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特点;问题;班主任;中职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49-01
一、中职学生特点分析
1.如今的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无法考取高中的,成绩相对较差且自学能力不强,对知识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因此,这样的学生就其知识水平来讲是很低的。另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他们对道德要求、规矩规则缺乏正确的理解,有些学生甚至明知校纪校规也要破坏。
2.据了解,中职学生当中有一部分的家庭是不完整的,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父母的关系不融洽,导致学生缺乏完整的关怀和爱,责任感不强。这种家庭情感的缺失直接的影响就是,中职学生在学校与同学一旦发生冲突后,往往采取的就是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不利于班级团结和学生个人健康心理的建立。
3. “90后”的孩子的普遍特点的就是不能吃苦,这一点在当代中职学生身上反映的有为明显。对于劳动的光荣嗤之以鼻,对于奉献的伟大称之为“作秀”,而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是逃避,就是一蹶不振,反映在团队中就是成员间的不信任,遇事相互猜疑、指责。总而言之,对失败无法进行正确的分析,而对成功的理解又流于表面。
4.一般而言,一种行为通过强化训练就能形成一种习惯,而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可以说是比较简单基础的,通过多次训练是可以达到较高水平的。但是,通常情况是学生们认为今后要从事的工作或者说操作太简单了,没有重视,反而好高骛远。到头来只能是“鸡飞蛋打”,一事无成。
二、目前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只重结果,忽视思想。职校学生中问题偏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犯有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常常会将时间花在追究问题发生的详细过程上,最后,要么就是生硬地对照班规校规来个处理,要么就是将家长请来,责难一通,不能触动学生的灵魂,引不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教育的效果往往很了了,甚至还会因为处理太过简单、生硬,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那最终是教育的效果等于零。
2.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一些班主任老师在管理班级时,面对问题学生或犯了错误的学生,总是喜欢搬出现成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照条款“定罪”,不去关注不同的人即使在同一件事情中,也可能动机、目的都不一样。这就是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自然也就过于简单化、程式化,教育的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
3.班级工作是学校要我做的。我们的部分班主任总是被动地等着学校要求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才去班级做什么,总是等出了问题后,才到班级去过问,更有甚者,他不是从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反倒是去追问记载情况的根据,将精力徒然耗在追究已经发生了且已经无法改变了的事实上。
三、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1.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培养班主任在学生当中的信任度。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实践证明有差别对待学生就是一种歧视行为,非常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里,最后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叛逆行为。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一碗水端平",使学生感到自己没有任何特权,遵守校规校纪是必须的,以强化管理工作。
2.引导学生建立适度的目标。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抑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如此基调和环境,也就促成了学生目标定位的不科学性。由此,首先须转变学生的这种观念,认清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重新建立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其次,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再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最后,要求学生抓学习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职业素养。
3.以人为本、自主管理、强化班干部的培养。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更是班主任管理中的重点,对班干部的管理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其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学期初,围绕学生处对整个学校学生工作的总体安排,抓住重点难点,有意识、有目的地给班干部压任务、挑担子,强化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4.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目标不是继续升学,而是择业、就业。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职业更替频繁,一个人不太可能终身只从事一个工种、一种职业。同时,中职生的潜能是难以估量的。如果他们的职业生涯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他们身上的潜能就会得到发展,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吴立德.中学班主任工作原理[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陈桂林.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