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脱去甲胄,袒露着上身追杀溃败的敌军”。《战国策》中这段关于秦军的描述,让人透过文字都能感受到秦军的虎狼之威。
不过,在战国前期,有一支军队却无愧秦军的克星,他们在对秦作战中无往而不胜,夺去了大片秦国国土,压制了秦军整整半个世纪。这支军队,就是战国时期威震天下的魏武卒。
提到魏武卒,就不得不从魏国的崛起说来。魏国,脱胎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晋,原本是老牌诸侯国,但因军政旁落,到公元前440年时,晋国国君所辖只剩2座小城池,其余国土都被韩赵魏三大夫所掌控。得益于晋国留下的深厚底蕴,魏国自开创之日就敢于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全面扩张。
西线:前419年,魏国在秦国卧榻之侧修筑少梁城,秦国来攻,未能取胜;前409年,魏国夺秦河西之地,秦军退守洛水;同年又夺秦郑、雒阴、郃阳3城,秦军再退。
北线:前406年,魏国灭亡了千乘之国中山,领土扩张到了燕赵之地。
东线:前404年,魏国联合韩赵伐齐,突入齐长城,齐军大败。
南线:前400年,魏国联合韩赵伐楚,楚军败退;前391年,魏国再次伐楚,夺大梁、襄陵之地;前371年,魏国又夺楚国鲁阳。
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和军队战斗力,韩赵齐三国对魏表示臣服,而周天子也摄于魏国的强大,于前403年正式承认三晋为诸侯。魏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当时的魏国聚集了李悝、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诸多名士。据《战国策》记载,鼎盛时的魏国有“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其中尤以而吴起训练的重装步兵—魏武卒战力最强。
史载,吴起挑选士兵的标准是“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而被挑选为魏武卒的士兵,免徭役、免赋税,每战皆有丰厚的奖励。
正是凭此,总数不过5万人的魏武卒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在与彪悍的秦军作战时取得了六十四战全胜的战绩。
可以说,魏对秦保持了半个世纪的军事压力。直到秦献公继位,大力推行改革,秦军才逐渐止住颓势。前364年,秦将章峤伐魏,斩杀韩赵魏联军6万人,取得了半个世纪以来对魏的首次大胜。两年后,秦献公再次伐魏,取得少梁之战胜利。
秦军的两次胜利,是在魏国爆发内乱的背景下完成的。继位的秦孝公深知,秦以举国之力取得的两次胜利,并没有给魏军造成毁灭性打击,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卫鞅由魏入秦,华夏大地即将卷起一股来自西部的黑色风暴。
战国初年,魏国率先推行变法,打造出战国时代第一个强国。然而,魏国变法却带有与生俱来的血缘政治体系。依靠先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旧贵族依然主宰者国家的一切。前387年,吴起受旧贵族排挤,弃魏奔楚。此后,直到魏国晚期,魏国的国政大权都操纵在宗族势力手中。
魏国变法的缺憾,尽收于求学于此的卫鞅眼中。当公叔痤临终前向魏惠王举荐卫鞅时,深受血缘政治影响的魏惠王,并未看上这个毫无宗族势力的卫鞅。这也坚定了卫鞅入秦的决心。
公元前340年,改革最为彻底的秦国,大举伐魏,魏军大败,主帅魏卬被俘。天下震动,魏国割河西之地求和。强弱之势开始反转。随后的半个世纪,秦军不断对魏采取攻势,一度攻入曲沃等魏国腹地。
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阙之战中斩杀韩魏联军24万,魏国精锐部队魏武卒也全军覆没。国力衰弱的魏国再也无力训练出魏武卒。自此,一度强盛的魏国,在秦国等国的不断打击下,沦为了二流国家。
可以说,魏国的强大,源自雄杰之士因势辅时。然而,顽固的宗族势力却不断排挤着魏国的新鲜血液,以至魏国孕育出的精英变法人才纷纷奔向他国。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城,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