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饭自然香》是香港话剧团2012年做作品,是他们35年团庆的重头戏之一。它从一口白饭开始讲起,在一个小天井里面勾勒出六十年代香港社会的缩影,着重描写了当时的香港人如何为了生存而拼搏以及一些生活的遭遇。将这么一个发生在50年前的香港人故事摆上舞台,来对照现代香港人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不一样的味道。
这部作品的起源来自于香港话剧团的艺术总监,也就是这部戏的编剧和导演陈敢权先生一年前读过的一本书《由乐声牌电饭煲而起:蒙民伟和信兴集团走过的道路》。蒙民伟是香港著名的企业家,自1953年开始创办信兴行,获日本松下电器委任为港澳区总代理,销售乐声(National)牌产品。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蒙民伟先生将电饭煲带入了香港,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最后不断改善不断打拼,终于改变了港人煮饭的习惯,使得电饭煲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家电。
![麦饭石锅也是涂层锅 这扑面而来的是饭香,也是人情味](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189/3010060510302367066839.jpg)
《有饭自然香》的故事讲述的是历尽千辛万苦偷渡来港的大陆仔阿标,为了充饥在然香饭店偷了一碗饭被众人抓到,好在众人同情阿标的境遇,最后得以在然香饭店打工。而阿标也为了要赚这一口饭,发愤图强,因缘际会结交了做电器行的蒙老板,并得到了赏识,成为了电器行的员工,被安排推销手提收音机以及几经改良的新产品——电饭煲。虽然在戏中蒙老板更多是作为一个旁白的角色,剧中的戏份并不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在陈敢权笔下的主角阿标,其重情重义、努力拼搏的品质绝对是蒙民伟的投射。
由于本剧的起源与蒙民伟有关,所以也就很容易获得了信兴电器的赞助,在剧中也会常提到乐声牌电饭煲。值得一提的是,在舞台剧演出中植入这样的广告在香港舞台演出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好在并未如之前我看的一些内地话剧一般,植入广告明显且突兀,这次演出的乐声牌电饭煲很贴切地融入到了剧情中,并且对剧情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我想这也很考研编剧及导演陈敢权的功力。(我当年看的是香港首演版,所以有广告的植入,但是之后大陆版都将植入淡化,基本上看不出广告的痕迹了。)
由于是讲60年代的故事,所以这部戏中很多桥段都借用了当年很多电影、报章故事的情节,虽然与如今的很多故事编写有所不同,显得老套或者过于煽情,但是也因此而使得这个怀旧的故事更加能带动经历过那段日子的观众进入集体回忆。而比较有趣的是,在这部戏结局的时候,以戏外戏的形式让演员说出一句“现在为何还要演香港60年代的贫穷戏”(大概意思)来进行自嘲。
作为讲60年代的怀旧戏,本剧还特地设置了剧中剧这样的形式,其实就是在第一场和尾声中加入了片场的剧情,以此告诉我们其实《有饭自然香》的这个戏其实是在片场中演出的一个电影。片场的两段戏,主要也是以现代人角度,去对比50年前香港人的人情冷暖。戏中结尾众人在然香饭店围坐一起,大团圆结局,温暖人心,而戏外片场男主角在收工后却找不到人陪他一起晚餐,最终在黑暗的舞台上,男主角一个人孤独地吃着盒饭,灯光渐暗,本剧落幕。两段结局并置,对观众来说,也就清楚地了解了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了。
中国人爱吃,吃饭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吃了充饥外,更是一种情感的仪式。“有饭自然香”这个剧名肯定有“有麝自然香”的意思,但在我看来,也是包含着各种中国人在饭桌上的情感。回望剧中六十年代香港人家家户户之间同舟共济,不计酬劳守望相助,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都市人,也真的只有羡慕的份了。
杨小乱:3年前的旧文,得知香港话剧团的《有饭自然香》即将于下周进京上演,所以拿出来重晒,这部作品描绘了老香港街坊守望相助的情感,故事并无特别多的惊喜,但是剧中浓浓的人情味却让我一直印象深刻。而且全剧中人物个性鲜明,一众港话的演员都表现出色。在我看来,北京人艺有京味戏剧,香港话剧团也一样有港味戏剧,去看这种有着独特城市市井味的戏剧作品,也是我们去了解这个城市生活的最佳途径。
希望京城的各位别错过了。
演出票价: 680/480/280/99元
点击以下关键词,看往期精彩内容等待果陀|紫式部日记|广州剧场指南|重遇在最后一天|丑男子|香港话剧团|世界戏剧日|表演工作坊|舞台不再|西游记1| 西游记2|云门如果没有你|林奕华红楼梦1|林奕华红楼梦2|走出剧场|木棉10年|电子城市|北京12剧场|搏命两头腾|蝼城微尘|大幕拉开|机器人魔像|移动网络戏剧实验|我的戏剧推广|剧场初体验|丑海报|毕业剧|鼓掌爱好者|迷幻战境|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小剧场大戏剧|都是龙袍惹的祸|小城之春|华丽上班族|你对我有没有感觉|力比多控制的世界|剧院魅影的十个细节|在舞台上飘起来|爱国歌|欢笑就是正义|音乐剧和歌剧傻傻分不清楚|樱桃园的肖像|褶皱|逃学去乌镇|现代舞的打开方式|尼伯龙根的指环|宽恕是一场温暖的雪|上剧场(刚开始整理,之后陆续增加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