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舱内光线幽暗,木质船体在海浪的拍打中摇晃起伏,不过窝在一隅的长颈鹿似乎不受影响,大口嚼着它心爱的面饼。此刻,它正航行在印度洋上。这是1415年的8月,郑和的船队终于等来盼望已久的逆时针洋流,从非洲东海岸启程,返回大明王朝。
“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因为外形酷似中国典籍中描述的神兽“麒麟”,这头长颈鹿被千里迢迢地运回南京,作为天降祥瑞,进献给明成祖朱棣。从非洲东海岸到中国江苏太仓刘家港,这个漫长的旅途将近2万公里,单程需航行3~4个月方可抵达。如何在无法储备新鲜树叶的情况下运送长颈鹿?郑和船队尝试了很多替代食物,最终靠着小米、豆子和面饼将“麒麟”安然无恙地运回了明朝。
祥瑞现世,明成祖龙心大悦,愈发不惜血本支持郑和的远洋航海计划。最顶峰时,船队由200余艘船只与27000多名随行人员构成。这样惊人的规模,若是身为随船司事,每日殚精竭虑的怕只有一件事:吃什么?
面对这么恐怖的供给压力,船上的一日三餐想必很是敷衍吧?这么想,你就太低估大明王朝的财力与物力。对比哥伦布和麦哲伦,郑和下西洋在吃上不但不凑合,简直是有点奢侈。
在首航之前,郑和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来筹备粮食补给,配备了专门的粮船、水船。每艘粮船载粮2万石,同时携带了大量果脯、腌制品、糟货和干货,还有酒。万全准备之余,郑和船队更相信自力更生;一担担土方被运上船,铺成田地,播下种子与菜苗,由船员专职打理照料。除了这些漂浮在海上的菜田,还有猪、牛、羊与各色家禽在甲板上悠闲地踱来踱去,仿佛诺亚方舟的再现。
在位于马六甲的郑和文化馆,可见到复原的物资船船舱,展出的器具中有用于磨豆浆的石磨,并有记载,郑和船队携带了卤水来点豆腐。由此可见,中国人善用豆类的“独门绝技”在下西洋时大展拳脚,而最超乎想象的是在船上种豆芽菜。为了能与所到之国礼尚往来并促进通商,船队运载了无以数计的丝绸与瓷器。船员们在大件的瓷罐、瓷缸里填上泥土种豆芽菜,一方面填塞物可以保护瓷器免受损伤,另一方面豆芽菜生长周期短,对生长环境要求也不高,4~5天即可食用;实在是一举两得。
低投入、高产出的豆芽菜为船员提供了稀罕的维生素C,使他们逃过了败血病的一劫。而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麦哲伦与哥伦布的船队都曾遭受过败血病的重创,不少水手死于海上。在那个时代,郑和根本不知道维生素C是什么,也许只是单纯想让船员吃得丰富一点。正是秉着这种“美食上国人”的朴素想法,郑和完成了7次远洋航海,堪称奇迹。这背后是一个国家的举国之力,也是一棵豆芽菜的胜利。
来源:《悦食Epicure》2015年7月刊
文| 蒋小娟
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潮汕腌货寻宝图 | 生腌入门,就从这12家店吃起
土產研究所 | 海の味道带着走,说下酒,就下酒!
本篇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悦食中国】,授权转载及合作请与【悦食中国】微信后台联系。
【悦食家精选 正谷家宴食品卡】现正热售,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接前往悦食家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