之间,上官婉儿选择了后者。
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自少年时代就喜欢上官婉儿。李显被立为太子后,上官婉儿蓄意与李显亲近,使李显对她更加痴心。后来,上官婉儿又与武三思走到一起,正史明确记载为“淫乱”。为了自己与武三思的前途,上官婉儿又把武三思推荐给韦皇后。这也是上官婉儿成为韦后同党的直接原因。唐中宗时,上官婉儿备受皇帝宠爱。她向中宗提议设立修文馆,广纳朝中才子文人前来赋诗。才子们写作的诗赋,都由上官婉儿来亲手评定,名列第一等的人赏赐金爵,荣耀无比。上官婉儿自己也写出了许多独具匠心、文辞优美的诗篇。一时间,朝中作诗之风盛行,上官婉儿的诗也被争相唱和。在修文馆的诸多才子中,崔湜引起了上官婉儿的注意。上官婉儿爱慕其诗才,很快就与崔湜有了私情。
《旧唐书》和《新唐书》均记载,上官婉儿因与崔湜私通,特向中宗请求搬出宫外居住。中宗竟答应了她,还为她建了一座豪宅。上官婉儿还极力帮助崔湜逐渐升官,后来崔湜竟坐到了宰相的高位。据野史记载,李隆基自幼对上官婉儿也很仰慕。只因一次无意间看见上官婉儿与武三思淫乱,李隆基才由爱生恨。后来,李隆基登基后,怀念上官婉儿的文才,还特命人收集其诗文,编辑成册。
陕西咸阳发现上官婉儿墓葬 疑遭唐朝官府破坏
作者:敬泽昊 来源:西部网
上官婉儿墓葬
墓志出土情况,墓志盖题“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
2013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对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园区南大道项目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勘探时,发现一座带有5个天井的唐代墓葬。8月3日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根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墓主为唐中宗昭容上官氏,即唐代女诗人上官婉儿,葬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八月。
该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北,东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4.2公里,距唐长安城遗址约25公里,墓志记载的葬地为“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附近的咸阳北原(古称“洪渎原”)上发掘了一大批的北周、隋、唐高等级墓葬,取得了丰富的考古收获,证明该地是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京师长安附近重要的墓葬区。
唐昭容上官氏墓是一座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小龛的单室砖券墓,坐北朝南,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水平全长36.5米,深10.1米。第四、五天井与第五过洞及甬道被大范围扰动,第五过洞及甬道顶部不存。壁龛开凿于第三、四过洞两侧,未被盗扰,形制和出土物皆保存较好。甬道前砌筑砖封门,仅残余二层。甬道内放置墓志一合,未被扰动。墓志盖题“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志文楷书,近一千字,记载上官昭容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可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墓室系明圹砖券夯筑,正方形,边长4.5米,顶部全部塌陷,铺地砖全部被揭起,四壁残余部分最高1.38米。未发现棺椁痕迹,无文物出土。
从天井、甬道和墓室被个大范围破坏的情况判断,不似一般盗墓所致,应系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是“官方毁墓”行为。
该墓墓主人上官氏,系唐中宗昭容(唐代九嫔之第二级,正二品阶),两唐书有传。是盛唐时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其诗风承乃祖上官仪,领一代风气之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唐玄宗曾令人搜集编纂《上官昭容集》二十卷,惜已不存。该墓的发掘和出土文物的研究,将为唐代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