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都跟我们的预设有关。也就是说,我们痛苦常常是由于现实往往与我们预想的“应该”不相符。
作者:慕棉
编辑:爱无界身心灵空间
此文为爱无界原创稿,转载请与本平台联系,经授权后方可转载
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都跟我们的预设有关。也就是说,我们痛苦常常是由于现实往往与我们预想的“应该”不相符。
还是举这个最常见的例子,几乎每个来访者都会处理到的问题中一定会包括原生家庭也就是与父母的关系。这并非是由于心理学的归因论作祟,而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在今生都开始于此处,从全息的角度来说,我们带来的先天特质与今生种种机缘都必将由此处种下今生最初的种子,所以当我们想要真正自我成长的时候,很难会没有任何最初的伤痛,那是生命极度脆弱极度无力的时候,全情的依赖他人所留下的伤痛。
而反过来,很多人即使是很多方面都疗愈了,生活里都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转变很多了,但是在实际面对父母关系这一块的时候,还是很可能很容易就不淡定了。平时好好的性格的,很愿意同理他人的人,见到自己的父母,也很可能很容易被触动情绪按钮而下意识的不耐烦,甚至暴躁。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今生最初最深的模式就来自这里,又因我们曾经的脆弱无力而使得伤痛的感知会成倍的放大。所以要完全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然而,孩子渴望与父母相亲相爱的相处又是最初生存本能的一部分,这就又会反过来增添自己的自责与内疚,变成一种很矛盾痛苦煎熬的心理状态。在这个最普遍的现象里,人们的预设是什么呢?是父母理所应当的爱孩子,这个爱,在我们理想中包括呵护,包括关爱,包括理解,还可能包括更深的同理。我常常听到人们说,别人这样就算了,可是他们是我的父母呀,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能够感受到说这些话的时候,人们那种沉痛的心情,我也深深地理解,这份孩子对父母的爱的渴望以及那因求而不得而产生的深深的伤痛和自己不值得被爱的错觉。
事实上,还不止如此,很多被父母以各种不当的方式对待过的孩子内在常常还有一种下意识的自毁倾向。甚至,这种来自自己生命起源的否定,会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形成一种死亡动力。这种动力会推动和促使人们对生命失去热忱,变得悲观消极,甚至可能会下意识的渴望某种形式的终结——既然你们不爱我为何要生下我,既然命是你们给的,那我还给你们,是不是一切就都扯平了?是不是就可以尘归尘土归土,大家干干净净了?尽管受到这种动力影响的人,在今天来看可能已经人到中年也可能事业有成,然而,这份最初的绝望却可能始终在内心深处隐隐作痛,让他们无论身处于怎样的繁华美景中,依然会不自觉地一如当初的孩童般升起内心彻骨的孤寂与无望。
是我们错了吗?是我们不该有这样的感觉吗?并非如此。然而,这其中也确实有预设的问题存在着。是谁告诉我们,父母必须要爱孩子的,而且最好以那种我们渴望的柔软而温暖的方式?是的,来自最初我们的集体意识,也来自于我们成长过程中看到的种种书籍或者影像作品,还来自于我们看到的别人家的父母。是啊,不止父母会喜欢说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看到别人家的父母,为什么可以那么温柔那么慈爱,为什么我的父母不是那样的?这种问题也许很多很多人的心里都悄悄的想过。
这爱的预设就好比是一座高山,看起来很美也很高远。然而,它却阻隔了无法站在高山顶上的父母与孩子,你在山的这边,父母在山的那边,遥遥而无法相望,迢迢阻隔而无法触及彼此的真实。所以,怎能不隔阂呢?怎能不疏远呢?然而,放下这些预设呢?会发生什么?也许我们就会看到,是的,没有人规定父母必须要懂得如何去爱,还必须要公平地爱我们如同别的孩子。这根本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要求,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好好地去爱的。一个人更很难完全靠意志决定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但同时呢,面对被他们生下的小孩,大多数父母的的确确尽到了责任和义务,无论如何孩子们也都被养大了。其实,这已经足够了不是吗?当我们是那么弱小那么无力的生命的时候,他们尽了义务与责任抚育我们。然后我们开始逐步有了自己的能力,可以不再脆弱,可以不再依赖,剩下的就该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了不是吗?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你不再预设父母必然是应该爱孩子的时候,你也就不再需要去用“父母不爱我,一定是我哪里错了”这种思维模式来攻击自己了。因而,若有爱,那是意外的惊喜,是天赐的美妙。而若没有,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常,不但可以理解,而且依然值得我们去回报去感恩,感恩那最初协助我们的生命来适应这个世界的人们。
所以,放下预设,你的内心会少了固执与僵直,更柔软也更有弹性。你会发现,还有什么值得忿恨的呢?还有什么值得感觉不公平的呢?无论如何,我都长大了,这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了不是吗?那最初的绝望最初全然被否定的存在感,这些沉重的能量就都开始有了一丝缝隙,也许微弱,然而却也开始了松动的可能。是啊,无论如何,他们都已经帮助我们走了很远的路了;无论如何,这段路途里,如果没有他们的扶助,我们没法度过最初艰难时期活下来,那么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吗?所以,他们并没有真的否定我们啊,我们还需要那么绝望吗?
至于,那些爱的渴望,那些温暖的祈求,那些柔软的希翼,都是很美好的,可那只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我们可以把它们留在心里,可以在自己越来越有力量的时候,自己去实践它们创造它们,但却无法强求任何人把它们带给自己,这不是别人的责任,更不是义务。这就是现实,放下预设的最真实的现实,并不一定丑陋,并不一定冰冷,相反,却让我们更能够真正的以客观的眼睛去看待一切。依然感恩,并且可以真正为自己想要的爱与温暖去付诸行动去努力创造。
同样的,你还在预设男朋友/女朋友/老公/老婆,就应该如何如何吗?这依然是你顽固的预设,看到了吗亲爱的?事实上,我们面对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个被“应该”限定的程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而,没有人一定且完全符合我们以及集体意识要求的“应该”。
见过好多女人都会在情感的个案里说,男人怎么可以这样不懂得去承担责任,这是没有担当的啊!男人怎么可以这样不顾家庭,有他没他都一样,我要他干嘛?我也是女人,我完全可以理解这些朋友们的痛苦。然而,在我们是男人或者女人之前,我们首先都是人。而对于现代人,无论男人女人大家都在一个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接受一样的教育,一样的社会考验。没有人天然的就可以自动学会做丈夫,当然也没有人天然的就可以学会做妻子,自然也没有人天然的就懂得如何去做好父母。所以关系更多的是在人们的碰撞之中去形成的。只是拿着“应该”这种预设的标准去衡量,要么会怎么都遇不到足够符合标准的人,要么就是即使选择了一个人,也会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这角色的预设,就仿佛是个面具,既戴在自己的面部,也被扣在了他人的脸上,因而我们看不见对方的真实,我们无法体会对方的情感,我们更忘记了,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需要成长的过程,都需要去学习很多很多才能慢慢的懂得那些角色的含义。我们只是期待,期待自己,也期待对方如同那瓷器面具一般的看起来雕琢得精致光滑而闪耀。
所以,当我们放下预设的时候,我们会更有力量,我们不会等着别人应该明白,应该清楚怎么做,而是可以清晰明确的告诉对方我们自己的界限、底线以及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和期望对方所能够承担的。这样的关系没有亲密吗?没有爱吗?未必。混沌的和谐是表面的,而清晰之后的选择,才是内心真正的接纳,你了解了这个人,完全清楚他的缺点与毛病,依然愿意与他携手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不是因为简单的彼此的迷恋和荷尔蒙的推动,而是因为彼此依然有信心,跟这个有缺点有毛病的人在一起,我们依然可以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的生活。这种亲密是更真实的,更全面的,也是更加贴近彼此的心脏跳动的声音的。
再推而广之,你还在预设其他什么呢?孩子?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你所在的工作集体?与你有关的社会团体?这个地球?这个世间?你的预设又为你带来了什么呢?那么,你觉得还有这个必要继续把自己捆绑在预设的枷锁里跟他人更是跟自己较劲吗?
而我们之所以会预设,既是人类集体意识种子的惯性,也是我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培养的习惯使然。所以,既然是与自己有关的,自然也要回到自己改变,即使是集体意识那是千百年的沉淀,到了今天也依然落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那么,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部分,这能量自然也就只能回到我们自己来扭转。所以,你真的下定决心了吗?不再生活在预设里,出离痛苦的泥潭?这是需要你自己来回答的,没有什么比你的心对自己要做的选择更清晰。
而你可以知道的是,当放下预设的时候,人们可以收获的是什么呢?是不带期待的单纯的看见,是不带要求的直接的互动,是不带标准的清晰明确自己的界限,更是放下预设之后不再为现实与预设不符的痛苦所捆绑的清明,于是,我们的内心那纯净的空间就有了无限拓展的可能。于是,我们真正的看见了自己,我们一路向前,温和的勇敢,柔软的展现力量,我们不慌不忙的坚强。所以,亲爱的你,准备好了吗?
诺肯佐拉:《内在小孩--别永远伤在童年》广州工作坊你是否已淡忘了童年的经历?但那些记忆会深藏于你的潜意识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一生。一次父母打骂、一场噩梦般的考试、被同龄人欺侮孤立……这些被淡忘的童年创伤,就是被你遗忘的内在小孩。内在小孩是你情绪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却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诺肯佐拉《内在小孩》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