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沙沙心语
这几天群里热热闹闹的议论起关于生命的话题,很多妈妈都表示对生命很难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说:兔子为什么死了?恐龙为什么不见了?等等。也有妈妈说,现在和孩子解释生命似乎有点残忍,应该等孩子大一点了再触及这个话题。孩子小的时候还是不要谈及的好。
的确,生命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人有生命,动物有生命,植物也有自己的生命。而生命注定了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就好比孩子不善养鱼,会导致鱼的早夭。狗儿的生命最长不会超过二十年。树叶到了秋天会变黄掉落等等。这些其实都和生命有关。
首先,和孩子谈及生命,都必须遵守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尊重生命。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我们去尊重的,小到一个蚂蚁,大到每一个人,范围可以广到每一朵花,每一片树叶。所谓的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他们的自然规律,尊重他们的生老病死,不要去玩弄和践踏。
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小朋友看到漂亮的花朵,情不自禁的去采摘,过了一会儿就厌倦的丢弃一旁。花儿的生命就这样被扼杀了。孩子不懂,可是我们大人应该明白,并不是漂亮的东西就必须归己所有。漂亮的花儿绽放着它的美丽,让很多人欣赏,一旦被采摘了,它的美丽就不存在了。那么下一个路过的人就欣赏不到这朵花儿的美丽。也许你觉得这不过是是朵野花,它的生命廉价,但这就是我们教育给孩子对生命的一种态度。这也是分享的一种教育,让孩子可以体会到让大家一起欣赏的那种快乐。
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小动物,看到金鱼想带回家,于是很多父母想着让孩子学习照顾小动物也是不错的一种教育方法。金鱼买回家,孩子真是太喜欢了,就左摸摸右捏捏。金鱼的生命就在孩子的手中慢慢的消失。这样的事情我相信发生在很多家庭中。金鱼死了,孩子哭了,“金鱼怎么死了?金鱼去哪里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养金鱼不是孩子喜欢就可以做的,但是对大人来说,如果一早就把所有金鱼的习性以及陪着孩子一起细心的养着金鱼,金鱼的寿命会会持久很多。金鱼买回家就赶紧带着孩子找一个金鱼的家,然后告诉孩子,金鱼需要生活在水中,所以不能用手去捞金鱼。我们可以用眼睛来观察金鱼的生活习性,可以一起喂鱼吃食物,更可以在金鱼的身边听音乐,唯独不能去抓鱼。我们可以教给孩子如何正确的用捞鱼网去捞鱼帮鱼儿换水,却不能任由孩子随意的打捞金鱼。这些工作是我们教给孩子尊重金鱼生命的前提。
面对金鱼怎么不动了这类的问题,我们又该怎么和孩子解释呢?如果你的解释是金鱼去见上帝了,或者金鱼去了另一个世界,这是一种敷衍的回答,这也会把问题衍生出去,上帝是什么,另一个世界在哪里等。更加不能够在孩子的面前把金鱼的尸体随意的丢弃,那该是多么糟糕的教育呀?
我们可以先带着孩子把金鱼埋葬起来,告诉他这是金鱼的新家。虽然我们不能再看到它,但是它依然会陪着我们。然后我们应该找一些关于金鱼的书籍,把金鱼的习性一点一点的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对金鱼有更多的认识,从而更知道怎么爱护金鱼。同时,我们也应该不避讳的通过金鱼的事件告诉孩子,每一个生命都会死亡,我们会伤心会难过,但是我们只要记得它曾经带给自己的那份开心就会让金鱼很开心。
有些事情要发生的总会发生,不论孩子多大的年龄,他们都会面对生命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就欺瞒孩子,就用善意的谎言却解释生命。在我看来,孩子的承受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的多。他们值得知道真相,只是看我们该用怎么样的一种方法去解读生命,解读老病以及死亡。
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老病死亡的阶段,这是一种悲伤,即使我们明白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但是情感的悲伤是无法忽视的。所以当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宽容让他们自己从悲伤中走出来。就比如,孩子会说,我不要妈妈变老,我不要长大,因为我长大了妈妈就老了。孩子的不舍孩子的难过这些都是正常并且可以理解的。所以给孩子一点时间去消化和发泄这份不舍和难过。等孩子的心平静了,我们可以选用一些轻松的方式去解释对生命这些规律的看法。我们可以说,那你现在好好的看着妈妈,把妈妈的漂亮样子永远的记住,那样你想妈妈的时候,妈妈就永远是这个漂亮的样子了。或者你可以立马拍一张照片送给孩子,你看,妈妈的漂亮样子会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样你长大了也一样可以看到妈妈的漂亮。
豪豪有段时间很喜欢恐龙,他总是问我,恐龙怎么都不见了?一开始面对这个问题,我束手无策,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实话实说的告诉他,妈妈现在不知道答案,但是等你放学回来,妈妈会回答你。他说好,高高兴兴上学去了。利用休息的时间我开始翻找恐龙的资料,终于我知道了现在的小鸟也就是恐龙的进化体。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个说法,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解释,至少这是一个开发孩子了解恐龙的开始答案。豪豪回来的时候,我带着他去看小鸟,然后告诉他,恐龙变成小鸟了,你觉得小鸟象哪一个恐龙呢?就这样把恐龙的话题衍生开来,增加他对恐龙的好奇,让他更愿意自己去了解恐龙,最后回归到他自己对恐龙的理解和找寻出自己的答案。
生命真的是一个很长很广的话题,如果具体到每一个问题,我想我们只要用我们的耐心,用我们的智慧去寻找一个孩子可以接受的真实答案那就可以了。
沙沙心语:现居美国加州,自由撰稿人。作品曾在《家教》、《中华家教》、《亲子》、《美好妈咪》、《孩子》、《少年先锋队》、《幼儿教育》、《最家长》、《孕味》、《南方都市报》、《少年商学院》等杂志及报刊发表。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