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五集《相逢》播出了开封灌汤小笼包子,又一次唤起了我做为开封人对小笼灌汤包的那份热爱与回味,以及儿时记忆里那份浓浓的父爱。
小厨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爸爸妈妈不仅要照顾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还要顾及到老家的爷爷奶奶和叔叔姑姑等,所以经济上比较拮据。爸爸妈妈一直都比较节省,可是对于正在长身体的我们,每顿饭都费尽了他们的心思,无论生活再困难,他们都会想法设法让我们尽量吃饱吃好。
每逢春节,爸爸总会想方设法弄到一些肉,改善一下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爸爸总会亲自为我和哥哥姐姐们包上一锅小笼包子。那个时候的我,总会搬个小板凳,坐在爸爸身边,看着爸爸和面、盘馅、包包子,留着口水等待着香喷喷的包子出锅~~~~
现在的爸爸,已经八十岁高龄了,身体依然很棒,每到节假日,还经常会给我们露一手,让我们饱饱口福!生活条件再好,吃的再好,儿时记忆里的美味灌汤小笼包子却永远不能忘却。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了,不能让他们再为儿女操劳了,所以,我慢慢学会了做菜,也学会了家乡的灌汤小笼包子。
就让女儿多学点本事、多做点好吃的,让父母多品尝一下舌尖的各种美味吧!
还是说一说开封的小笼包子吧!
小笼包子原名灌汤包子,俗称汤包。包子在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的市场上已有售卖,是当时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王楼”的名品,时名为“山洞梅花包子”,号称“在京第一”。北宋南迁传到临安(今杭州)又称“灌浆馒头”为当时著名的市井小吃。20世纪30年代,第一楼名厨师将大笼蒸制改为小笼蒸制,且连笼上桌,始称“小笼灌汤包子”。
“中华老字号”——“开封第一楼”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店,其经营的“第一楼小笼包子”更是以用料考究,制作独到,薄皮大馅,灌汤流油,软嫩鲜香,肥而不腻的风味特点和“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的优美形状令人倾倒,被誉为“中州膳食一绝”。开封的灌汤小笼包和其他的不一样,其他地方的灌汤是加入了皮冻,加热后皮冻融化形成灌汤,而开封的灌汤小笼包却没有加皮冻,而是调馅时打入高汤,加热后馅料凝固自然流露出高汤汁,所以说开封的灌汤包调馅是个技术活。再说说那个包子的褶儿,正宗的小笼包子是18到24个褶儿,那么大点小包子,弄出那么多细腻均匀的褶儿还真是不容易呢~~~~这就需要一天天练习、熟能生巧哦。
小厨做的灌汤包子虽然未必是最正宗的,但是,也是灰常有灌汤而且好吃滴哦!
刚出笼的热包子来喽,趁热吃吧!
第一个,一定不要蘸醋吃,一定要吃原汁原味的。
而且,在开封吃灌汤小笼包,有句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一口光、满口香”!就是说要在包子的边缘咬一个小口,就是开窗,然后把汤汁倒进勺子或者碟子内喝掉,然后再一口吃掉包子,满口香喷喷好舒服哈!
皮薄馅大,灌汤流油,真是美味啊美味!人间美味啊~~~~
【材料】包子皮:面粉(最好是高筋粉),温水。包子馅:肉馅,高汤,味精,鸡精,生抽,老抽,料酒,香油,白糖,盐,姜。 【步骤】和面---殇面---调馅---包包子 1.将适量面粉倒入面盆中。最好是高筋粉。2.倒入适量温水(冬季用温水,夏季可以用冷水,加少许盐)。3.活成絮状。4.继续加温水。5.反复几次后,直至面团干湿正好,盆光、手光、面光。6.盖上湿布,进行殇面。7.殇面10分钟后,继续和面。8.反复几次,至面团非常光滑有筋度。 9.准备好调馅用的材料。一般情况下,灌汤包子肉馅和高汤的比例大约为3:2。10.姜切成细末(用姜粉也可以)。11.取一个大盆,倒入肉馅(500克左右),倒入一勺姜末,一勺盐、一勺白糖,半勺鸡精、半勺味精、两勺生抽、一勺老抽,三勺香油。(佐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12.用手抓、压肉馅和调料,向一个方向转动。13.至肉馅和佐料完全混合。14.加入高汤,用手搅打上劲(用筷子也可以,但是没有用手感觉好,但是手一定要清洗干净哦)15.加入高汤,搅打上劲,再加入高汤、搅打上劲,反复几次。16.直至馅料和高汤完全融合,馅料膨胀但凝合。
17.取一块殇好的面,揉成长条,切成大小合适的剂子,和平时包的饺子大小差不多。
18.按扁后擀成原片。
19.包入馅料。
20.凝成18-24个褶子。
21.可爱的小包子就包好了。
22.全部包好后静置5分钟。
23.放入蒸笼中,留有一定的空隙。
24.蒸锅大火上汽后,放入蒸笼,大火蒸8分钟即可。特别喜欢这个老案板。。。 室内昏暗的灯光,与老案板、小笼包组成了一幅古老而美丽的油画。 阳光下,它又是一番小清新的模样。 古老的、传统的,创新的、发扬的,美食,就这样一直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