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绝唱 风中雁门
长城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而雁门关又被称为长城九塞之首。有很多客人不理解这样一个荒凉之地有何美感,也看不明白在凄凄荒草下有着怎样的爱恨别离。其实我一直很喜欢这个地方,尤其喜欢在秋风乍起的时候去看。站在夯土的城关之下,面对巍峨的太行山,耳边似乎可以听到绝世红颜那悠悠的琵琶曲,无双国士铿锵有力的金戈铁马声。
![昭君出塞 雁门关 出塞绝唱 风中雁门](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470/4611060411460710574388.jpg)
(这样的土堆一共有288个,是雁门关下的“广武汉墓群”,有谁知道这样一个个的黄土堆中埋藏着多少气壮山河的热血之士? 又有谁知道远处群山上绵延的白线就是大将李牧曾经抛头颅,撒热血的边防?) 早在西汉初年,为加强对匈奴的防御。汉武帝曾经两次修筑长城。第一次在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陇西,于是汉遂取河南地,之后使十余万人补筑修缮秦时的旧长城。第二次是太初三年(前102),在阴山以北(即在今包头北部阴山以外)修筑“外城”。 值得一提的是,汉朝除了沿用秦长城并加以新建以外,还在沿线加固了关隘、亭障、烽燧。最为著名的有内蒙古境内光禄塞、五原塞、益寿塞三塞,山西境内的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三关。 山西以其地势之险要,成为抵抗匈奴入侵中原的重要门户,而雁门关就是这门户上的咽喉,被誉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这是“雁门楼”,上书“天险”“地利”,葱绿下更显悲壮。当年的昭君弹着琵琶用怎样的心情从关楼下经过?) 雁门山因两山东西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于其间而得名。高踞于雁门山上,扼守着山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向华北的一条重要通道。它的东面连接紫荆关和倒马关,西面连接宁武关和偏关,均为明长城(内长城)上的重要关隘。 战国末年,赵武灵王修筑长城,设置雁门郡,命李牧常驻以防匈奴的进攻。南北朝时西陉关为“北庭三关”之一。唐代设立了关城,防止突厥南下。元代时,雁门关逐渐废弃,关城被毁。明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陆享修复了古西陉关,又在关址以东5公里处新筑了关城。此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和清同治六年(1867年)都对关城和附近的长城段进行过较大的修整。 在中国历史上,雁门关一直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许多名将在这里建立了不朽的功业。赵国李牧曾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万余骑。汉朝霍去病、卫青和李广先后由雁门关出兵,北讨匈奴。 (雁门关南北都是相对平缓的丘陵,它所依附的恒山山脉贯穿山西全省东西,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越过雁门,山西就再也没有可以阻挡匈奴铁骑的屏障了,说雁门关是山西的咽喉一点也不夸张.) 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时,李世民献策用疑兵之计退去了突厥军队。唐末,沙陀(西突厥的一支)贵族李克用攻克雁门关,奠定了后唐的基业。宋朝时,杨业和杨延昭父子,杨家将都曾镇守此关,与辽军展开多次鏖战。 时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辱国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狈出走。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又在雁门留下了逃跑的脚印。当时,正值秋天,气候酷热,慈禧、光绪和王公随从颠沛至此,饥渴难忍,曾在关门左侧靖边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后又匆匆出发了。傍晚,慈禧一行宿关南阳明堡贾宅。光绪帝面对贾宅“五世同堂”的门匾和堂内神龛上“一心念佛”的横幅,联想内忧外患的处境,在东家门板上写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念佛见如来”的联句,借以抒发一个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颓败情怀。这与李牧、杨业等抗战英雄恰成显照的对比。 辛亥革命以后,雄关雁门除遭到军阀混战的破坏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礼。1937年9月,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志,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在太和岭的山洞里,周恩来为阎锡山起草了一份第二战区作战计划和一份在沦陷区成立“战场动员委员会”的条例。同年10月18日,就在阎锡山弃关南撤以后,八路军二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继而10月10日晚,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又在雁门关下袭击了日军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二十四架。这一曲抗战凯歌极大地鼓添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心。(荒野中的雁门关长城,那朵朵尽情绽放野花可是在说---美人留香处,英雄埋骨地.) 在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款塞入朝,迎娶王昭君,和亲友好,并“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汉王朝才从这里撤出大军,只留下“足以候望通烽火”的哨兵。 人们世代歌颂昭君的伟大,却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奇女子怎样不甘受贿画师而遭排挤三年,又是带着怎样一生不能回乡的感受通过雄关“雁门”前望苦寒的异乡。雁门--承载着无数男儿建功立业的梦想,也承载着无数和亲女人背井离乡的绝望。 每次我在带团过亚洲第一的雁门关隧道前,都会给客人轻声唱一首《出塞曲》,那悠悠的调子好象穿越了千年的沧桑,延着时光的通道传诵到远方…… 《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看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看着风沙呼啸过大地,
看着黄河岸啊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