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跑马厅一景
说起老上海的跑马场,如今的老一辈,
有着年代记忆的人或许还知道一二,
但时下的年轻人却压根儿不知道是什么,
更不知道在哪里。
从繁荣到萧条再到消失,
历史的痕迹是人民心上的烙印,
伴随了太多心酸和无奈。
如今,又以新的身份被世人知晓,
作为历史博物馆新馆址,
也将名垂青史了。
1928年的上海跑马厅
20年代跑马厅职员办公室一景
1934年建成的上海跑马总会大楼
跑马厅是怎样一处建筑,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底蕴?
翻开今日上海地图,在其中心位置,南京西路、西藏中路、武胜路、黄陂南路纵横交错,围成一块近似椭圆形的区域,笔直开阔的人民大道横贯中央,方正规整的市政府大楼坐镇其中,北依玲珑娟秀的人民公园,南望郁郁葱葱的人民广场,四周则散落镶嵌着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原)、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馆、大光明大戏院等一系列文化设施,地域开阔,功能完备,已然成为上海人民、乃至各地、各国人民恣意徜徉的公共娱乐空间。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公共广场,其前身竟然是殖民时代最富殖民色彩的娱乐设施——跑马厅。
早期明信片上的上海跑马厅(彩色)
细数旧上海跑马厅,前前后后不下五所。
最先有始于1850 年左右、建于南京东路河南中路一带的第一跑马场,其后又有1854 年扩建至西藏中路一带的第二跑马场,后来还有中国人自办的江湾跑马场、引翔跑马厅,但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最为知名的还是位于南京西路的这座跑马厅。
这是西人在上海设立的第三座跑马场,于1862 年建成,此后一直沿用至1951年被人民政府收回。每逢赛马时节,这里便是万马奔腾、人潮涌动,欢呼喝彩之声此起彼伏,其间更有赌客一掷千金,天堂地狱刹那两重。相较如今此处一派盛世和平之景,无疑让人几多感概。
如今,时过境迁,由跑马厅改建而成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重归人民手中,不设围墙,没有限制,凡公民均可无偿享用,真正实现了还乐于庶民。也正是全新时代的来临,使我们可以用更平和的心态回望那段历史。
修建于1862年的上海跑马厅,右侧为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
客观而言,跑马厅的设立对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一带的蓬勃发展功不可没。
1860 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所以才有可能圈出如此大片草地以作跑马之用,而正是跑马厅的存在,使其周边一带逐渐热闹起来,及至20 年代,一座座标志性建筑在跑马厅对面陆续涌现。
1924 年华安大楼(今金门大酒店)落成,1928年西侨青年会(今体育大厦)建立,1932 年大光明大戏院开业,而1933年,旧上海第一高度——国际饭店的拔地而起,则标志着一个顶峰。
静安寺路由此后来居上,成为当时上流阶层又一流连忘返的繁华地段,同时也为如今其繁荣之景奠定了基础。
1934年拍摄的上海跑马总会及周围地区航摄照片
除带动周边地区迅速发展之外,跑马厅对当时社会另一个更隐蔽、也更深远的影响,就是有形无形之间激发了普通民众对一个公共广场的渴望。
上海开埠之前,一般国人头脑中,既没有公园概念,也没有广场概念,这些都是西人进驻后带来的,同时也刺激了广大华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的愿望。
跑马厅位置优越、占地宽广,无疑非常适合实现这一愿望,就在1950 年,它才最终被改建成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
人民广场鸟瞰图,仍能看到以前跑马道留下的的那个弧度
追其历史,老上海的跑马场是近代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畸形发展的产物。它在那个时代繁荣,在那个时代消亡,却在这个时代以新的面容重生。
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其形态的改变,功能的定位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对于这段历史,作为上海人有必要将其写进回忆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