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情怀 选读革命领袖抗日诗歌,激发今日抗日情怀


 

 

大地微微网编者按: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到来之际,正逢日本政府作出“解禁集体自卫权”决定、妄图复活军国主义。2014年,还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我们在此刊登三位革命领袖的几首抗日诗歌。这几首诗歌,是抗日时期千百首明志、激情的诗歌中的仅仅几首,但是已经足够我们学习、缅怀、传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和豪迈气概了。

 

毛泽东(二首)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和导师,也是傲视古今的诗词大家。有人说抗日时期是毛主席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高潮时期,抗日时期毛主席没有诗词。实际上抗日时期毛主席也曾创作诗词,这里刊登的两首,就是抗日时期毛主席的诗作。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毛泽东

(1943年3月)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领袖情怀 选读革命领袖抗日诗歌,激发今日抗日情怀

 

注释:


 

 


(1)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美国英国等国宣战。1942年,日本大举进攻缅

甸。应英国政府的请求,国民党政府派遣十万人远赴缅甸作战,号称“远征军”。远征军

先后在同古、仁安羌、棠吉等地与日军作战,远征军主力第五军第二零零师师长戴安澜将

军因撤退途中遭到日军伏击,身负重伤,不幸于5月26日殉国,时年38岁。同年秋,戴安澜

将军追悼会在广西全州举行。毛泽东主席特撰此挽诗,遥奠忠魂。新中国成立后,追认戴

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2)《采薇》是《诗经》里的一首诗歌,表现了当时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家

园的战士们那征战劳累之苦和忧愤烈烈的思绪。这里的“将军赋采薇”,是比喻戴安澜将

军传承和发扬了这种不辞辛劳、为国效力的精神,戴安澜将军的事迹可歌可泣,可以谱写

一首新时代的《采薇》歌词。

(3)这里的“冬瓜”、“棠吉”均为缅甸的地名。

 

 

七律·忆重庆谈判

毛泽东

(1945年)

 

    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注释: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在长夜难明的旧中国,80%的农民无地或

者少地。地主、富农霸占了农业生产资料,因而他们可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诗人把

地主阶级的这一状态概括为“有田有地吾为主”,简洁明了。广大贫苦农民不堪剥削、压

迫,他们要起来斗争,这在地主、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看来是“无法无天”,但这

“无法无天”的奋起者,就是广大的中国人民。两相对比,一为私,一为公,黑白鲜明,

铿锵有力。

首联如此,颔联“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写出国统区到处是贪官污吏,满

街狼犬,黑社会盛行,是吃人的世界;而解放区,粪土都是用来种庄稼的好肥料,跟黄金

一样;而黄金在解放区人们的眼里,并不比粪土更贵重,喻指解放区民风淳朴、没有拜金

主义。一黑暗,一光明;一灾难,一幸福;正义属谁,不言而喻。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出于民族大义,主动团结国民党抗日。为了避免与国民

党顽固派的摩擦,我们把国统区和解放区之间的路和桥都挖断、炸断,这表现了我们团结

抗战的诚意。而抗日即将胜利之时,针对蒋介石“寸利必得,寸权必夺”的反动方针,我

们也不得不“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无论是浴血抗战,还是

与国民党顽固派交火、奋起保卫解放区,都要流血牺牲,但这都是为了伟大的理想信念、

为了拯救苦难的人民。

这首诗从内容上来说是政论,但由于诗人运用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手法,读起来并不显得枯

燥,反而富有诗意,使人读后印象深刻,成为不可多得的好诗。

 

 

重庆有官皆墨吏


 

延安无屎不黄金

 

 


 

朱德 (三首)


 

 

 


朱德同志(1886—1976)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

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

国十大元帅之首。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指挥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后,率

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红军会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

(不久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并先后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

战区副司令长官,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

多抗日根据地。同时参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维护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新中国成

立后,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第二、三、四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太行春感

朱  德

(1939年春)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注释:

1939年春天,抗日战争已进入第3个年头。继汪精卫投降日寇之后,蒋介石又积极反共、消

极抗战,而日寇则以主要兵力进攻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面对这一十分严峻的形势,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日运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其时,八路军总部

设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中心——太行山区武乡县王家峪等地,作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在

这里指挥战斗,多次粉碎了日寇的扫荡,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

朱德的这首诗就是描写了当时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一派大好形势,热情讴歌了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民军赤胆忠心、浴血奋战,威震敌胆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苦斗献

吾身”的英雄情怀,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及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驱逐日寇,夺取抗战胜利、

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念。

细味全诗,它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两个字——气势。一般地说,气势是难以言传的,它只

能在吟咏中去细细地体味、去认真地感受。但它又是可以捉摸的,因为它有其形成的原因。

首先,作者在诗中选用了一些具有雄浑强健色彩的词语,如“气森森”、“忠肝”、“北

伐心”、“惊贼胆”、“献吾身”、“多豪杰”等等,而且音调响亮、节奏铿锵。其次,

也是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作者具有那种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豪壮情怀和

内在气质,而这首诗正是这种情怀和气质的自然流露和升华。

 

 

巍巍太行山


出太行

朱  德

(1940年5月)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注释: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和最严峻的关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

发动了又一次反共高潮,大举向陕甘宁边区、山西西部和太行山区发动进攻。为制止内战、

团结抗日,朱德遵照毛泽东和党中央“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指示和“有理、

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肩负重任,不畏艰险,于1940年5月从太行山根据地出发,渡

过黄河,穿过日军封锁线,准备经洛阳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洛阳,朱德与国民党第一

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进行了会晤,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强调

了国共两党和全国军队的团结对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重要性,同时也义正辞严地驳斥了顽

固分子对八路军的污蔑不实之词,揭露了顽固派不顾民族大义,在抗战的紧要关头蓄意制

造反共磨擦的可耻行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卫立煌在国共两党的磨擦中保持了

中立,从而维护了统一战线。之后,朱德继续赴重庆,但行至西安时,获悉日寇2万余人正

大举围攻中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进逼陕甘宁边区,于是根据党中央指示中途返回延安。

这首诗正是朱德在此行途中于河南省济源县境的太行山峰所作。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从总体上来讲,这两句都是状景的,前句写近景,

后句写远景;近景是静态的,远景是动态的,远近相映,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生动地展

现了一幅雄伟博大、气势磅礴的画卷,为全诗创造了广阔而深远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遐

想余地。由此,作者也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对抗日根据地所充满的豪壮

情怀。

“两岸烽烟红似火”,作者以无比豪迈的笔调,描绘了根据地军民为抗击日寇、保卫祖国

大好河山而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游击战争。“两岸”这里指黄河两岸中国共产党创建的

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一致对外,将中国工农红军改

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在黄河两岸建立了诸如陕甘宁、太行山、晋绥、

冀鲁豫等大片抗日根据地,积极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动员一切抗日爱国力量,在极端艰苦

的条件下,与日寇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使黄河两岸呈现出一派

轰轰烈烈的抗战大好形势。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奉行“攘外必先安内”

的卖国投降政策,积极反共,消极抗战,不断制造事端,搞军事磨擦,寻找借口进攻抗日

根据地。朱德在这里描写黄河两岸抗日根据地的大好形势,实际上是把抗日军民的英勇抗

战同国民党顽固派的消极抗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歌颂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也蕴含了对

国民党顽固派违背民族意愿、卖国投降可耻行径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此行当可慰同仇”作为结束语,照应了诗题,充分表达了朱德对此行与国民党谈判所满

怀的信心。朱德是在日寇加紧侵略进攻,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向抗日根据

地反动进攻,全国人民都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的情况下,肩负重任、不畏艰险,前去与

国民党谈判的。在洛阳,他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等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

节的斗争,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使卫立煌在国共两党的磨擦中保持中立。此行虽未最终到

达重庆,但朱德深感此行对于进一步促进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团结抗战具有重大意义。因

此,此句写来笔调轻快、欢畅,完全体现了朱德当时的心情。

 

 

寄语蜀中父老

朱  德

(1939年)

 

    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注释:

这首诗是诗人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时写给家乡四川人民的,实际上也是写给国民党统治下

的大后方人民的。

作者在诗中既热情歌颂了浴血奋战在冰天雪地的抗日战士的英雄气概——“夜夜杀倭贼”,

也以客观事实表现了抗日将士的艰苦——“战士仍衣单”。而“战士仍衣单”,也同时控

诉了国民党破坏抗战、克扣八路军军饷的罪行。

全诗彰显了正义之声的力量,是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颂歌。诗歌于1940年12月15日在重

庆《新华日报》发表后,国内各界人士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表现出极大愤慨,对英

勇善战的八路军将士无不拍手称赞,纷纷募捐衣物,支援前方。

 

 

 

重庆《新华日报》旧址 



董必武(四首)


 


董必武同志(1886—1975)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抗日战争

时期,董必武同志作为中共代表团的成员和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他协助周恩来同志,参加同国民党当局的谈判,领导我们党在

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他模范地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各阶层爱

国人士、地方实力派和国际友好人士,为坚持国共合作、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深入开展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作出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同志曾任政务院

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吊张荩忱将军

董必武

(1943年5月16日)

 

  此为去年将军殉国三周年纪念而作,今岁中原战役倭势尚张,国军竟莫能抗,感时抚事,

辄令人想念将军于不置也。

 

      汉水东流逝不还,将军忠勇震瀛寰。

      裹尸马革南瓜店,三载平芜血尚斑。

      男儿抗日死沙场,青史垂名姓字香。

      中原倘有英灵护,岂让倭奴乱逞狂。

 

注释:


 

 

 

 


(1)张荩忱(1890—1940),即张自忠,国民党高级抗日爱国将领。1916年起在冯玉祥西

北军中任营长、团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一度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五十九

军军长,率部队转战沙场,屡建战功。1940年5月16日在襄樊战役中壮烈殉国,张自忠将军

在抗战时期的光辉战绩和英勇牺牲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国共两党部给予了高度评价。新

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将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

(2)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

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

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

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抗日军民手中。在此阶

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

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

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

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

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同时,

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先后掀起了

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这首诗的序言中“今岁中原战役倭势尚张,国军竟莫能抗”,即指当时的国内政治、军事

斗争形势。

 

 

挽左权同志

董必武

(1942年7月7日)

 

      左君真卓荦,弱冠已从戎。

      大略观孙子,精微究客翁。

      长征尝险阻,抗日显英雄。

    讵忆偏城阨,横尸马革中。

 

注释


 

 


(1)左权(1905—1942),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

的高级将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任

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

他协助指挥八路军,粉碎日伪军“扫荡”,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

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7岁。

(2)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这里

是说左权同志20岁就参加红军,投入革命战争生涯。

 

 

挽彭雪枫同志

董必武

(1945年2月1日)

 

      早列红军著令名,更于抗日展功勤。

      苍头特起竹沟鹘,碧眼同看蚌埠云。

      拟合盟邦摧丑虏,不图中道丧元勋。

      沙场战死君何恨,淮北哀声处处闻。

 

注释:


 

 


    彭雪枫(1907—1944),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杰出指挥员、军事家、革命家,是抗日

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1938年至1944年,彭雪枫麾下的新四军第4师进行了大小战斗3760次,累计歼敌4万8千余人,

取得了敌我伤亡比例5∶1的辉煌胜利。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东八里庄围歼李光明的

战斗中,彭雪枫将军亲自指挥战斗,正当战斗胜利结束时,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

时年37岁。

 

 

忆友叶挺

董必武

(1944年)

 

      夕阳景好近黄昏,苦忆江南一叶冤。

      敌后几经殊死战,四年囚系未离樊。

      东江人物够相思,志在春秋不可移。

      希魔将继墨魔仆,蛟龙岂复困天池。

 

注释:


 

 


    叶挺,生于1896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之一,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他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大革命失败后,参与指

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后流亡国外。抗日

战争期间,受国民党政府委派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

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之后,获救出狱的叶挺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

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因

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挽续范亭先生

董必武

(1947年9月21日晨于阜平之广安)

 

      代郡多豪杰,先生更出群。

      怀才能拨乱,许国已忘身。

      血迹陵园在,勋名日月新。

      遗书有深意,易箦亦归真。

      同作甘泉寓,油梨分我尝。

      吟诗遣怀抱,卧病阅风霜。

      彻底夷封建,从头稳立场。

    精灵当不没,山水永增光。

 

注释:


 

 


续范亭(1893—1947),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即献身于

民族民主革命事业。曾在国民党任职,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创建山西新军。

1940年1月15日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续范亭任行署主任。其后,他将主要精力用于政权

工作。期间由于病情不断恶化,中共中央决定让他到延安医治。1941年3月赴延安。1947年

病逝后,中共中央根据他临终前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7251/826001868249.html

更多阅读

微博时代如何团结和培养意见领袖 中国意见领袖的特征有

微博是当前最时尚、最炙手可热、最具舆论影响力、也最让人纠结的新兴网络应用。微博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是一场人类信息传播形态的革命,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全新的即时网络时代,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信息即时传播”、“信息高度共享”、“人

选读革命领袖抗日诗歌,激发今日抗日情怀 领袖情怀简谱

大地微微网编者按: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到来之际,正逢日本政府作出“解禁集体自卫权”决定、妄图复活军国主义。2014年,还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我们在此刊登三位革命领袖的几首抗日诗歌。这几首诗歌,是抗日时期千百首明志

英才领袖瞿秋白的故事 革命领袖的故事

前日,在书橱里翻腾纪念邮册,无意中发现了多年前收集的门票留念册。在十多年过后的今天,竟发现其中不少已成为时下难得一见的珍品。这不,6月18日是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73周年纪念日,便先在这里晒一晒曾赴江苏常州参观英才领袖

声明:《领袖情怀 选读革命领袖抗日诗歌,激发今日抗日情怀》为网友年轻的战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