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是一个矿产和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却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科技、经济和军事强国。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海外留学[微博]生中心,攻读希伯来语言和文学博士学位的高崇伟告诉记者,在这个智慧高于一切的民族,对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智慧”二字。
中国青年报:初到以色列时,你有什么感受?
高崇伟:以色列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刚到以色列时,从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出发,由东至西向特拉维夫驶去,我本以为沿路所见应是山岩和瘠薄缺水的土地,但没想到的是,我们的车一直是在茵绿的田园间、林荫中穿行。朋友告诉我,绵延逶迤的山上,每一块巨石的缝隙都被以色列人不断地播种过。虽然一个地方种个三五年也不一定能长出绿色,但当地人不怕失败,为了能让荒山变绿,他们可以反复种几次甚至几十次。
中国青年报:听说以色列人特别重视教育。
高崇伟:多年来,犹太人漂泊世界,房子、财产对他们来说都是昙花一现。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会教育他们,如果不得不变卖家产以度日,应该先卖金子、宝石、房子和土地,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也不可以出售任何书本。
他们还会告诉孩子,“一个人的伟大源自对智慧的无上推崇”。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学者远比国王更伟大,更值得尊重。所以,在这个智慧高于一切的民族中,对孩子的教育当然离不开“智慧”二字。
中国青年报:在教育方面,以色列人有什么具体做法?
高崇伟:我到以色列求学,夫人和女儿来“陪读”。在我们租住的房间隔壁,住着一位满头白发的以色列邻居,叫弗莱明。我们的初次见面并不愉快。
那天,我女儿坐在小炉子旁边等我夫人做饭,弗莱明看到了就慢悠悠走过来,训斥我女儿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里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事实上,我女儿刚过5周岁生日。然后,他又转过头训斥我夫人:“不要把那种落后的教育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等老头走后,我夫人安慰女儿。女儿却说:“也许,他说的没错,我们应该入乡随俗……”
听到这话,我既感惭愧,又觉欣喜。惭愧的是国内教育中孩子确实都是被过度呵护的对象,欣喜的是女儿能够欣然接受环境的改变,并做出积极回应。我意识到,大人往往低估了孩子认识世界和担负责任的能力,弗莱明的“直爽”让我清醒。
后来弗莱明告诉我,虽然他们家世代是农民,但像其他犹太人一样,他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最大的希望是人格先完善起来。他在自己女儿上小学时,就在她的笔记本上写下“独立思考、懂得感恩、诚信乐观”这样的词,最后才是“学习知识”。
中国青年报:说到“独立思考”,以色列人是怎么做的?
高崇伟:他们尤其重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长辈就会经常提一些在孩子看来莫名其妙的问题,孩子们则在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到了上小学时,家长[微博]会培养孩子每天问10个以上他不懂的问题。如果别人的回答不能令他满意,就要自己去找出答案。
中国青年报:以色列人的教育思想对你有什么启发?
高崇伟:以色列的孩子做错事,家长很少不问原因就直接责骂孩子。他们会先表现出谅解,然后以商量的态度,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这也启发了我,比如女儿不肯吃饭,我不再说三道四,而是委婉地说:“你看,萝卜馅饼在等着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兴了。”
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说,教育投资是最有远见的投资。以色列人教育孩子,重点放在学会把知识作为进取的力量,把智慧作为唯一的财富,把赚钱当做自己的天职,把勤俭当做必备的素养,学会在灵活处事和善待他人中赢得信任,学会在正确驾驭自我的同时,勇敢面对逆境的挑战。用他们的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母鸡都会,关键是要教育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