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师认为,如果一节课上得太“顺利”了,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在“顺利”的背后,往往预示着知识目标的简化,思维训练的弱化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匮乏。对于这种看法,我一直持怀疑的态度,但一次教研展示课的教学却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教学片段】
电脑出示:学校购买了252本书,平均分给六(1)班34名同学,每人分到几本书?
师 求平均每人分得几本书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求?
生 就是求252里面有几个34,用除法算。
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汇报算法。
师 强调并板书:用“四舍法”试商,初商有时偏大,需要调小1。
师 如果这个班有36人,你还会分吗?
生 还是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52÷36。
师 想一想,在这里我们应该怎么试商?
生 可以用“五入法”将36看成40来试商。
师 那这里的商应该是几呢?
生 6。
师 如果商是6的话,你觉得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 商可能会小,因为把除数看大了。(很多学生纷纷附和)
师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大家算算看!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 是什么情况啊,谁来说说看?
生 将除数36看成40来试商,商6小了,要商7。
师 怎么会小呢,商6 乘除数40等于240,不是很好吗?
生 不对,把除数36看成40来试商,40是个“假除数”,计算时还是用原来的除数36和商6相乘。
生 把除数看大了试商,计算时仍用原来的除数计算商当然会小了。
师 说的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整个计算过程,确实是这样。(板书:用“五入法”来试商,初商有时偏小,需要调大1。)
……
接下来安排专项训练,学生不仅正确率高,而且计算速度也非常快,教学如此“顺利”,如此“有效”,我暗自得意。这时,我习惯性的一句问话让这种得意荡然无存。
师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 老师,是不是所有用“五入法”试商,都需要将初商调大1呢?
其他同学都诧异地看着他,但也都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教室里安静极了。
师 (倍感惊讶)你觉得呢?
生 我觉得不一定,比如说324÷58。
师 是嘛?大家一起算算看!
学生计算,我随机巡视,结果很多学生把除数58看成60后,本应先用初商5来计算,却直接将商调成6来计算。
于是,我让学生展示正确的算法并进行交流。
师 怎样才能知道初商到底要不要调呢?
生 初商确定后,一定要把初商与原来的除数相乘,再看是否需要调整。
师 千万不能凭感觉直接调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有时”初商会偏小的原因,这位同学的提问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了“五入法”试商的方法,我们大家应把掌声送给他!
……
【教学反思】
课后,听课老师普遍认为学生自主性强,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面对这样的赞誉,我有点汗颜。若不是学生及时提问,平静的湖面何以荡起如此美丽的波澜?
一、备课时要多想一想,注重整体把握与分散突破相结合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笔算主要包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除数是非整十数的除法笔算”“除数是非整十数的除法笔算(四舍调商)”“除数是非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五入调商)”和综合练习。教师应立足整体,全面把握每课时的重点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不仅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有效措施逐个突破,还要明确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分散,逐步渗透,不能把每节课孤立开来。上述教学片段中,虽然不用调商的巩固教学并非本节课的重点,但灵活运用算法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是单元的整体要求,只有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机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增强灵活计算的意识方能使学生在综合训练中游刃有余,否则一旦知识点之间产生断痕,每节课中一些个性化、定势化的不利元素就会潜滋暗长。如本节课中,由于所涉及的计算中的商都比初商大1,使学生产生定势,认为无需考虑是否需要调商,只需将初商加1直接计算。这样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当节课任务的完成,还会对单元的综合复习和拓展训练增加难度。
二、教学时要多看一看,注重学生表现与问题分析相结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发掘生成资源,及时分析现象背后的问题,适时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如果稍不留神,就会错失教学量机,甚至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误导。上述教学片段中,我关注了让学生经历算理的形成过程,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而忽视了将之前学习的不用试商进行计算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变式训练,导致学生在单一的计算中不经意间走入依葫芦画瓢的境地。特别是在教学反馈中,我只关注学生计算正确与否,而没有了解学生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乍看教学效果不错,实质上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应用已经趋向程式化、机械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擦亮眼睛,在学生讨论时多参与,在学生练习时多留神,在学生发言时多追问,莫让表面顺利蒙蔽双眼。
三、总结时要多问一问,注重主观判断与客观调查相结合
实际教学时,教师往往依据个人的主观感受来评价教学情况。殊不知教师的这种主观判断会让很多问题悬而不决,几十名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师怎能不顾及?几十名学生学习的困惑教师又怎能完全洞悉?在本节课中若不是自己习惯性的的一句话“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节课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质疑、问难、评价的空间,特别是在结束新课时,尽量让学生来总结,多让学生自我评价,以更真实和全面地展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如果教师真能用自己的平等态度去换取学生的客观回应,那么教学反馈信息就可能更加真实全面,学生的信息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弥补自己教学时的感觉错位,从而更加客观地把握教学实情,提高教学实效。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