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成语“纸上谈兵”,很多人会想到长平之战中的赵括。很多历史书上写,他率领的四十余万赵国士兵在长平被白起全部坑埋。这场战争的“最佳男配角”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么?我看,不是。
长平之战前夕,赵军在廉颇指挥下对抗秦军,两三次主动攻打对方,但次次失败。廉颇毕竟是老将,知道硬打不行,干脆和秦军打消耗战,着力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赵军就是不出战。如此一来,可急坏了当时指挥战斗的秦军将领王�和后方的秦王。于是,聪明绝顶的丞相范雎献上了离间之计。这一计谋不少人用过,王允离间吕布杀了董卓,陈平也给汉王刘邦献了此计,赶走了项羽的第一谋士范增。这不,范雎通过离间廉颇和赵王,让赵王临时换将,换上了赵括。据史料记载,赵括当时在赵国是响当当的军事理论家。当赵王决定换赵括为将时,赵括的母亲冒死进谏,称自己才二十多岁的儿子没有将才之能,请求赵王不要任他为将;若任其为将,就得取消家人连坐之罪。其实,这都是赵括和母亲联手演的好戏,毕竟胜败难料,他们得给自己留条后路:赵括若胜了皆大欢喜,若败了至少也不会灭族。赵王不知是计,同意了赵母不连坐的请求。赵括还在临行前不断向赵王要赏赐,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打消赵王的顾虑。后来,王翦率领秦国60万大军攻打楚国时也学了赵括这一招。
一切准备就绪,赵括带兵上了战场。离间计成功后,秦国就悄悄用白起换了王�,赵括却不知情。赵括认为若遇上白起,胜负各占一半;若与王�对战,自己胜数极大。赵括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敌人是白起,否则他也不会孤军深入,直捣敌窝。
当时赵军将领大多数是廉颇的手下,他们对这个年轻小伙子很不服。赵括杀了8名廉颇的旧将才算收复了军心。此后,秦军上万军队前来挑衅,赵括亲率大军将其杀得片甲不留。赵括哪里知道,这是白起用的一支敢死队,就是为了吸引赵军主力。打了胜仗的赵括觉得王�这厮真不行,他到那时都不知道秦军主帅是白起,于是信心满满地亲率45万大军直接杀向秦军,让剩下的5万人由冯亭统领留在后方保护辎重、运输粮食。这时的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竟然用50万大军进行全歼包围。这违背了《孙子兵法》的“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与敌军人数相当,白起竟敢采取包围战术,他还用了一计:派两万五千人绕道进攻赵军后方,截断赵军与邯郸大本营的联系;再派五千人马直杀赵括后方粮草大营。如此一来,赵括是有兵无粮,冯亭是有粮无兵,而邯郸赵王是粮少兵少,有心无力。
做好一切准备后,白起率军攻击赵括一军,双方不分胜负。由于白起分了几万人出去,面对赵括的45万大军一时占不到优势,白起开始学习廉颇打起消耗战。赵括无粮只能速战。正当赵括军队筋疲力尽之时,白起突然下令,以饱食之兵勇猛进攻,赵军开始溃败。但是赵括毕竟是军事家,他很快回过神来并披挂上阵和秦军士兵进行肉搏战,许多赵军看主帅上阵纷纷来了勇气。
此次肉搏,赵军死了近二十五万人,而秦军也拼死20万人。正当战斗进行到白热化时,秦昭襄王给各国打招呼,警告他国不要掺和,同时将秦国15岁以上的壮丁都拉来支援白起。他派兵截了邯郸运往长平的粮草,又派司马错全歼冯亭的5万人。此时赵括输的不是自己而是全局,外援丧失,内无粮食,除了死战,别无他法。这个二十多岁的军事天才非常不幸,第一次战斗就遇到了“天下第一名将”白起,怎能不败呢?但赵括不是孬种,他在长平之战中与白起的军队对垒了46天,期间他们没有粮食。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赵括坚持46天最后拼死在了战场上,你能说他真是纸上谈兵吗?
主将死去,军队溃散,剩下的20万士兵只得投降,加之上党等地投降的军民共40万人。白起下一道血令:杀!赵括从此只能背上“纸上谈兵”的臭名声,其实他是多么冤枉,试问又有哪一位将军打赢过白起?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