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编辑:中华道教
后记:宇宙道德,无不伏藏道学著作《道德经》阐释了哲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即宇宙之本体存在状态和宇宙之生成方式。将宇宙之本体存在状态称之为“道”,将宇宙之生成方式称之为“德”。宇宙之道德是通过“无”和“不”存在和体现出来的。所有论述都是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的举例说明。
投稿、交流请加道长微信号:lz131919
↑ 宇宙之本体存在状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宇宙是以整体全息之“无”的状态存在的;其二,宇宙整体全息存在所包含之部分振动存在状态是“有”,离开振动“有”即不存在。支持“有”存在的振动是“可-中-非”这样的螺旋振动,将“可-中-非”螺旋振动模式称之为“不”。概括说:宇宙之整体全息存在是“无”,部分振动存在是“不”。
↑“无”与“有”是涵入与被涵入关系,也就是整体与部分关系。“无”涵入“有”,也就是“无”包含“有”;“有”与“有”是排斥关系,也就是说只要不同的“有”就表现为排斥性。
↑宇宙之整体全息存在是“无”,“有”之完整振动平衡存在是“一”。即“道无”和“德一”。
↑宇宙整体全息存在之“无”外化体现为“曲”,是为“曲则全”;宇宙部分振动平衡存在之“有”外化体现为“枉”,是为“枉则正”。
↑宇宙之生成方式是:“无”生“有”,“有”是通过体现“不”之振动的方式来衍生衍化的,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
↑万事万物皆是以“象”呈现而被灵性之灵识“观”照感知的,被“心”感知并加工的成果是“朴”,所有“象”都是不能避免灵识之“观”的振动影响的。宇宙自然之道的终极存在状态是“道性”,人之灵性终极存在状态是“自性”。“自性”出自“道性”,灵识发自灵性。
↑单个或多个“不”振动所外化呈现的总状态称之为“象”。万事万物所呈现的皆是各种“不”之“合象”。
↑“不”之平衡振动称之为“复”,其表现为“正”;突破平衡振动称之为“反”,其表现为“奇”。
↑多个“不”围绕共同的“中”振动为“合”;多个“不”围绕共同的“中”协调振动所达成之状态为“和”,这个谐振过程即为“合和”;多个“不”融合为一个不同于所融合的任何一个新“不”,是为“化”,这个融合过程即为“合化”。“不”之均衡振动或多个“不”之均衡谐同振动所表现的状态为“静”;“不”之非均衡振动或多个“不”非均衡谐同振动所表现的状态为“动”。
“不”之振动性作用于万事万物是无遗、灵动、浸透和精微的,这种无遗、随顺、浸透和精微作用称之为“柔弱”。
↑“柔弱”体现在万物之灵动性上即为“灵性”,灵性在对事物判断的表现即“灵识”,灵性对外物的影响表现为“灵力”。道有多强大,人之灵性潜力就有多强大,灵性本原为“自性”。自性无差别,灵性由强弱。
↑人之灵性、灵识和灵力也是以“不”之振动存在,灵性和灵力之定向支配力量是灵识,灵识来源于心,心之灵识支配的灵性灵力可以感受到道之整体全息存在之“无”和部分振动存在之“不”并作出反应,是为“感应”。心灵对感受可以做出主动性反应而改变和支配“无”和“不”。心有多强大,道为其提供的力量效能就有多强大。
↑人之灵性失灵,是因灵性不能感应或扭曲感应道之振动之“不”;不能感应或扭曲感应道之振动的原因,是由于“心”被濡染蒙蔽,濡染蒙蔽心的是情欲之私;恢复灵性即为澄明内心,澄明内心就需要绝情去欲,绝情去欲的方式是“损”,是为“为道日损”。
《道德经》遗世和今日重新发明之目的,是为了道统继续。在流传过程中,《道德经》一如人之原本澄明内心包裹上尘垢,当今重新解读亦如人之明心而发明其道心。使人类认清宇宙自然大道之“无、不”本质,拨乱反正,澄明内心,复苏灵性,遵道行德,使人类进入灵性时代,使人类文明跃进到道统文明。道统文明,表现为灵性文明。
↑综上,可以这样来形象化比拟:宇宙之道“无”是个上了锁的箱子,“不”是打开“无”的一把钥匙,它伏藏在“无”中,体现在“有”上。《道德经》就是描述“无”这个箱子形貌和举例说明“不”这把钥匙的使用方法的。“无、不”是宇宙存在之“道”,而对“无、不”之认识、运用和达成的状态即是“德”。道德经五千言,二字以蔽之:无不。
作者:李怀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道教 微信平台首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7251/902373474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