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 民间俗语 谈民间谚语_民间俗语

谈民间谚语

__流传于西北地区的民谚__

小金

内容提要:

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总结生产实践和社会各方面经验的语言艺术,甘肃人民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谚,其中反映农业生产,地方风情,生活经验的谚语尤为突出。本文主要就其内容加以归纳分析,以企宏扬甘肃民间文学,宣传甘肃,建设甘肃。

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反映人民生产、生活内容以及民俗民情一种极其精炼的民间文学形式 。这种民间文学形式很大的特点就是形式短小,形象生动,易传易记,能够通俗的反映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是民间语言的精华,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就民间谚语的起源,民谚的含义、内容及民谚所表现的艺术特点等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民谚的产生与发展

文艺起源于劳动,民间谚语更是产生于劳动人民所长期从事的生产劳动过程。民谚的起源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的古代典籍《易经》和《诗经》中就引用和保存了许多古代劳动人民的谚语。

象“潜龙,勿用”(《易·乾·初九》),“履霜,坚冰至”(《易·坤·初六》)等爻辞,其实质来源于早期民谚。《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诗句亦可看作来自于民谚,因为民歌和民谚有许多相通处。谚语是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同时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验不断地积累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对于谚语,古人早有研究,也作过多种解释:“谚,俗语也。”(《礼记》)“谚,传言也。”(《说文解字》);“谚者,直语也。”(《文心雕龙·书记》)这些解释说明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已经对谚语从语言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当然这些解释只侧重于语言的方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说:谚语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俗语。而我们今天要认识谚语,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我们应该深入地探讨谚语的内容,范围及其作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有教育意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言。从广义上讲,谚语也包括民间俗语和歇后语以及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绰号等。

谚语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向劳动人民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同时也能够指导人们分辨善恶是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民间谚语至今仍被广泛流传,而且更加丰富多彩。

二,民间谚语的内容

民间谚语是千百年来亿万人民世世代代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从内容出发,把流传于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境内的谚语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农谚

农谚是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具有宝贵的科学价值。我国农谚浩如烟海,异常丰富。由于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复杂,农业历史悠久,作物种类繁多,这就为农牧、气象、时令等谚语的大量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尤其在漫长的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由于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权利,人们不得不用形式短小、便于记忆的谚语来总结、保存和传播观察的结果和实践的经验,这也是农谚内容极其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谚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畜家禽饲养等方面的内容。下面就以流传于西北

(甘肃为主)的一些条目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气候的寒暖,风霜雨雪雷电的变化,都与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用气象、物候测天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关于气象的谚语至今还有它的科学价值,而且,这类谚语中所保留的预测天气的经验被现代科技手段所证明,在现代天气预报中继续使用。例如,根据云彩、星光的变化预测天气变化的农谚:“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意思是说天空排列整齐的鱼鳞状透光高积云是次日晴天的预兆。“朝霞不出门,晚霞千里行”,意指朝霞如现于西,晚霞如现于东,表明最近几天天气晴朗。“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天气最近要变坏。“东虹轰隆西虹雨”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雨。这些谚语都是通过对云的变化和色彩特征来预测天气的。“星星稀,淋死鸡;星星稠,晒死牛”,“星星眨眼,天气变脸”这些谚语是根据夜晚天空中水汽的变化而引起人们对星光的视觉差异来预测天气的。

根据自然界的物候现象预测天气状况:“燕子钻天蛇果道,水缸穿裙山戴帽“这是大雨降临的异常现象。“水缸穿裙”是指水缸下半部发潮,“山戴帽”是指山头上有雾气缭绕。“蛤蟆叫,大雨到”,“蚂蚁搬家,大雨哗哗”,“ 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日雨朦朦”,这些谚语是在观察了小动物或昆虫的活动规律后所得的。

“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久见”。阴雨将至时,空气潮湿,而盐具有吸水性,铁器在清晨气温较低时表面会凝结水分,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天气也会变化。

“锅墨子着火碗烫手,明日定要雨临头”夏夜煮饭,拔起煮锅,若发现铁锅下面附着的经长期烟熏而沉积的粉末冒着火星,再把煮熟的饭(一般指带汤水的)盛到碗里,一时烫手难端,则说明来日就要下雨。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观察器物的异常变化而得出的预测天气的农谚。

第二、农业生产关键在于把握农时,即按时令的变化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则成为获得农业丰收的重要条件,掌握气候的变化规律则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农谚中有许多关于时令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就已经学会了用“土圭”测日的方法测定冬至、夏至的日期,秦汉之间已确定了二十四节气。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我国劳动人民安排农业生产的“时令表”。

“节气一把火,时间不让人”;“不懂二十四节气,白把种子种下地”,这些农谚充分强调了按季节安排农事的重要性。“春麦种九尾,粮食无处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这是适合于我们西北(甘肃)地区的春种时令农谚。习惯上把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冬至后算起)称为“九”,九九八十一天,冬去春来,我们北方人的春麦要从最后一“九”的末尾开始种起。同样,在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三十天,北方天气最热,称为“三伏天”农事上则有“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忙把小糜子回”(小糜子、谷类、生长期短,春麦收后,若土壤墒情较好,可以回茬,为小秋作物。)的说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则从总体上安排了一年四季的农事。

第三,农谚中有许多是用来总结经验的。在这方面,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为我们总结了丰富多彩的可贵经验。从土壤改良,种子选育到农作物的生长管理等一系列的农事活动,都有相应的较为系统的谚语。如象“打地的 滚子,舀水的桶子”,“伏天深耕,如同上粪”,是强调培土保墒的重要性。“田间管理如绣花,工夫越细越到家”,“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等农谚,则着重强调了田间管理的重要性。“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是说去掉玉米雄穗可增产。“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稠苗好看,稀苗吃饭”是指农作物要合理密植。“上粪不浇水,庄稼噘着嘴”说明了水肥对农作物增产的重要作用;“八成熟,十成收”,“一年劳动在于秋,谷不到仓不算收”等,着重强调了适时收割和秋收的重要性。这些农谚中包含了科学种田的实践经验。至今仍被广为适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牲畜家禽的饲养的经验,在谚语中有更充分的反映。如“农家第一宝,六畜挤满槽”;“寸草切三刀,无料也上膘”;“勤饲养六畜兴旺,多积肥五谷丰登”;“圈舍侵打扫

如同上饲料”;“鸡放山林不加料,马添夜草自上膘”;“养羊偷着富,养马空仓库(马很费草料)”等谚语集中的总结了劳动人民长期饲养家畜家禽的基本经验,其中也包含着科学饲养的道理。

当然,农谚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上面所列举的几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含盖面之广大可以说无所不包,我们只是选取了流传于我们西北地区(甘肃为主)的较有代表性,含有科学性,对今天的农业生产犹有指导意义的少数条目,加以归类说明,以企能更好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要说明的是,有些农谚具有普遍性,有些农谚带有地域色彩,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我们应灵活对待,不能生搬硬套。

1、 地方风情谚语 ..

地方风情谚语,是一些反映各地风物、特产等内容的自然的谚语。这些谚语往往是对字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当地特产的 描述。如“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描摹长城关隘之雄壮,“天下黄河十八弯,我家就在黄河边”,写出黄河流域人民的自豪,“黄河万里触动山,金城千年自安然”状写了黄河对于金城兰州的天然屏障作用;“月牙泉,鸣沙山,千古奇观在西边”,指明了月牙泉和鸣沙山景观的奇特。也正是这些谚语的广泛传诵,使得我们甘肃被世人所瞩目。

我们甘肃不仅风景雄奇,而且物产丰富,瓜果蔬菜在西北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这在谚语中也有具体的反映。如:“吐鲁番的葡萄,兰州的瓜,哈思山的梨枣名天下”,是说兰州的白兰瓜,靖远的黄河蜜以及它的哈思山所产的梨和大枣能与吐鲁番的葡萄相媲美。相传在封建时代哈思山的梨和大枣为皇室贡品,可见其品质优良,影响深远。“靖远有三宝,瓜子、羊羔与辣椒”,这是近年来流传于靖远县内的总结市场经济以及农业产业调整所产生的巨大收获的谚语。“岷县有当归,临洮出党参”,岷县、临洮两县盛产药材名闻海内。“河靖坪的萝卜,南川的瓜”则专说靖远物产。河靖坪位于靖远县城西五公里,盛产萝卜,远销四川、陕西等省。南川位于靖远县城南,长三十公里,年盛产西瓜、籽瓜和玉金香等瓜种,其中的黑瓜籽享誉世界。每年瓜熟季节,客商云集,生意兴隆,高峰期甚至造成交通阻塞,场面真可谓蔚为壮观。以上所选这些谚语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甘肃山川之雄奇,通俗而真实地反映了甘肃物产之丰富,对于宣传甘肃、建设甘肃将大有裨益。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甘肃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淳朴感情。

民间谚语 民间俗语 谈民间谚语_民间俗语

2、 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民间谚语。 ..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中,形成了许多至今仍然约束人们行动准则的道德规范。同时,劳动人民己有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千百年的流传和逐步完善,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民谚,这类民谚往往是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和指导行动的指南。

(1) 歌颂赞美劳动。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时代,劳动人民更是以劳动为光荣,所以谚语中就有大量赞美和歌颂农业生产的内容,如:“七十二行,种田为王”、“孔子孟子,当不得我们挑谷子”、“文魁武魁,比不上咱们的锅盔(锅盔,西北人用铁锅烙制的小麦面大饼,其特点是大而厚,状如盾牌)”。这些谚语形象地表现了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自豪感,正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这种淳朴情感,才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历来繁荣发达。

(2) 主张勤俭节约。

由于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所以广大劳动人民更懂得勤俭节约。如谚语“人要无计算,

吃尽斗量金”;“坐吃会山空,勤劳粮满屯”;“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无计划的乱花钱);“量体裁衣,照人下面”(按身体大小裁衣,按饭量大小做饭);“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等。

(3) 提倡团结奋斗。

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农业生产时代,人们要战胜自然,改

造自然,主要依靠的是人力,所以团结奋斗就显得很重要,这方面人民也总结出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人心齐,泰山移”;“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家盖不起龙王庙,一人造不起黄河桥”;“三人同心,黄土变金”;“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出谋主意好”等,这些谚语凝练而准确地概括了团结力量的伟大,其中许多至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4) 号召虚心学习,以诚待人。

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以诚待人,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优

秀品质之一,在这一方面,谚语也有广泛的反映。如:“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多听多见,多学多练”;“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等这些则强调了虚心、刻苦学习的重要。“浇树浇根,交人交心”;“君子之交淡如水”;“若要人敬我,我必先敬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等,这些谚语总结了许多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的好经验,成为劳动人民生活的教科书,在今天经济社会的建设时代,更是不无 现实意义。

3 特殊形式的民谚——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

成,前面是比喻式的假托语,后面是说明式的目的语,使用时往往省去后半部分,故称歇后语。如:“猫儿哭耗子——假慈悲”;“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猪鼻子插葱——装象”;“吊死鬼脸上擦粉——死要面子”;“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等等,形象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某种思想感情,或揭示了某种道理,总结了某种生活经验,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歇后语有着庞大的体系,发展到今天已自成一体,要充分认识歇后语,并非只字篇语所能。限于篇幅,这里不在详细分析。

三、民间谚语的艺术特点概述

民谚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形体简短的民间文学式样。这种作品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句式整齐,音韵和谐,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谚语的语言精练,是由它概括生活和提供经验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人民不断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所以我们说谚语是民间语言的精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谚语的形象性,主要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表现的,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比喻和对比。这在前面分析谚语内容时所举之例中不难看出。

民间谚语大都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许多采用对仗工整之句,而且大多押韵,读来琅琅上口,易传易记,给人以愉快的美感。正是由于谚语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才能被广泛传诵。

总之,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总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经验的语言艺术的结晶,它已成为了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西北地区,尤其是我们甘肃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了含有科学道理的、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量民谚。这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认为,我们甘肃是一个民情淳朴、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大省。今天,我们分析和研究这些民谚,对于西北开发、甘肃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研究民谚,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着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原则,

这样,才会使民谚这一传统民间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唐 弢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版。

《民间文学概论》甘肃省自学考试办公室一九九四年印制。

《文学理论基础》十四院校《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著,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7951/53191333698.html

更多阅读

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 谚语和歇后语的区别

1、谚语是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

关于桥的谚语和俗语 关于桥的俗语,与桥有关的谚语俗语

白素贞哭断桥 想起旧情半夜过独木桥 步步小心扁担插进桥眼里 担不起踩着高跷过独木桥 艺高胆大踩着银桥上金桥 越走越亮堂船到桥头 不顺也得顺刺木架桥 没人敢过灯草搓绳,烂板搭桥 枉费心机灯草搭浮桥 走不得掂着猪下水(可食

声明:《民间谚语 民间俗语 谈民间谚语_民间俗语》为网友凉风乱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