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
本次介绍的新书,与宗教(人群)和解有关。从耶路撒冷城市生命史切入,首先波及犹太人和犹太教,不可避免地,要讨论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或许还旁涉帝国(的历史),捎带出以色列的建国。
想起上述主题,当然与《查理周刊》总部遭武装分子袭击,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有关。讨论中有一种流布广泛的观点,即欧洲各大国,例如德国、法国等,若不从严限制穆斯林移民,早晚会因他们的超级生育能力,通过一人一票选举,最终成为欧洲主导民族。这说法听了让人后脊梁发冷。
有三部新书,或许有助于读者了解上述“担忧”发生的概率。它们是:《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著,张倩红、马丹静 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年11月)、《十字军东征简史》([法]米肖、普茹拉 著,杨小雪 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2014年7月)、《近现代犹太宗教运动:解放与调整的历史》([美]大卫·鲁达夫斯基著,傅有德 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
《瓶中的生命——伊雷娜·森德勒课题》
另外一本书《瓶中的生命——伊雷娜·森德勒课题》([美]杰克·梅尔著,吕艳红 译,东方出版社,2013年1月),其中文版得以问世,本来是个奇迹,却被忽略得太久。书中讲述了一个拯救“拯救者”的故事,感人而富于启发。伊雷娜,一位波兰天主教徒,“二战”期间奇迹般地拯救两千多名“隔都”犹太儿童,事迹隐没半个世纪,美国堪萨斯一所乡镇中学的几个学生,偶然发现故事线索,抓住不放,直到拯救者被拯救出来。故事虽然套着故事,但并不复杂,昭示的意义非同凡响——伊雷娜拯救犹太儿童的动机,与堪萨斯中学生天涯海角寻找伊雷娜的动机,珠联璧合,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之歌。堪萨斯中学生的故事,富于另一种隐喻,这正是伊雷娜决心会见她们的缘由——她们的举动,具有通过完成“伊雷娜·森德勒课题”,完成自我救赎的含义,如同伊雷娜通过拯救犹太儿童,完成自我救赎一样。这个个案,其内在结构与以色列建国的故事,互呈倒影,惊人地相似,在小说《出埃及记》([美]里昂·尤里斯著,高卫民 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0月),以及类纪实文学作品《希望》(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版)中,都有不同角度的刻画。犹太人通过回归故土,拯救自己的同时,也让西方人得到救赎。
那么,在三教最后和解的道路上,谁将是拯救者?谁将获得救赎?又将上演怎样的拯救拯救者的故事?其实,历史中蕴含着启示,答案就在三兄弟的手里。人类走到今天,暴力捍卫不了尊严,就如同只通过“我是查理”捍卫不了自由一样。
最后,推荐新近出版的两部作品,作为本月荐书主题的辅助读物:《耶路撒冷史》([德] 阿尔伯特著,王向鹏译,大象出版社,2014年11月)和《犹太人与犹太教》([英国] 诺曼·所罗门著,王广州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6月)。前者可谓大经典,是有关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最早最详尽的记录;后者算得上小经典,对犹太人之所以为犹太人,犹太教塑造犹太人(社区)等,予以几近完美的概括。其实,介绍这两本书,不只因它们与本次主题有关,更由于它们翻译得太好了——在翻译作品粗制滥造成风的年代,能读到这样的译作精品,真是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