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43-01
农业气象服务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为农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致力于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重要手段,更是凸显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 气象为农服务的背景与现状
1.1 气象为农服务背景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国气象局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以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为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1]。
1.2 气象为农服务当前现状
重点开展了三农“两个体系建设”,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国家、省、市、县4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气象为农服务发布平台与接收终端及“微农”公众号;建立气象为农服务一站、一馆、一栏;按照“六个有”的基本条件在每个乡(镇)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和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县、乡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入年度县级防灾减灾综合考评;与农、林、水等多个部门建立联合制度,与联合涉农部门成立专家联盟,制定了一些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编制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手册[2]。
2 当前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关键问题

2.1 气象为农服务硬件设备保障不足
一是单一的厂家在面向某省或全国的售后服务上根本无法达到现有的上线目标并且来回维护成本非常高;二是由于县局普遍存在人少事多问题,日常管理不到位,处于野外的远程硬件设备难以得到及时的维护;三是设备电源得不到保障,目前现用设备基本基于市电运行,因此人为关电、线路断电等现象频发,导致设备上线率不尽人意。
2.2 农业气象服务人员配备不合理
县级气象人员不足,多数人员身兼数职,专业的农业气象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人员流动较大,缺乏推动农业拓展和创新方面的人才,缺乏与农业专家的交流;气象信息员难起到真正的用途,现阶段虽然气象部门在建立每个乡镇行政村都有多个气象信息员,但每个气象信息员都不属于气象部门,现行的管理制度运行较难,大部分的气象信息员都形同虚设[3]。
2.3 发布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面窄
现阶段县级针对气象为农服务方向主要是水稻、棉花、油菜种植方面,针对林、牧、副、渔业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甚少,或者就没有服务。目前,县级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农作物产量、特色农业产量与品质预报、农田土壤墒情与灌溉预报、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等工作还未形成专业化、业务化。县级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还未实现,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也还未形成指标判别和定量分析。
2.4 还未形成常态化的部门合作机制
县级气象部门农业气象的专家非常的少,很多工作开展不够全面,且和农、林、水等部门缺乏常态化的业务合作机制,气象为农服务人员和农业专家联盟联系较少,联合调查、联合会商、联合制作产品、联合发布信息、联合全程服务更加少[4]。
3 发展对策
3.1 转变方式,科学发展
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平台建设政府购买式服务,将前期建设及后期维护交由社会第三方,使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机制,培育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力量,形成基层气象服务多元化供给市场[5]。推动硬件建设属地化、维修维护社会化、设备使用多元化、系统管理政府化,制定设备保障与使用实施细则和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确保系统得到正常运行。同时,加大对气象为农服务发布平台程序的研发,加强服务器的集约化、人性化,使气象为农服务发布平台稳定可靠。
3.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设置气象为农服务岗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至少有1名专职人员开展气象为农服务,成立由分管领导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机制,并加强项目领导、检查和督查。加强业务培训,跳转当前人员的知识结构,调整队伍人员结构,完善业务指导机制和省、市、县骨干指导与交流机制,培养出具备农业气象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为了解决业务发展与人才不足的矛盾,对于农业业务量大、人员和人才较少的地方,可采用集约化的方式使用人才,加大业务体系的上线衔接和配合,注重技术开发合作,这不仅要求重视内部开放,也需要加大与地方其他有关机构的密切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3 加大投入,提升意识
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业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提高农业气象业务人员素质,提高农业气象人员观念意识,增强服务创新意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服务领域。借助科学技术,着力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以需求为向导、技术为助力,促进业务研究分析技术、进行定量评估、农业预报”等技术的研发,实现气象业务的多样化、精确化,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构建农业生产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作物产量预报工作。加强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出现趋势预报,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引起的损失,提高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高极端天气气候对农业影响的灾前预警和灾中、灾后的服务与评估工作。
3.4 科学管理,健全机制
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合作有效机制,建立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气象、农业、水利、民政、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气象为农服务领导小组或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建立有关工作机制。
与水利、国土、林业、交通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或联合印发文件等方式开展合作,建立常态化的工作联系机制;与民政局建立气象灾情信息共享机制;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天气指数保险业务和服务。
成立市级气象为农服务指导专家组,制定专家组工作规则,明确专家组负责气象为农服务指导、技术支持、方案和技术认定等职责。争取将气象信息员的日常工作及设备正常率纳入对乡镇工作的考核机制中,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政府组织开展评优活动。
4 参考文献
[1] 王保生,殷剑敏.构建新时期气象为“三农”服务业务技术体系的思考[C]//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江西省气象学会.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南昌: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江西省气象学会,2006:3.
[2] 李春强.河北省农业气象情报服务系统[J].计算机与农业,2000(10):27-28.
[3] 王云,梁阿锋,楼金伟.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及对策:以诸暨市气象局为农服务为例[J].福建农业科技,2014(2):70-72.
[4] 赤桑单吉,洛桑旺姆,米玛卓玛,等.浅谈山南气象为农服务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9):216-217.
[5] 王海平.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发展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313-314.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