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那篇报道,总觉得不少喝彩声来自误读和刻意曲解。陈的本意,肯定不是想说“艺人在文化人面前狗屁不是”。这跟他的原话比,是完全不一样的意思。陈想说的恐怕更多还是修身和自律上的心得——不能浮躁,要沉静,能时刻反思自己……这样的心得,倒恰恰表明了:一个清醒的艺人,有时与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两者在精神基本层面的距离并不会太远。
不管过往“知识分子”这个称谓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也不管今天网上“公共知识分子”这样的称谓是多么地令人觉得作态。一个好演员,除了在内心沉静上,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有些相通外,其他方面的差异性还是显而易见的。艺人毕竟是吃开口饭的,许多时候还要加上舞台肢体夸张、甚至迎合观众在媒体前的作态(接受访谈往大里说也在其中)。而知识分子通常都是靠脑子和文字安身立命的——靠在电视台搞讲座出名毕竟是极个别现象。知识分子不能在学识和生活中表演,演员如果只沉浸于思考而不采取夸大式地演绎,那他的职业之路有可能只会愈走愈窄。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艺人既是演员、又是艺术家,同时还是知识分子——比如早年的卓别林,比如既当演员又写小说的乌斯蒂诺夫(当年在《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里演过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又比如在眼下读书界拥有一些“忠粉”的集民谣歌手、诗人、小说家为一身的罗纳德·科恩,还有大家一直在起哄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但这些艺人中的翘楚,其精神境界显然早已不仅仅局束于演艺行业,他们属于打通了演艺与人文的极少数人。这样的人,演艺界注定不会太多,太多了也就不是演艺界了。
声色犬马其外,辛酸纠结其内,心绪在岁月与命运的峰与谷之间沉浮,这才是艺人的生涯。在这样的生涯中,能小心翼翼守住自己的一份镇定,已经是极难得了。话说回来,无论中外,知识分子的人生,除了没有“声色犬马”这四个字之外,别的倒也确实跟艺人们差不太多。聪明的艺人,倘以此自认为是“知识分子”之一员,也勉强说得过去。不过,说得过去,并不代表可以凭此自负,甚至傲视众生。就像前几年一部票房大卖却格调可疑、毫无善恶是非的片子,导演和媒体一起号称“站着就把钱挣了”,那副穷怕了终于翻身的嘴脸,实在是市井味道十足。
演艺乃至整个文艺领域的事情,重要的不是有多少知识分子,或“向往做知识分子”的人,而是大家要尽可能明善恶、有自律,这样拍出的作品才不至于太“渣”,观众才不至于唾弃表演者,进而天真、简单化地去鄙夷整个行业。做得到吗?都别忙着给别人点“赞”,先自己咬牙努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