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之后的三十八年,可谓中国历史上风云激荡的年代。战乱虽多,进步也不小。连当年的小学教材,如今都成了宝贝。且当时大师如星汉,留下很多名人轶事,为后人津津乐道。
今日讲的,乃是绰号。
先说鲁迅。
周先生之大作,从小学开始,便已读得很多了。不过,似乎近年来,他慢慢淡出了教材。一半原因,或在太过于晦涩难懂,这是很多八〇后同学都曾痛苦过的;另有一半原因,就复杂了,在此难以细说。我们只讲,鲁迅,爱给人取绰号,与之相适应的,也就常被别人安外号。
据说,在日本留学时,他与钱玄同师从章太炎学习国学。钱玄同好动,在榻榻米里这里挪到那里出,鲁迅估计被他惹得听不好课,于是叫他“爬翁”,意指他爬来爬去。
钱玄同也不甘落后,送了鲁迅一个猫头鹰的称号。不过,这可是褒义,按沈君默在《忆鲁迅》中的说法,是“豫才的话不甚多,但是每句都有力量,有时候要笑一两声,他的笑声是很够引人注意的。玄同形容他神似‘猫头鹰’,这正是他不言不笑时凝寂的写真。”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向为后人传颂——虽然,我觉得他的原配夫人朱安,是民国最可怜的女人之一——鲁与许之间,也互有外号。鲁迅戏称许广平为H·M。意为害马。因为常参加学生爱国运动的许广平,被学校点名为害群之马。于是他们把这词接了过来,稍加改造,变成昵称,亦反应出对反动派的蔑视。许广平呢,则称鲁迅为白象,意即,他是大象,且与常见的灰色大象不同,乃是珍贵的白色。亲密之情,溢于言表。
再说说傅斯年。
其先祖傅以渐,于1646年顺治三年清朝入关后的首次科举中,得中状元。三百年后,傅斯年亦成中华大地上的风云人物。他十七岁入北大预科,二十岁升入北大文科。五四运动中是学生领袖,上街队伍总指挥。不过与其之后的成就比起来,五四运动,只是牛刀小试。
1932年10月,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兼北大历史系教授的傅斯年出版《东北史纲》一书,用翔实的史料证明,东北绝非日本人所言的并非古来就是中国领土;抗战全面暴发后,他在西南联大及史语所,居中协调,争取经费,支持梁思成、林徽音等人在建筑考古方面的研究;当然,更重要的是,抗战胜利之后,他火力全开,将宋子文、孔祥熙两任行政院长轰下台——傅大炮之名,深入人心。后来,周作人骂他“又怕人家看出他懦怯卑劣的心事,表面上故意相反的显示得大胆,动不动就叫嚣,人家叫他傅大炮,这正中了他的诡计”——实际上,乃在傅斯年在抗战胜利之后,主持北大期间,绝不用曾经屈过节之教员——他的大炮,不但对准庙堂中不得人心者,亦对准那些没有气节的所谓教授。
(傅斯年在延安)
最后说说胡适。
有人评论他是八个字,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不过,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他在出任驻美大使期间,用尽种种办法,最终促进了美国与日本关系的激化,为中国抗日战争取到更多援助,减轻了很多压力,光此点而言,实在是善莫大焉。
他博闻强记,著作等身。然则,有时未免有始无终。几部使他声名鹊起之书,如《中国哲学史大纲》及《中国白话文学史》分别出版于1919年和1928年。他1891年出生,二三十岁即有代表作,可谓少年得志——然则,却都只有上部而未完成下部。所以被人目为“半部先生”。
著名语言文字学者,北大教授黄侃曾与学生说,“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并向满脸疑惑的学生解释,监呢,就是太监。太监呢,就是下面没有了。学生才恍然大悟,他在笑话胡适的名作,只写了半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