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南京后再也没有人 再没有人可以说,你与谁相配

 

爱华阅读配图

  和相似的人在一起好,还是与互补的人在一起好?这个问题一直被争论,从未有定论。

  萨提亚女士说,“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以这句话作为前提假设,如果联结和成长都是必要的,那么,相似和互补也都是必要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两者取一,而是转化成为,如何分配相似和互补的比重。

  笔者的看法是,当两个人在一起,不会因为过于不相似而感到陌生和敌意,也不会因为过于相似而感到缺了点什么似的乏味,那么就是最好的。

  因为过于不相似而感到陌生和敌意,很好理解,比如地域党,甜咸党;因为过于相似而感到缺了点什么似的乏味,则是因为太相似,所以了解对方像了解自己一样,太了解了就不新鲜,不刺激,就像是左手握住了右手,两只手都被限制在原本的地方,虽然安全而踏实,但就没有办法再与外部世界的多样和精彩握手了。

  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是否相似”是一个事实,而“喜欢或是讨厌彼此之间的相似程度”则是我们对于事实的态度。对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态度。笔者有笔者的态度,你也可以有你的态度。什么样的态度是合适的?你自己喜欢就行。

  好比你说,我就是想和一个非常不同的人在一起,我觉得和这样的一个人在一起,就像是和自己的阴影共舞,就像是打开了与另一半宇宙对话的大门,我在我们的关系中体会到宇宙间包容万象的大爱,我们的不同使我们彼此的人生变得异常丰富。可以啊!只要你们之间的相似性让你们感到有足够的联结,只要你们能够HOLD住差异带来的挑战,享受从成长中获得的乐趣,只要你们自己感到幸福,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再好比你说,我就是想和一个特别相似的人在一起,我们俩在一起就像伯牙和子期,不用说一句话就全明白了,我能猜到TA想干嘛,TA也能猜到我想干嘛,我们的默契就像是左手和右手的合作,我们的相似使我们彼此之间感到极大的安全和舒适。可以啊!有联结对于关系来说非常重要,只要能承受可能到来的乏味就好;或者感到乏味了也能制造新鲜感来破除乏味也好;或者愿意以不破坏关系的方式各自在外界找到新鲜感也好。还是那句话,只要你们自己感到幸福,真就没什么不可以的!

  再没有人可以说,你与谁相配。更没有什么人可以说,你与谁不配。

离开南京后再也没有人 再没有人可以说,你与谁相配

  只要诚实地对待内心的感受,你自然会知道是否相配,以及如果想要更相配可以做些什么调整。即便想要勉强与外人看来不相配的人在一起,也不是绝对的不行。重点是,你喜欢,也没有伤害他人。而且你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赵敏姑娘说:“我偏要勉强!”,如果你也足够诚实,并知己知彼,或许你也可以。

  来,正题说完,咱们再多扯几句。

  1. 笔者引用了萨提亚女士话做了开篇。虽然萨提亚模式在业内被一些人诟病,但萨提亚女士说过的某些话,还是挺有启发性的,全盘否定,恐怕对专家不公平,对我们也是种可惜。

  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不能迷信权威,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地否定一个专家的全部,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缺点,就否定一个人的全部。对待任何理论,我们都要去伪存真,善用可用的部分。

  2. 绝对的相同,和对绝对的相异,也许本来就不存在。当你与一个人产生联结,必然是有一些相似性作为前提的(亲子关系不在讨论之列,需另说)。你会在图书馆、运动场、某个课程遇见心仪的人,不用说,你们多半有相同的兴趣;你会遇见“同桌的你”和“邻家妹妹”,是因为住得近;你会在马路上偶遇“惊鸿一瞥”,也许是因为有相似的生物钟;你会遇见“网络奇缘”,至少是因为你们都会上网……只要肯想,其实总有那么一两个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使你与对方建立联结,所以理论上你可以爱任何人,因为你们有联结,甚至任何事物,因为你们有联结。

  与人建立联结是不难的。佛家有一种修持之法,名为白骨观。当你想象自己身上的皮肤、血管、肌肉一点点化去,你便剩下了一具白骨。此时,你身上所有的身份印记、性格秉性全都褪去,只剩下白骨一具,作为生命的证据。当你将别人也观想为一具白骨,TA身上的一切特有属性,也慢慢消失,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实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你可以爱一个人,因TA与你一样的生命本质。

  既然和任何人建立联结都可以,那么……

  我喜欢一条狗可以吗?

  可以,因为狗和人有相似的感情;我喜欢一棵树,可以吗?可以。因为人和树都会生长。我喜欢一辆车可以吗?可以。因为人和车都会奔跑。我喜欢天边的云彩可以吗?可以。因为人的心思和它一样,都飘在天上。我喜欢火,可以吗?可以。因为人和火一样,都在灿烂之后归于虚无。我喜欢空气可以吗?可以。因为人和空气一样,都是由物质构成。我喜欢宇宙的真空,可以吗?可以。因为人和真空一样,都是一种存在。我喜欢“非存在”可以吗?可以。因为人和“非存在”一样,都可以被思考。

  这样看来,宇宙万物,是不是都萌萌哒了?

  宇宙万物都是可以爱的,当然,也是可以恨的。相同产生联结,相异使人成长。爱或者恨,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可以选择爱,去联结,然后成长,也可以选择恨,不去联结,拒绝成长——也保护自己。很多时候,爱是会让人受伤的。所以,成长也是需要勇气的。

  3. 萨提亚女士说,“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那么,相同就不会有成长了么?成长究竟是什么?是补齐木桶的短板,还是发挥原有的优势?是在互补的关系中改掉自身的缺点,一天一天,成为惯常意义上的成熟的人,还是在相似的关系中叠加彼此的优点,一起凸显共同优点的价值(比如居里夫妇,萨特和波娃)?你想要的,是那种成长呢?

  在相似的关系中,如果会叠加优点,那么,缺点呢?会不会无比强烈地,像照镜一般,在对方的缺点里,看到自己的缺点呢?当一个人因为照见了自己的缺点,而改掉了自己的缺点,那,是不是也是一种成长呢?谁说只有在相异之中,才能得到成长?也许,不论是相似关系还是互补关系,都有机会在其中得到成长。成长不是别人造成的,不是关系强迫的,而是来自自己的选择。一个真正渴望成长的人,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能得到成长。

  4. 相似的关系,带来的一定是安全感么?也许,反而是恐惧。

  当两个人因为相似而产生联结,确实,很可能因为相似,而能够对对方的行为产生准确的预测,从而产生控制感,带来安全感,BUT……在你清楚地知道你可以控制的同时,你也会知道,对方也一样可以控制你,只要对方愿意。而这种被洞悉感,反而会产生更深的失控感,带来更深的恐惧。

  所以相似是一把双刃剑。也许只有当建立在彼此对关系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才不会使人被恐惧吞没。

  5. 性格的互补,和婚姻功能的互补,是一回事么?人们常说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在一起是互补,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是互补,那么,一个爱吃辣一个不爱吃辣是互补么?不是。互补,并不简单地等于差异,互补,是能达成双赢的差异,不能达成双赢的差异,只是差异罢了。同样拿吃饭举例,一个爱吃肉,另一个爱吃菜就是互补,烧了一个菜和一个肉,不会剩菜,这就是互补。本来爱吃肉的也被带着吃了点菜,本来爱吃菜的也被带着吃了点肉,这便是互补中的成长了。至于,一个爱吃辣的和一个不爱吃辣的在一起,把不爱吃辣的带成能吃辣的,也是成长,但却是要克服原先的行为惯性的,这就是差异,而不是互补,通常人们把这个克服差异过程叫做磨合。

  p.s. 性格相似=不能实现婚姻功能上的互补?谁说的。性格不相似=能实现婚姻功能上的互补?谁说的。举个例子来说,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两个内向的人在一起也可以很有话聊,只要两人感兴趣的点撞到了一起。至于婚姻的功能,其实说来不复杂,无非是,钱有人来赚,家务有人来做,孩子有人来生、有人来养,父母亲戚有人来照顾,想说话了有人听,生病了有人管,想被照顾了有人照顾,想照顾别人了也有对象,有性需求了也可以求被满足……大抵如此。但细想想,这些,难道不是双方理所应当该做的事吗?没有人可以只管赚钱,其他什么都不做就得到一个家,也没有谁能缺席任何一种家庭角色,而不给家庭带来缺憾。所以这个时候再拿互补说事就是偷懒的做法了。我们不能避重就轻,该学就得学,该做就得做。

  而且,谁说学不会呢?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认为女人就是不会赚钱,认为男人就是不会带孩子,都是偏见罢了。

  对了,这不是互补。但,这能带来成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89771/557210717.html

更多阅读

《人再囧途之泰囧》最终票房是多少? 人再囧途之泰囧下载

《人再囧途之泰囧》(英语:Lost in Thailand)简称“泰囧”,光线影业出品,由徐峥担任编剧和导演并联合王宝强、黄渤共同主演的喜剧电影,于2012年12月1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是继2010年徐峥和王宝强在《人在囧途》取得成功后的又一喜剧片。截止

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高得离谱 人再囧途之泰囧国语

真有那么神吗?文/张济到12月27日,《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票房已经达到8.02亿元了。这两天,10亿已不是问题。这个结果,徐峥没料到,出品方光线传媒也没料到,冯小刚和华谊更没料到。12月10日观看媒体场时,现场笑声阵阵,尽管内心里不大喜欢这部

有没有人能够一生只爱一个人?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歌词

有没有人能够一生只爱一个人?文/贺茂峰爱情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情感之一,因为爱情,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的美好。或许与与你结婚的人并非你所爱的人,或许与爱的人没有缘分,或许你只需找一个爱你的人,呵护自己的一生,但你心中只爱一个人。有的

声明:《离开南京后再也没有人 再没有人可以说,你与谁相配》为网友我只做我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