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辞赋鉴赏辞典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三】



隋唐五代时期【2】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699—7467)
    洛阳人。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赏析】    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
    据传此诗是诗人考举应试时而作。他并没有按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而是写了四句即称“意尽”而交卷。本诗的前三句写望中所见,却见得不俗,亦绘得不凡。北岭秀丽全在它的余雪皑皑,仿佛浮在云端;更无奈那一抹斜阳,使久雨新晴后的林表,更为明丽,实在令人眼清心净;末句写望中所感:斜暮余雪,寒光闪耀,令人徒添寒意。“秀”字用得简洁,“浮”字用得生动,“明”字透出灵秀,“寒”字暗诉心曲。一个“寒”字,正所谓“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明僧大健《见远山残雪》),暗示他归隐山林、结交僧友,“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苏氏别业》),“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贾岛《雪晴晚望》)的将来。
示法诗
◆希迁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希迁(700-790)    石头希迁,俗姓陈,广东高要人。年轻时坚决反对乡民迷信与祭祀神鬼。后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西逝后师事青原行思而悟玄旨。后住持南岳衡山,结庵石台,世称石头和尚,与江西的马祖道一并称当世两大禅匠。著作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名徒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等21人。圆寂后赐无际禅师。【赏析】    这是一首佛法哲理诗。为赞扬药山惟俨禅师悟道而作。
    有一天,药山端坐在石头上。石头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什么也不做。”石头便说:“那么你这是闲坐了。”药山答:“闲坐还是有为。”石头便问:“你老是说不为不为,到底不为个什么?”药山答道:“这个不为,千圣也不识。”石头知其颖悟,便做了这首诗赠给他。
    这个上古圣贤都不识、千圣不明的不为到底是什么呢?它一直跟我们住在一起,为什么连圣贤都不能明白呢?这就是道,是佛性本体。它可悟而不可知解,它既非知也非不知,既不有为也不无为,既然如此,便只有潜符冥行,随缘任运了。

鹿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701—761)    后世称为“诗佛”。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今山西祁县。开元年间21岁时中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无心仕途,情怡山水,结庐辋川,长持斋戒,崇信佛禅,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赏析】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是盛唐时期山水隐逸派的代表人物。他隐居后所写的田园诗,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之美,也饱含了禅宗的神韵。诗中禅语惊人,禅趣盎然且禅理精深,可谓深谙佛家妙诣、禅宗“三昧”,后世人尊他为“诗佛”。他还兼长音乐书画,其泼墨山水画自成一系,苏东坡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代表作即五绝祖诗《辋川集》中的第四首,表现了山中的静寂与幽暗,折射了诗人晚年特有的幽寂境界。《辋川集》共有诗二十首,全是五绝,每一首均是一幅精美无比的绘画小品,以辋川风物反衬诗人的精神境界。
    空山不见人,但是传过来人的声音,山本来是空寂的,人语过后更反衬出它的静寂;夕辉射入深林,照映在青苔上,看似有一线光亮与生气,实则反显幽暗、寂寥,因为夕辉即将消微,接下来将是漫长的幽暗。
    通过短暂的有声写长久的静寂,短暂的有光衬托长久的幽暗,便是大画家、音乐家、大诗人王维特有的对声音与光线的敏锐观察与高超表现。进入晚年的他,万事不关心,唯好将禅心一片与山之幽寂融汇为一体。
    只写山水,不入禅语,不绘禅心,说是禅诗未免牵强;其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禅诗。禅境要求不着痕迹,如羚羊挂角。此诗无禅语而有禅境,堪称“以禅入诗”的上乘之作。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居《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通过鸟鸣涧中,反衬春涧之幽静。
    心闲的人,才能察觉细微的桂花的下落,这空山静夜是如此静谧,又反过来使人心宁眼明,感触敏锐。一切都沉浸在夜的宁静之中。于是,当一轮皓月升起,给夜幕下的空谷洒下一片银辉时,连山鸟也惊觉起来,好像在怪明月打扰了它们的静境。
    花落、月出,鸟惊、鸟鸣均是动,而正是这些动,更加突出了人闲、夜静、山空,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动中有静的静谧世界,同时亦体现了诗人禅心之幽静。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赏析】    这是一首记述游历山水胜事、内心闲适自得的禅诗。
    王维四十岁后,看穿仕途艰险,起超脱尘俗之心,遂于终南山的别墅过起了亦官亦隐、弃俗奉佛的生活。在旖旎迷人的大自然中,兴至时则独游,若有所得,也不求人知,一己独享其乐。此为首联与颔联之意,其中“独往”与“自知”极富禅趣。颈联写诗人随意而行,走到哪里就算哪里,可是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于是索性坐下,看白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辞》)。这里的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忘情山水、淡雅恬适的情怀,已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尾联写出游时偶然遇上一位林中高士,则谈笑风生,以至乐而忘返。一个“偶然”与首联的“颇”字相对应,说明了心之诚挚与行之随兴;一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成为饱蕴化机之妙的千古佳句。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赏析】    这是一首“以禅入诗”的山水风物诗佳作。
    在寂寞无人的辛夷坞中,在空旷的山涧里,璀璨绚丽的辛夷花绽开了蓓蕾,于是山中一片霞蔚云蒸,有如芙蓉出水;它纷纷绽开,又纷纷飘落,放也默默,落且无声,无生之喜,无灭之哀,简直淡泊、超脱到了极点。这纷纷开落、得之自然又复归自然的辛夷花,不正是作者“任运自然”的心境的写照吗?这一空寂、宁静的心境,不正是佛性之外放么?难怪明人胡应麟读后,深感“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内编》)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赏析】    这是《辋川集》中的又一首名诗。
    此诗名在其用语遣句之平淡无奇,而其整体意境却至味高远。光与影的组合,声与寂的调配,实为匠心独运。
    独坐幽竹林中,弹琴复长啸,夜深入静,无人知晓,只有那知心明月,以清辉相伴,给人以“清幽绝俗”之感。而在意境上,那月夜幽林是何等空明澄净,那弹琴长啸之人又是何等安然自得。外境与内境泯然合一,共同营运出一种物我交融、“与万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空寂的境界,这一点正是禅意之所在,禅心之所现。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赏析】    这首诗是为赠友而作,却是一首表现禅者追求内心清净与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诗。
    王维生长在佛化家庭,其母笃信佛教,对他影响颇大,加上他成年任官后,结交名僧,佛学造诣亦十分深厚。故而到了“自顾无长策”的晚年,不再挂心世事,唯求宁静之境。因为早年与中年的仕途经历,尤其是张九龄被罢相、奸相李林甫独揽大权之后的朝政,令他理想破灭,独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而并无造就,所以要跳出是非圈子,唯有选择回到林下的归隐之途。
    而在林中,一切令人多么舒心惬意。诗人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这里只有怡人的松风、山月,不再有官场的黑暗与世事的纷扰,他的内心获得了平静,心灵得到了解脱。所以当问他穷困与显达的道理时,他不会直接回答你,而是唱着渔歌,撑竿荡入河浦深处。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这种以不答为答的方式,深有意义。一则是禅宗不问西来意即所谓不立文字之印证,二则暗示你别问什么穷则隐、通则显的道理,快跟我一起去归隐吧!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赏析】    这是一首雪夜思友诗。胡居士为一介信佛而不出家的清寒之士。全诗通过展现胡居士的形貌与节操,表达了自己固节守穷的清操亮节。
    更鼓敲了一次又一次,几近拂晓时分,诗人仍辗转难眠,思念着友人。失眠的静夜,听觉最为灵敏,但闻窗外风吹竹叶发出淅淅沥沥的响声。清晨起来,对镜照衰颜,然后打开门扉,但见白雪满山。哦,原来昨夜听到的不是风声,而是雪语。“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句,前人称之为“象外句”,实为采用“通感”手法,即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官能的交叉,以物比意,将不同类型的物象沟通起来,给人一种奇趣盎然的艺术美感。在这白雪满山一片晶莹的琉璃世界里,在这白茫茫的清寒世界里,“为瑞还难得,居贫莫厌多。”(齐己《对雪》),诗人对胡居士的思忆更深一层。结语通过袁安卧雪而守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居士高凛节操的仰慕。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701-762)
    后世称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秦安,出生于碑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五岁诵六甲(道教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25岁时仗剑远游,结识天下豪杰。42岁时诏至长安为唐玄宗礼遇,供奉翰林,后遭谗请归。安史之乱期间奋力报国。晚年受累流放,困苦漂泊,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谲,气势雄壮,风格豪迈、奔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是唐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妙构。杜甫誉之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赏析】    天府山水培育了诗人李白壮阔的情怀,亦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清新自然的诗章。
    本诗首二句写来自故乡的琴师抱琴下山,将这位乐师写得很有气派。次二句写蜀僧弹琴,但见琴师一挥手,琴声便铿锵震耳,仿佛大自然中的万壑松风,令人革心洗面,心境焕然。琴声止后,却余音袅袅,与薄暮的寺钟一起共鸣,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虚空境界。不知不觉,听琴会心之余,暮色四合,时间如逝!
    本诗用典精当,“挥手”、“洗流水”、“霜钟”均有典故。提起鼓琴、听音,无人不会想起琴师伯牙与知友钟子期,伯牙挥手,钟子期听声。一个善奏,一个善听,高山流水,你心我心。李白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蜀僧的知己之感。全诗起笔不凡,《唐宋诗举要》表举此诗“一气挥洒,中有凝炼之笔”。
    古诗中描写琴乐的名篇不少,白居易除《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精妙表现外,还有一首晚年所写的《好听琴》,诗中满是禅韵:“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将听琴之妙用形容得无以复加。另一首《船夜援琴》,将平淡与宁静的禅意毕现无遗:“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古往今来有多少禅子、诗人,亦如李白、白居易般借琴抒怀、言志。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的《听僧吹芦管》以细腻的笔法抒发了一种清悠空明的禅境。诗云:“晚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唐代名僧齐已则以诗作《秋夜听业上人弹琴》表达自心的良好愿望与对友人的仰盼:“万物都寂寂,堪闻弹正声。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湘水泻寒碧,古风吹太清。往年庐岳奏,今夕更分明。”其“古风吹太清”句与“如听万壑松”句,有妙手偶得之奇趣。
    宋人苏轼亦作《琴诗》一首,以手指月,寓琴于理,饱蕴禅趣。宋僧雪窦重显的《赠琴僧》更是出手不凡:“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宋僧止翁的《无弦琴》,则将浩茫静谧的禅意通过空灵的想象表现得诗意盎然:“月作金徽风作弦,清音不在指端传。有时弹罢无生曲,露滴松梢鹤未眠。”
    元僧梵琦(1296-1370)的《琴峡》以写琴峡的天籁之声表现以天然为美、超然物外的禅寂境界。诗曰:“目送归鸿手五弦,嵇康合向此中仙。水如玉指弹秋月,星作金徽散晓天。尽洗伊凉方可听,不名韶濩若为传。君王莫爱霓裳曲,艳舞娇歌失自然。”诗歌写琴峡如一位美丽的处子,挥动纤纤玉手,拨弄五弦,目送鸿归,她抚弄用疏星做金徽的宝琴,令擅长音律的《广陵散》弹奏者嵇康也为之倾倒。它的美妙,超越了世俗的音乐如《伊州曲》、《凉州曲》、韶音、古乐给你的感受,即使宫廷名曲《霓裳羽衣曲》也黯然失色。明人高启《夜听张山人琴》则意境萧然:“虚堂夜静理冰弦,别鹤惊啼月满天。一曲秋风少人听,满庭黄叶自萧然。”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李白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会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赏析】    性好山水的李白与名山大川中的不少僧衲亦有往来。在清丽平和的山水之中,他那颗豪放的心也渐渐平静了下来,并进而感受宇宙自然的空寂。    当他与同族侄人游昌禅师的庵池时,他深受感染,慨然赋诗。“远公”一词,是借庐山慧远之名以表自己对昌禅师的节操的称颂。当他与这位喜爱平静生活的禅师一起萧然而坐于松下的石上,相对无言,仿佛心领神会时,他深感此情此境与天上神宫何异!这里,花自清纯,水同心闲,涤尘心眼豁,标指性情高,令人何等忘情而不知返。虽只相晤片刻,却仿佛过去了千百余年,令人感叹时光悠悠,天地静虚。    李白留下不少描写佛教胜地的诗。有名的如《题峰顶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赞歌。峰顶寺在今湖北黄梅县。另外还有一首《庐山东林寺夜怀》,其中名句“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常为历代诗家引用,表明了诗人对一种宁静空寂、物我一体的境界的不懈追求。
送童子下山
◆金地藏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金地藏(705—803)    俗姓金,新罗(今朝鲜)国王子,出家游方后来唐,择九华胜境结茅而居,后扩为天台寺。宋高僧宗杲赞此寺曰:“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现正殿后巨岩上,仍有一金地藏留下的脚印。佛教传说他是地藏菩萨转世。唐高宗时至九华山开地藏王道场,使九华山成为与峨眉、五台、普陀齐名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唐诗》中存诗一首。【赏析】    此诗通过送童子下山的有趣题材,表达了自己将一生相伴烟霞、聚金积沙的宏愿。    童子耐不住山院清寂想回家了,也许是因缘不合吧,也许是他童心未泯,懒得在寺中修习,禅师也没勉强他,只是在他于云房辞别时叮嘱他:勿招惹风月,好酒弄花,而要以茶代酒,保持净心。尾联嘱其无须流泪,好生去吧,老僧有烟霞相伴,无须牵挂。    全诗语辞恳切,情长意真,饱含惜别之情,而无训斥与遗憾之意,体现出佛门高僧的长者风范,宽容大度,令人钦佩。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709—790)    字文房,河间(今河北)人。733年进士。仕途多难,因“刚而犯上”、“多忤权贵”而两遭谪贬。诗作圆熟精到,清秀淡雅;尤长五律、词旨深婉,自诩为“五言长城”。【赏析】    这是一首如诗如画、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同为五言极品。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的一位著名诗僧,镇江竹林寺是他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夕昏时分送诗僧灵澈返寺时的情形。
    竹林寺在苍茫山林之中,从远处传来静穆的寺钟,时近薄暮,亦在钟催上人归寺。“苍苍”与“杳杳”二叠词,用得极当,给人以空旷渺远之感;后二句写灵澈头戴斗笠,身披夕晖,独自向着远处的青山,越走越远,既展示了诗人对上人的真挚情谊,也展现了上人清寂的风度。
    精美如画,是本诗在艺术上的最大风格。前两句诗是一幅画,后两句诗又是一幅画,一帧是动人的山水图,一帧是勾人的意境画,均烘托出令人遐思的美妙意境。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赏析】    这是一首访友记游诗,非但无访友未遇之失望惆怅,反而获得了畅然的禅悦。
    一路幽寻,只见苍苔密布,屐痕历历,可见其路之僻,隐居处之深;寻久而不遇时,回头望碧天白云,白云依着静静的湖渚飘游;终于到了隐处,但见春草封住了禅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给人以静穆淡逸的氛围。山中气候多变,一阵净雨洗濯,松色愈加青翠,傍山而行,继续寻踪,峰回路转,竟抵达溪流的源头。此处进一步点出山之幽深,也点化出诗人寻游的乐趣。尾联的“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是点晴之笔,亦为千古名句。见溪花而现禅意,如同拈花微笑的故事,给人默契无言的妙悟.使人进入“相对亦忘言”,唯有心领神会的精神境界。 
望牛头寺
◆杜甫
 
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杜甫(712—770)
    后世尊为“诗圣”,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祖籍湖北襄樊,后迁居河南巩县。少时漫游吴越齐鲁。35岁时入长安求仕。屡试不第。安史之乱中追随肃宗,后遇贬官。遂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768年出川,辗转漂泊于荆湘之间,生活贫俭,后病死于湖南耒阳的敝舟上。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的流离失所,后人誉其诗为“诗史”。其诗承继前贤,刻意求精,无体不工,形成了“沉郁顿挫“、“律切精深”的艺术特色,故又享“诗王”之圣誉。【赏析】    倾心于禅宗的一代大诗人,通过描写牛头寺的景色,表示自己对禅居生活及心境的向往。
    鹤林寺在牛头山的深处,经过层层幽林,如林的石径,方可抵达。三、四句“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句意在表现鹤林寺仿佛仙宫瑶阙,在极乐世界而非人间世界;亦再现了春色之浓,殿宇之深。在这里,衲子们不舍夜昼,布道传灯,向往那黄金敷地的琉璃世界。是啊,如此清修净境,谁不向往?我年纪也大了,别再作狂吟之事了,曾经“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该收收心了。其实,收住自己的清净心不是更加自在么?
    杜甫写有禅诗数十首,中多论禅礼佛之句。如《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太平寺泉眼》、《法镜寺》、《大觉高僧兰若》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太平寺泉眼》中有道:“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夜听许十二诵诗》中有:“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句;《秋日夔府咏怀》中自称:“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表现诗人曾欲师事禅和,许身寺宇、心系禅悦的心迹。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约715—770)
    荆州江陵(今湖北)人。天宝三年(744)进士。初为小吏,安史之乱前后任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及嘉州刺史等职。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岑参是盛唐时期较负盛名的诗人。他的诗以边塞诗著称,成就与高适齐名。他的诗歌风格雄健,气势磅礴,想象奇特,节奏明快,工七言与五律。【赏析】    唐人题诗,有竞诗之雅兴。752年,岑参、高适、杜甫、薛据诸人同游西安大雁塔(即慈恩寺塔)。素有“词丽格雄”之称的岑参一展笔下风华。他的这一风格有诗为证:“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首句“塔势如涌出”。便发语突兀,吐句惊人,下笔不凡!接着四句写登塔。登上塔顶仿佛置身天外,踩上旋梯就像行在半空,给人以奇幻飘渺的错觉。到了接近楼顶的高处,所感则更为神奇:这高峻突兀的宝塔,仿佛不是从地上涌起,而是借了鬼斧神工,从万里云层压向了神州大地。接下写登上塔顶之所见所闻:自身仿佛高居半天中,可俯窥高鸟,竦听惊风,何等畅怀!当他俯览四周之山野陵苑时,气势一发不可阻挡:连绵的远山奔走起伏,一如万马奔腾,一如洪荡的波涛,呼啸澎湃,滚滚而东。而最令人叹赏的是“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二句。秋色好像一支浩荡的大军,拥拥攒攒,滚滚西来,一下子就占领了关中大地,何等气势磅礴!接下来写汉家王陵静卧云烟中,昔时煊赫的文治武功,不复存在。由历史的变迁,诗人转写人生宜持旷达心境。既然人生有限,何必留恋身外的功业、名禄,不如挂冠弃官,以超然之心体味佛家无穷的妙悟。
    全诗写景恣肆奇诡,气势恢宏,由写景至悟道,表达了诗人旷达无羁的情怀。
    在数诗人竞诗中,值得一提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除“高标跨苍穹”等句描绘宝塔的雄风外,尾句“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切中时弊,饱蕴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常为后世志士针砭时弊时引用。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景云(生卒年不详)
    唐代诗僧。约为安史之乱时人。尤喜草书,初学张旭,书艺大进,亦工诗画。 【赏析】    这是一首艺术魅力独特的题画诗。
    画上的松树就像真树一样,可谓开篇奇诡,给人新鲜、强烈的感受,画中之松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到底是在哪里见过呢?他细细品味,反复揣想,哦,想起来了,作者不竟惊呼:“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生长在天台胜境中的苍松,其翠媚遒劲无须赘言。这种以虚托实、虚处传神的写法,令人一则叹服画家非凡的艺术造诣,二则更为钦佩诗人诗在言外的高超技艺。
    此处不妨将元稹的《画松》一诗对照一读:“张繇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巧悟尘埃心,难状烟霄质。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有尘埃之染的元稹为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去深山看真物,无纤芥之沾的景云记得画中松是“石桥南畔第三株”。真所谓无独有偶,相得其妙。
枫桥夜泊
◆张继
历代辞赋鉴赏辞典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生卒年不详)
    湖北襄阳人。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登进士第。曾漫游吴越,与皇甫冉、刘长卿等友善唱和。代宗大历(766—779)末年,卒于江西洪州。其诗自然流利,清韵悠远,多道风禅韵。【赏析】    这是一首历代描写夜半钟声的诗作中最为成功的佳作,是屈指可数的历史名篇。
    首二句运用铺陈的手法,通过对落月、啼乌、霜天、江枫、渔火五种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动或静等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愁眠”二字。一位舟中人,怀着细萦轻缠的旅愁,辗转难眠,就在这时,在这难消的永夜、寂寥的静夜中,钟声娓娓步来,充满了他的耳鼓,涤荡着他清冷的心,把他连同他周围的一切都带入疏远、空阔的渺远境界中。在他耳目一新之际,他想起那钟声许是来自城外的寒山寺吧!啊,我现在置身于风流俊逸的古城姑苏,听到的是古刹寒山寺绵绵不绝的清音。于是在他的周遭,一切都飘洒着风流的清韵,一切都点染着历史的回味。就连先前那一个不怎么了得的“愁”,也显得弥足珍贵,融汇进夜半的钟声中,渗流进历史的长河中,浸润在宗教的超脱里。
    后两句白描式的小句子,却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也在此打开了第三只眼,留下了千古绝唱。纵观诗坛,描绘夜半钟声之诗,无一能出其右者。
经废宝庆寺
◆司空曙
 
黄叶前朝寺,无僧寒殿开。
池晴龟出曝,松暝鹤飞回。
古砌碑横草,阴廊画杂苔。
禅宫亦销歇,尘世转堪哀。◆司空曙(约720—790?)
    广平(今河北省)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安史之乱时避难南方,后任左拾遗及郎中等职。长于五律,其诗多写自然景色、送别赠答与羁旅乡情,善以朴实真率之句抒异乡流落之感与穷愁失意之情。人称其诗“婉雅闲淡,语近性情”。有禅诗数十首。【赏析】    这是一首咏寺诗,通过描写寺院破败,折射时光流转,尘世多舛,暗喻自己时运不济,飘然无著。
    全诗紧扣一个“废”字,层层递进。首联点明时令,古寺因无人住持,荒凉凄寒,此为无人则废;颔联通过反衬的手法,以长寿而吉祥的龟与鹤,衬托寺宇的短命与荒废,仙苑宝院竟成了鸟兽的乐园;颈联继写寺内文物之废,历史悠久的碑刻与壁画无人问津,令人痛惜;尾联直抒悲叹身世之真意,蕴言外之音。
    兵荒马乱,时局动荡,使国不安宁,民不聊生,哪里还顾得了香刹宝宇。温庭筠(812—866)的一首《开圣寺》也是借伤景以抒怀之佳作。诗云:“路分溪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出寺马嘶秋色里,身陵鸦乱夕阳中。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犹有南朝旧碑在,敢将兴废问休公。”
沩山牛
◆怀海
 
放出沩山水牯牛,无人坚执鼻绳头。
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怀海(720-814)
    福建长乐人。出家后师事禅宗英雄马祖道一,为马祖道一席下最著名的入室弟子;后住江西新吴百丈山(又称大雄山),人称“百丈禅师”。门徒奔凑,法席隆盛,其弟子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古灵神赞等为禅宗着名骁将。创制《百丈清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并以身作则,久为宗林传唱。【赏析】    这是一首内蕴深刻、情趣斐然的禅理诗。
    怀海是“天下第一马”马祖道一的高足,因“野鸭子”之事而悟明大事,以“昨日哭,今日笑”自证心得。而沩山则为怀海之爱徒,受“深拨得火”之启发而幡然有醒,因曾言“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博得宗林中“沩山牛”之雅号。师徒之间如许的佳言趣事,为后人提唱不绝,谱写了禅史中的无尽风流。
    本诗是师尊怀海对徒儿所修证得的禅境的一首褒赞诗,肯定了沩山自由无碍、闲适自得的禅境。这头水牯牛已无须人管,且偏寻那山清水秀的所在去横眠高卧。其实水牯牛就是禅境的象征,是沩山自在、无心的精神境界的体征。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是怀海大师的另一首风流倜傥的小诗,其诗意之美与禅境之高,着实令人倾羡不已,留待后者细加品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9451/811672231811.html

更多阅读

历代辞赋鉴赏辞典 历代辞赋精选27篇

 历代辞赋精选27篇   [古典散文]小园赋南北朝/庾…[古典散文]别赋南朝/江淹[古典散文]西征赋西晋/潘岳[古典散文]述行赋东汉/蔡邕[古典散文]舞鹤赋南朝/鲍照[古典散文]逐贫赋(西汉)…[古典散

贺铸 宋词鉴赏辞典(一)秦观, 贺铸, 仲殊, 张耒

宋词鉴赏辞典(一) 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鉴赏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鉴赏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鉴赏秦观《南乡子·妙手写徽真》鉴赏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鉴赏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鉴赏秦观《

中国历代帝王辞典 历代帝王诗词鉴赏辞典

历代帝王诗词鉴赏辞典 诗歌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的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这颗明珠的光芒里,一些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开国帝王都留下过耀眼的光焰。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们博大的胸襟,恢弘的志向,感受他们不同凡响的

历代辞赋鉴赏辞典 经典收藏:历代名辞赋集锦

原文地址:经典收藏:历代名辞赋集锦【珍藏版】作者:水城新津书画战国·荀子 赋篇战国·宋玉辞赋集西汉·班婕妤《捣素赋》西汉·班婕妤《自悼赋》西汉·班婕妤《自伤悼赋》西汉·董仲舒《大人赋》西汉·董仲舒《士不遇赋

声明:《历代辞赋鉴赏辞典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三)》为网友俗世的途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