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尺牍
在东晋因为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的盛行开始一直到清代中叶,帖学一直在书法史上占着领导地位。碑文虽然可以强其骨,但是不能养其气。灵动的气息和笔锋墨色的变化笔意的情趣以及微妙的技巧在各个名家的墨迹中都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碑文一般都是以小篆、隶书和楷书为主,这样看起来比较的庄重,而帖则是以行书草书为主,用来写意。
王羲之塑像
帖学有包括尺牍、稿书、手卷和诗笺等形制。尺牍是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在看我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
现流传下来的《十七帖》、《兰亭序》等作品来看,几乎都是一些尺牍、手札等,虽说是艺术上的佳品,可遗憾的是王羲之的作品的真迹至今没有一字流传,虽说都是唐人古人摹本,但是都是弥足珍贵。《孔侍中帖》就是对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这个帖的字笔画丰腴雍容。
世人评价说“中和之美,多力丰筋”都在《孔侍中帖》中一一展现了。此帖被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丧乱帖》也是唐朝人摹王羲之的尺牍的,是行草书。丧乱帖的笔法比较精妙,字的形势如斜而反正,笔意形断而意连。是王羲之创造的最新的体式的典型作品。书写的时候先行书后草书,可以得知王羲之的感情从开始的压抑变至激越。有人评价说《丧乱帖》是一篇优秀的杂文,字势雄健,却又兼备惨淡之美。此帖被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内。
王羲之父亲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山东琅琊临沂人,王旷在晋元帝大兴初年当淮南太守,王旷著有《唐书经籍志》,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王旷画像
公元280年,司马懿的孙子统领着西晋大军开始向东吴京城建业发起进攻,东吴灭亡,三国第一次统一,作为王都的南京没过多久又变成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有丹阳郡掌管。
公元303年,张昌造反,他的手下石冰想要攻占建业,西晋王朝派右将军打败了石冰,这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被任命为丹阳的太守,来到建业。
王旷是山东琅琊的王氏子弟,魏晋时期王氏作为著名的大族,一般都是活跃在北方居多,他们的势力范围也多是以北方为主,所以王旷来到建业只是一次很普通的派遣,想要让他到建业当个小官,似乎没什么特殊的意义。
哪知他刚到一年,右将军陈敏就起兵造反,他自号楚公想要匡扶正义,逐个驱逐扬州刺史刘机、丹阳太守王旷,结果王旷又被迫逃回北方,陈敏被打败后,王旷也就没有继续回到建业当太守了。他这次的南方之行,虽然短暂,但却为王氏家族的鼎盛和新王朝的建立定了一个契机。
当时西晋混乱,政权动荡不安,加上北方少数名族乘机介入,晋王朝内忧外患,王旷提出的避乱江左的主张,307年在王道的策划下,王氏家族来到建业,十年后西晋被消灭,司马睿在南京登基,史称晋元帝。可以说是王旷的一句话成就了东晋的百年大计。
王羲之妻子
郗璿,字子房,是郗鉴的女儿,王羲之的妻子。为王羲之育有七子一女。郗璿的父亲郗鉴是东晋鼎鼎有名的政治家、书法家。而且郗家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郗鉴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其书法卓绝古劲,现在流传的《灾祸贴》书写深沉而稳重,下笔流利顺畅,丰茂宏丽,决不滞。
王羲之夫人郗鉴
郗鉴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的大儿子郗愔擅长写草书、隶书和正楷,至今仍有传世的作品《至庆帖》和《比书帖》。而郗鉴的二儿子郗昙擅长写草书和楷书。虽然郗愔和郗昙都比较擅长书法,但是他们都称自己的姐姐郗璿是“女中笔仙”,这话的意思是女书法家中的神仙。尽管如此评价她的都是她的亲人,但是郗璿能得到如此评价,说明了她的书法必定是非同一般的,肯定有过人之处。
郗璿嫁给“书圣”王羲之,也就是郗鉴为郗璿选婿的故事,至今还有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这个故事就是“东床快婿”。在王羲之十六岁的时候,因为郗鉴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而且还没有婚配,想要找个好人家嫁了。
郗鉴同丞相王导关系不错,又是一起同朝做官的,听说王家子弟很多,而且各个英俊潇洒、才华横溢。郗鉴就把想法告诉了王导,王导说那你就到我家挑吧,你挑中谁就是谁,我绝对不会反对的。郗鉴就命管家,带上礼物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都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的打扮了才出来相见。看来看去,一数发现少了一人。王府的管家就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年轻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少爷们有二十多个,听说郗太尉要招女婿都争先恐后,只有一个公子在床上袒腹仰卧若无其事的”。郗鉴说:“我这就是我要的贤婿啊,快带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这个年轻人豁达文雅、才貌双全,当场就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么来的。
王羲之诗词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王羲之以擅长行书闻名,他的书法笔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除了在书法上的成就,王羲之在诗词上也有不少让后人拜读的作品。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的《兰亭诗》六首,就被后人广为传唱,东晋年间,王羲之和好友在会稽,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兰亭内举行了一场集会,诗人们在山水环绕的兰亭,创作灵感大增。
约定将装着酒的杯子从上游往下飘,流到谁的面前,就畅饮杯中美酒,然后作诗一首,王羲之的《兰亭诗》六首就出自这个时候。
开篇四句就给我们不同于一般玄言诗的感受,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官,表达了诗人想要寄情山水,摆脱世俗的生活,认为只有在自然的保护下,才能唤醒生命的活力,让每一寸肌肤和自然亲密接触,让每一个细胞和自然的空气产生共鸣。
诗人想要借美丽的风光,让自己达到一个轻松快乐的境界,诗人对于老庄思想的研究影响了此时此刻的感受,看着崇山峻林沐浴在阳春之下,感受到自己正和海纳百川平等的享受着自然给予的恩惠,仿佛感受到生命诞生时期的样子,感受到自然之母的无限孕育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自己和万物的统一让诗人产生无限遐想,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完完全全融入到景色中去。《兰亭诗》中既有对山水的具体描述,又有诗人游山玩水后愉快心情的体现。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的生活趣味产生重大影响作用,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王羲之后代
大书法家王羲之晚年辞官后,就归隐山林,在山水美景面前放松心境,死后被安葬在嵊州的金庭镇瀑布山,现在嵊州金庭镇华堂村是王羲之后代主要的居住地。
王羲之后代的作品
王羲之病逝在金庭,他的子孙把自己的居住地修建在王羲之的墓旁,这样就可以一直守护着祖先的墓,尽自己作为后代的孝道,现在的守墓人叫王粮才,已经有五十多岁了,从王老先生懂事起,他就已经在王羲之的墓庐里了。
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王羲之的守墓人,可以说爷孙三代都为守护目的献出了自己的光阴,他说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王羲之墓的杂草和一些落叶垃圾,王老先生认为这样做虽然辛苦,但是想到自己的祖先的伟大成就,反而更加想要做这样一份工作了。
历史记载,王羲之的第二十六代王弘基从金庭移居到卧猊山麓,之后王氏家族才开始在华堂定下自己的居住地。王羲之的子孙大多喜欢并擅长写书作画,他们常常将自己的作品放到大厅里展示,供人们欣赏。
因为这个展厅中充满浓厚的文学气息,作品繁多,就有了“画堂”的名称,后来因为画堂被装饰的十分精致,再加上周围山清水秀,就简化了画堂的名字改为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一个村名,现在已经是嵊州市最大的行政村。
王伯江老先生是第五十四代孙子,每天都要坚持写字,他说小时候受长辈的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