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兴趣 信心 生活 交流 激励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90-02
假如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也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学生……假如学生写作文也像玩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作文课的幸福、快乐。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它需要引领者――教师,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新策略为妙方,拨开迷雾,端正航向,寻求真谛,让学生“乐此不疲”。对于习作教学而言,学生一旦有了兴趣,犹如手中握着进入习作殿堂的敲门砖。那如何培养和呵护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呢?
一、让习作与生活同行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
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学习写作文,自然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泉源,就必�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之间的众多的关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亲自体验和认识事物,这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堂都无法给予的。学生们在大自然里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因此,大胆地把作文课堂移居户外,把学生带到果园、车间、工地、草坪或其他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置身于广袤的生活空间、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何愁没内容可写?
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是作文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才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习作才能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二、让习作与交流为伴
学生畏惧写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真实的动机:写作前,不知为何而“作”,不知为谁而“作”;写作时,不清楚该选择怎样的话语方式;写作后,没有交流的机制,无法体验到写作后的成就感。因此,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为文的“制造”,而不是为人的“生成”。课标定位写作的核心是“表达与交流”,显而易见,就是让习作回归到“交流”和“分享”的本真状态,就是让习作成为儿童的内在需要。
作文教学中的交流主要体现在:写前交流中,互相启发思路;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交流写法,加深对自己习作的认识;讲评作文中互相激励,提高习作水平;习作后的展示中,互相欣赏,激发习作兴趣。
构建以“交流”和“分享”为动力的写作教学,让学生写作有所为,学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会以乐观和愉悦的心情来完成每一次习作。
三、让习作与激励携手
写作的教学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持久的动力。这个动力来源于教师对学生习作的积极评价――激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以欣赏的目光阅读学生的习作。在充当读者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的朋友和知音,热情地、富有同情心地细读学生的作品,尊重他们的劳动,照顾他们的情感,善于发现习作中的“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学生将会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而,我们有很多教师在习作评改中总是习惯于去寻找“花丛里”扎手的“刺”,总是爱居高临下用成人的标准对孩子稚嫩的笔墨品头论足。细细想来,我们干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刚刚萌发的“幼芽”被打断了,滋生的热情被稀释了,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和自信习作呢?久而久之,孩子们累了、怕了、厌倦了,还有什么习作教学的“成功”可言?如果我们教师能够运用儿童的标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赏习作,你一定会觉得“风光这边独好”;如果我们教师换一种评改方式,变挑剔为赏识,让激励的话语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田,一定会化腐朽为神奇;如果我们教师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展示习作的机会,让成功的感觉融入孩子的血液,让温情的阳光照彻孩子的心间,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习作是多么的可爱!孩子的进步是多么的明显!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能让其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生发,能使他们愉快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从而减少学生作文时的压力。让激励贯穿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插上自信的翅膀,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作文教学就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让习作与情境共舞
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拓宽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切感,使他们如临其境,在暗示、移情等心理的作用下领悟体验,触景生情,最终情动辞发,不吐不快,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能牵动情感中产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因此选材应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做文章,改变以往老师唱“独角戏”的方法,让学生当主演,老师当“导演”,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每次作文指导课,根据体裁、内容、训练重点的不同而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特点的方式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语言场”。学生此时的情绪高昂,思维就会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学生有话可说,也就扫除了怕作文的心理,课堂上更是神采飞扬,充满勃勃生机,从而让学生喜欢上作文,主动写作文,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培养和呵护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夫童心者,真心也。”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他们感受阳光,感受雨露,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张笑脸!让他们尽情徜徉在童年的乐趣之中,乐于用他们稚嫩的笔触描绘生活感受,体验创作的愉悦。
(责任编辑 楚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