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的成语故事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成语风声鹤唳的故事简介

  [释义]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语出] 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风声鹤唳的故事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苻坚。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风声鹤唳的成语故事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成语风声鹤唳的故事简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7051/150011499193.html

更多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典故大全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呆若木鸡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

成语故事典故 捉襟见肘的典故,捉襟见肘的成语故事

捉襟见肘的典故,捉襟见肘的成语故事【出处】(先秦)庄周《庄子·让王》。【释义】襟:衣襟;肘:胳膊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历史典故】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学识广博。他

隔岸观火典故 隔岸观火的典故,隔岸观火的成语故事

隔岸观火的典故,隔岸观火的成语故事【出处】(唐·干康)《投谒齐己》。【释义】隔着河看失火。比喻置身事外,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历史典故】公元202年,袁绍一病不起,继而去世。三个儿子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长子被摒弃在外,权力

结草衔环的典故 结草衔环的典故,结草衔环的成语故事

结草衔环的典故,结草衔环的成语故事【结草衔环的典故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后汉书·杨震传》。【结草衔环的典故释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结草衔环的历史典故】“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的典故,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

塞翁失马的典故,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出处】《淮南子·人问训》。【释义】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历史典故】战国时期,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他们一家人以养马为生,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

声明:《风声鹤唳的成语故事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成语风声鹤唳的故事简介》为网友小小期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