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美学论坛
编者按:本文为翟墨先生于今年二月份发过来,准备替换当月杂志“美学学人”栏目中他的“学术自述”的。只是因为那期杂志已经送厂付印,无法再换,而且《大美通一》比原来的“自述”丰富得多,我们建议稍晚单独发表,征得了他的同意。只可惜,今日刊发此文时,翟墨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此文已是他的遗作。刊发此文也作为本刊对他的纪念。
大美通一
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杰出的美术理论家翟墨先生,因患胃癌于2009年7月21日下午2时50分在北京病逝,享年68岁。
翟墨,原名翟宝义、翟葆艺,自号大一韧游客。籍贯河南尉氏,1941年生于河南许昌。196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81年作为王朝闻先生的第一届研究生把速写拉成小说。
艺术创作皆如是。雕刻家把大理石中多余的部分去掉(“减”),形象就显现了,美就被创造出来了(“加”)。而且,这里简直不是从少到多,而是从无到有。在艺术中,常常是“加”了反而贫乏,“减”了反而丰富。这就是艺术的“加”“减”辩证法。
李渔作为优秀的戏曲作家深谙此道。他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多而不觉其多者,多即是洁;少而尚病其多者,少亦近芜。”譬如,由“诗三百”一般四言数句之“简”,到“楚辞”,特别是屈原《离骚》一般六言、七言,数十句、数百句之“繁”;由《左传》、《国语》每事数行、每语数字之“简”,到《史记》、《汉书》一事数百行,洋洋千言、万言之“繁”,人们既不感到前者太“少”,也并不觉得后者太“多”,这就是它们写得都很“洁净”、精粹,话说得得当,恰到好处,没有多余的东西。如果以为话说得愈多愈好,文章写得愈长愈好,“唱沙作米”、“强凫变鹤”,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系”(包括美学大一论、艺术因变论、童画
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美学、美术学和设天元论、摄影多瞬论、设计创悠论、文明计学研究,曾先后担任《中国美术报》、《美融通论)。出版著作有《大一美学》《艺术术观察》副主编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家的美学》《圆了彩虹/吴冠中传》《融创究所美术理论研究室主任;《全球文明》杂时代》《登高海自平》等18部;主编学术志副总编,被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丛书有“美学新眺望书系”“艺术东西丛术学院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委员,郑州大书”等10种80余部。参加国家重点项目学书画院名誉院长,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华艺术通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翟墨主要从事美史》撰稿,担任国家项目《人类设计思潮》学、美术学、设计学研究,其元创性理论总主编。有关著作多次获全国优秀艺术图成果为“创生悠存主义”和“大一美学体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国家级奖项。杂芜散漫,废话连篇,如现在某些电视连续剧那样,一集的内容硬拉为两集、三集,一部连续剧非要数十集、上百集才完,那真是读者和观众的灾难!
因此,在李渔看来必须学会以“意则期多,字惟求少”的标准删改文章。李渔说:“每作一段,即自删一段,万不可删者始存,稍有可删者即去。”“凡作传奇,当于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逾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修改和删节的结果,就是使得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用得是地方,即李渔所谓“犬夜鸡晨,鸣乎其所当鸣,默乎其所不得不默”。有时候,说不如不说,多说不如少说。列夫?托尔斯泰说:“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语言的锤炼工夫是一个很苦的过程。福楼拜谈到他写作的情况时这样说:“转折的地方,只有八行……却费了我三天。”“已经快一个月了,我在寻找那恰当的四五句话。”中国古代诗人为了锤炼语言也费尽心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贾岛),“只将五字句,用破
作者简介:杜书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豫 民
一生心”(李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日日为诗苦,谁论春与秋”(归仁和尚)。还有那个为写诗而呕心沥血的李贺。《新唐书?李贺传》中说,李贺每天一早骑一瘦马出门,一路吟哦,得句便写在纸条上投入囊中,暮归,再补“是足成一首首诗。他母亲十分心疼,说: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注释:
[1]致仕:《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
[2]彭
美学论坛19
“大”就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一”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美”就是星空与律令节奏韵律的悄然感通;美的“学”说的深层奥秘,就在对星空的扪心仰望里。“大一美学”所倡导的,也就是人性能够超越只知弱肉强食的动物性,自觉地以这个“精”、“灵”和宇宙沟通、向神性提升,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幼稚走向成熟,既能创造较多遗憾的历史又能创造较少遗憾的
未来。
问:翟墨先生,听说你在写一部名为
《大一美学》的书,为何你对“大一”特
感兴趣?
答:清初大儒黄梨洲说过:“天下之
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
其在我?”(《明儒学案发凡》)我所定的
“一二字”就是“大一”。
“大一”,是笔画最简内涵最丰的汉
字。“大一”,是我找寻到的美的绝对本体。
我以“大一韧游”做我的人生准则。
我以“大美通一”做我的美学信仰。
“大一”是一种追寻“极化”又超越
“极化”的思维图式,它的“太极无极,大
一不一”、“大千世界,道通为一”的中国
智慧,是对单极化、两极化、多极化等单
向思维的超越,是对无极、和合、沟通、
多赢等互动思维的包容。它有利于维护世
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
一、“大一美学”图像解码
那么,你是如何把“大一”引进“美
学”的?
如今,到了美学的第一次终结、第二
次开始的关键时期。
那种适应农业社会的古典美学(正美
学,或曰自上而下的理性美学),适应工
业社会的现代美学(负美学,或曰自下而
上的实证美学以及各持一端的部门美学、
派别美学)差不多都走到了尽头;而适应
信息社会的包容超越古典美学、现代美学
的当代美学(后美学,或曰上下左右前后
多维融创的有机美学)应该说才刚刚开
始,“大一美学”就是这样的当代美学。
在汉字中,“大一”也写做“太乙”、
“泰一”、“太一”;英文则为“All-One”。
“太一”即宇宙。“太”的4画,画出
了前后上下左右及中四维之“宇”;“一”的一笔,写出了贯通古今未来螺旋演进之。“太一”即本体。即藏在宇宙内部和背后,可以被人类感知的绝对无限的终极精神实在。具体地说,“太一”指至高无上的,或囊括万有的“元道”,或充盈天地的“元气”。因而由“元神元道元气”组成的、探讨“太美通一的神秘场”的美摩相荡生成的万物。学。“太一”更早见于可能是关尹派的郭——“元神”。《史记?封禅书》:“天店楚墓竹简《老子》(老聃,约前580-前神贵者太一。”《索隐》:“宋均云:天一、480)“太一生水”章:“太一生水,水反太一,北极神之别名。”又《天官书》:“中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正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是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天神之最尊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是万物母”。而贵者也。”楚人有“东皇太一神”,即中国西方醉心于“流溢”说的新柏拉图主义者的上帝。普罗提诺(Plotinus,204-270)认为“太——“元道”。《庄子?天下》(庄子,一、理智、灵魂”是三位一体的宇宙本体。约前369-前286)曰:“古之道术有在于可见,“太一”(或“大一”)是东西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方先知们从“光”和“水”或“酒”那共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有的生命不竭“源泉”的“流溢”和“复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活”功能中发现的最早的至上神、大美神。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基于此,“太”就是宇宙绝对无限的——“元气”。《礼记?礼运》:“必本极大,“一”就是万物绝对无限的极小,“太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一”就是宇宙与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为四时。”《注》:“大,音泰。”《疏》:“大感通;“美”就是大宇宙的物能、场能、构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这元气能、灵能在人身上的微妙体现(即日常所包含着极盛的阳气(太阳即日、火)、极说人的精、气、神、魄),亦即人作为小盛的阴气(太阴即月、水)和阴阳二气相宇宙感悟到、破译出、
互渗透的大宇宙信“宙”“元神”“大一美学”可称为
20
美学论坛
息密码;“学”就是从《圣经》、《道德经》切入,旁及科学、哲学、神学、文化学、艺术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学科而阐释论证这些理念的学说体系。所以,《大一美学》亦可叫做《太一美学》。
——如果借用德国美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譬喻,“大”就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一”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
[3]
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循此定义,也可以说:“大”就是自然信仰的美学,“一”就是人道信仰的美学;“大一美学”作为“宇宙——人类美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美”就是星空与律令节奏韵律的悄然感通;美的“学”说的深层奥秘,就在对星空的扪心仰望里。
在“星空仰望”中,我破译了《圣经》里上帝创世的禁果密码。我的解读是“太一之诱”:“禁”的涵义里包含着“诱”和“进”;混沌果——智慧果——生命果——通天果,构成连接(神)“人”——(凡)“人”的四级天梯,亚当、夏娃在对四大禁果的依次品尝,亦即对四级天梯的依次攀登中,谕示出美的线性生成:始于混沌状态的大朴之美——开发生存智慧的大理之美——洞察生命奥秘的大欲之美——沟通时空隔阂的大一之美。
——如果运用中国老子《道德经》的理念,“太一”就是“大道一德”。“大”道包括“玄玄”(“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即宇宙的绝对本体和母性生成;“一”德包括“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也就是生成万物、蓄养万物、成熟万物而又不自恃有功的无私德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也就是永恒回归的循环进程)、“玄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道”消解特出、削平凸显、释放满盈、缓冲过度的平衡机制),即宇宙的运行轨迹和妙境。玄玄——玄牝——玄德——玄同构成“道-德”的太极美场,谕示出美的螺旋进径:道一——生二——生三——和一。
而“大一之美”的形态是神秘的,它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有机和谐场”。夷,消隐(无色);希,稀罕(无声);微,微妙(无形);混,混沌(惚恍)。“夷、希、微、混”既极其玄远又无所不在,既难以捉摸又分明
大一美学图像 翟墨设计
可感,你愈紧握它愈逃逸,你愈无心它愈偎依。有趣的是,不仅老子的道——“夷、希、微”与犹太教的上帝“雅赫维”(Yahweh)读音相似 [1],
而且以老子为代表的东方神秘美“学”与现代物理“学”的主要理论所导致的世界观有着内在的暗合和一致。如美国高能物理学家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所说:“现代物理学与神秘主义的世界观都是由于人们探索事物本质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物理学中是深入物质的更深领域;在神秘主义中
是深入意识的更深领域。”
[2]
物质与意识的更深领域恰在美场里相叠。
在“众妙之门”中,我窥见了《道德经》里的“东方禁果”。老子惯于“正言若反”,他的见素抱朴(混沌)——绝圣弃智(智慧)——少私寡欲(生命)——小国寡民(通天),以及道一——生二——生三——和一,亦潜藏着与《圣经》四大禁果暗合的美学回环层级。
——如果不用简单的斗争哲学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话,“大一”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是致: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学”,也是以自然——人道为信仰本体与终极追求的“自然——人道主义美学”。
请解释,这些理念怎样浓缩为你的
过去对“美”字的权威解读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羊大为美”,那是重物质重味觉的旧说;我对“美”字的元创性解读,更重视超然绝对的太一美神本体、大小宇宙沟通的无穷创造精神。我认为——
每种存在都是“大”宇宙的“一”个密码,“美”就是对宇宙密码的感悟破译。
美的最佳定义就是“美”字的神秘构成:
其一是“>////<为美”,“美”是立地顶天、回环旋转、供(神)“人”、(凡)其二是“天天为美”,“美”是倒“天”、正“天”(小宇宙)二字上下的隔岸离合。
二者的共同涵义:“美”是神“人”失乐园——凡“人”复乐园的运行场域;是大宇宙——小宇宙密码潜通的感应韵律,是自然“大”道贯人性“一”德的无限生机。而沟通大一天梯天河的契机是除障去蔽。大千宇宙道通为一;大一通之即谓天秩。
这种“大一之美”的“信仰”同宗教信仰有何不同,它与“韧游”又有什么关系?
我所说的“太一信仰”是对宇宙“本然之神”的“无限信仰”。它倡导以慈爱悲悯的大宇宙情怀,超越并消解对“教派之神”和世俗“神化之人”(诸如教主、党派、领袖、伟人、英雄)等“有限信仰”所携带的短视、狭隘、私利、排他、敌对、仇杀。
“太一”以绝对无限的超验性精神实
(Frijof Capra)“大一美学图像”?
“人”登攀的“四”级天梯。
(大宇宙)“历史之谜的解答”的伟大目标也恰相一
美学论坛
21
在,统一了各宗教诸神的称谓,克服了各宗教的狭隘排他和流血冲突。当代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指出:信仰的本质是“个体对超验性精神实在的体验和个体为达到与
[4]
当代德国这种体验的和谐而做的探索。”
个性特殊,不承认多向的文化交流、互补共享,只要求尊重差别,不注意相互尊重,那必然造成文化的孤立和互毁,不利于人类文明的积累和提升。
作家肖云儒说得好:“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人类的普世精神价值。每个民族处在不同的文化云朵下面,但透过云层照射我们的是同一个太阳,云层不同只是阳光折射不同。”他还说,“任何再古会恶习的斗争说明了后者。”他还对影响创造性的两种退化提出警告,“一种退化是
[8]
过度的无序,一种退化是过度的规范。”
所以,在《大一美学》里,“大一”是一个有机全息体及其构成元素的自相似概念,“大”和“一”有时可以互换、克隆,“一即大,大即一”,既可以说“大是整体,一是局部”,也可以说“一是整一,大是众多”;一是很多大,大是很多一,所有神学美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则以无所不包的绝对“大全”作为自由的极限和美的本体[5]。我认为,人类所处的世界依照不同层次可分为现实物质世界、情智精神世界、超验无限世界,那种认为只有现实物质世界才是“科学”,超验无限世界便是“迷信”的看法是短视的和浅薄的,何况对科学和理性的迷信岂不也是一种“迷信”?认为人死后物质-能量会转化因而笃行信道、自律自强的人,比之认为人死如灯灭因而及时行乐、恣意妄为的人,其生活的诚信与操守、生命的韧性与质量肯定要高一筹。后者把死亡宣称为绝对句号, 砰然关上了本应继续敞开的可能之门、信仰之门、超验之门。
我主张接通西方的“一爱四诺”(爱因斯坦;芝诺、布鲁诺、普罗提诺、斯宾诺莎)“无神而有灵”的“宇宙宗教”和中国老子“玄之又玄”的“太一之道”的历史神脉,重建包容和超越有神/无神、泛神/一神的二极对立之争的“新普神论”。
“韧游”是“信仰”的行动。有了“太一”理念,就能克服信仰缺席,穿透尘俗世事,从宇宙获得充足的物能、场能、构能、灵能;就能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老子》第59章)之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地以全球眼光、人类胸怀,在人生广阔的大海里悠然悠久地游泳,逍遥绵长地感悟美、创造美、守护美、传播美,把有限的个体生命汇入无限的宇宙生命之中。
二、通向大一的跃迁途径
人们都在强调多极多样、冲突难免,怎样才能使更多的人取得“大一”共识呢?
强调多极化的文化相对主义本来是对文化普世主义的抗衡,对于突破西方中心论、争取民族文化的话语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只承认单向的文化独立、
老的文明,都会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人类普世原则的筛选,并把自己的优秀成果贡献给人类文化宝库,而不再仅仅属于哪个地域。没有这个意识,就会沦为井蛙观天式
的部落文明而失去大格局中的生命力。”
[6]
葛剑雄在《统一与分裂》一书中有一段更有见地的话:“统一的很多弊病并不是统一本身所产生的,而是统一之后实行什么制度。分裂时期出现的很多积极的因素,其实也不是分裂本身所带来的,而是因为分裂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央专制集权制度。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追求一种统一但不是专制集权的制度,可以不需要分裂来获得一种原来只能靠分裂才能获得的经济文化的活力。所以我们才会积极地寻找
适合的政治制度的改革。”
[7]
“大一”不是专制独裁的“大一统”,而是有机和谐的“大一通”。它提倡的普世主义,不是某一文明的单边霸权主义,而是提炼各民族文化良性基因重新构建的大全普世主义。
在《大一美学》里,“大一”的感通是自反(返)的:“大”是生成也是毁灭,有成有毁而具无尽生机;“一”是进化也是退化,有进有退而无穷绵延。“大”是差异、多样、无序,包括由差异导致的自由变化生成;“一”是规范、整合、有序,包涵由冲突引发的释放调适平衡。“大一”既反对专制独裁地规范到僵化而至死,又反对无限自由地差异到混乱而至亡。一如美国学者南乐山所说:“冲突和竞争应是和谐过程的要素。这两个要素趋于两个方向:一是趋于弱化整合范型,以便给其组成部分更多的独立自由;一是趋于强化整合范型,以便使整体更有机地运作。反抗极权主义的斗争和心理学的我向思考说明了前者,而反抗无法无天的野蛮行为或社
个体共享整体的信息。
鉴于此,我强调视角视野“以大观小”的重要,并不排斥有时需要“以小观大”,但那是在“以大观小”指导下的“以小观大”;强调思维方法“通四为一”的重要,也不否认有时存在“二极对立”,但不能把“二极对立”教条化扩大化,而是在承认“亦此亦彼”可能性基础上看待“非此即彼”;强调道术形态“为天下聚”的重要,也注意到有时依然出现“为天下裂”,但那是聚变驾驭下的裂变,综合大势下的细分,简称“以合驭分”。
“大一美学”想要提醒人们:不论多么多元和多样,都不能闭眼不看21世纪历史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大转变和大趋势,这就是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千年报告》中特别强调的:过去我们生存的是“国家间世界”,如今生存的则是“全球世界”!“国家间”和“全球”对“世界”的定义不同在哪里?
这个不同总的来说,就是孤存的“夜郎国”和共存的“地球村”的不同。就个人身分来说,是小我与大我、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的不同;就国家关系来说,是国家本位与全球本位、民族本位与全人类本位的不同。
由前者到后者,我认为起码要实现以下三大跃迁。
一是视角视野的跃迁:由“以小观大”,到“以大观小”(由“坐井观天”到)。过去,我们习惯于的站在个人、民族、宗教、国家等等小圈子里“以小观大”地看世界,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戒备甚至敌对心理对待别国,结果必然是以邻为壑、利己排他、冤冤相报、互相残杀;如果能够站在全世界、全人类的高度“以大观小”地看国家,就会
“登天观井”(
22
美学论坛
发现“夜郎国”已经被“地球村”所取代,核弹、环保、经济、信息已经把所有的国家绑上了一条地球大船,只有协同互补,才能共存共赢。
老子早就预言,要“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可是我们习惯了以小观大地观国,却很不习惯以大观小地以天下观天下。没有全局在胸无法投下一粒好棋子,没有全球方反方不合理成分的“两无”的“三”;佛家天台宗讲“一心三观”,就更是对“两有”、“两无”既包容又超越的大“三”。庞朴先生对三分法有着深入研究,称赞三分法是“有利于人类和平共生、共存、共进化的熠熠生辉的东方密码”,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中最精彩的
[9]
。大智慧”
过三次毁灭,第四次毁灭将发生在未来。
三是道术形态的跃迁:由“为天下裂”到“为天下聚”(由“五官隔离”到“十指连心”)。人类道术(即知识体系)由分门别类深入研究到跨越边界综合研究,与世界大势的分久必合,基本上是同步的。对此,庄子有着清晰的描述:“道术为天下裂”,其表现是“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各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我所说的“通四”也可叫“一分为四”、在胸怎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所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其实还是以小观大,低立难以望远;只有“胸怀世界,放眼祖国”才是以大观小,居高才能临下。
其实中国人不仅在古代就具有“天下”观,而且在绘画里也有实践和理论。北宋沈括(1013-1095)《梦溪笔谈》论“以大观小”之法指出:“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他批评李成只知以小观大,仰画飞檐,是“掀屋角也”,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思维方法的跃迁:由“二极对立”到“通四为一”(由“不共戴天”到“存亡相连”)。一事当前,一物当面,首先要弄清是非黑白,这是常识,本无可厚非,特别在矛盾激化的非常时期。然而,这是一种形式逻辑的简单粗糙的思维方式,是适应冷战时期的斗争哲学。西方自笛卡尔后渐渐形成二元论的机械思维,中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开展的政治运动中,把它极化为非此即彼、非友即敌的简单公式,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
其实,中国传统为人处事用的是“三分法”,即“一分为三”、“含三为一”。它包括:“左、中、右”式的一维的三分,“太极、两仪、四象”式的二维三分,“天化、地育、人赞”式的鼎立三分,“三生万物”式的相生三分与“石头、剪子、布”式的相克三分,以及“心统性、情”式的相统三分。
这些三分,由于引入了参与思维、相对思维、辩证思维的因子,比简单的二极对立思维更灵活,也更切合生活实际。中国儒家讲的“中庸”不是抹稀泥,而是包容正方反方合理成分的“两有”的“三”;道家讲“双非”不是玩虚无,而是超越正
。这个“四分”是“三分”之上再悬一个“道”,一如北宋哲学家邵雍说的“体四用三”:“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用之者三,以况天地人也;不用之一,以况道也。”(《观物外篇》第一)那“不用之一”的“第四位者”是“天地人”之上的终极本体;它似乎不在现实之中,却无时无刻不引领提升着现实。它像地平线一样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但有了它,无限地向它迈进的途程就充满了意志和动力、乐趣和欢笑,那就是不断生成的鲜活的美之所在!所以,寻找美的精灵,我主张植根一分法,超越二分法,参与三分法,趋向四分法(简称“根一、超二、参三、趋四”)。换言之,四分法不是简单地把二分横切一刀而变为四,而是对一二三分的包容、超越、引导,是“四分+四维”的动态信息场。
《老子》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把这段话概括为 “三生万物说”+“负抱冲和说”(3+1)四阶段(简称“三生冲和说”)。“大”是“道”统领下的“一分为三”,“一”是“德”驾驭中的“函三为一”。
《老子》的“三生冲和说”与“大逝远反”的永恒回归四级运行模式相一致,也与许多典籍的时代划分相吻合:古希腊赫西俄德的《神谱》将历史分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将历史分为圆满世(延续4000年)——三分世(延续3000年)——二分世(延续2000年)——争斗世(仅有1000年),加上各世间的过渡期,整个循环周期(劫)在12000年间完成。亚历山大《拉丁美洲神话》引述的阿兹特克传说认为世界自诞生以来已经有
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这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结果(《庄子?天下》)。而“道术为天下聚”,其表现是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这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结果(《庄子?知北游》、《刻意》)。
明代学者白沙子(陈献章)曾写过一首《读〈易〉偶成》诗:“南乎不可北,东乎不可西。自从孔孟来,君子恒处睽(注:睽,隔而不通)。”这种状况,如今正在改变。
总之,只有遵循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走在世界文明发展大道上,又能根据本民族的优异特色选择迈向人类文明一己道路的民族,才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三、横跨大一的文明体系
你所说的“跃迁”是从美学角度看文明的提升;但是由于地域和族群的差异世界文明有很多种,他们的提升是否也会呈现很大的不同?
是的,应该对不同地域和族群的文明进行必要的概括和梳理。目前较好的梳理方式有经度(东西)、纬度(南北)两种坐标。
按经度坐标(以西经20°和东经160°为界,分为东、西两半球),可分为西方文明、中部文明、东方文明三大体系:
一是起源于古爱琴文明,定型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完成于近现代欧洲、北美文明的西方文明。这是一种侧重于人-物关系的文明体系,是一种尊重自然、崇尚财富和注重科学的文明模式。它的主要成果是建立在世界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统一基础上的、体现了“万物共一”理念的世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通四为一”
美学论坛23
界观。
二是起源于黄河文明,定型于道、儒、佛文明,完成于近现代东亚、东南亚文明的东方文明。这是一种侧重于人-人关系的文明体系,是一种追求大同、崇尚仁义和注重人学的文明模式。它的主要成果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与人道本性统一基础上的、体现了“人类共一”理念的人类观。
三是起源于两河文明,定型于古埃及、古希伯来、古巴比伦文明,完成于近现代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文明的中部文明。这是一种侧重于人-神关系的文明体系,是一种敬畏神灵、崇尚灵魂和注重神学的文明模式。它的主要成果是建立在神灵的超然性与终极性统一基础上的、展现了“众神共一”理念的神灵观。
人们把西方文明比喻为“蓝色文明”,把东方文明比喻为“黄色文明”,把中部文明比喻为“红色文明”,正是这物、人、神三大文明的主要部分,构成了全球文明的“三原色”[10]。
按纬度坐标(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分为北、南两半球),可分为北部文明、中部文明、南部文明三大体系:
一是北部寒带文明。这是以德国和俄罗斯为主要代表的、以“地”为主体的理性文明,其社会体制以法治为主,文明指向是向下的,即物质的。
二是中部温带文明。这是以中国、希腊、意大利为主要代表的、以“人”为主体的情感文明,其社会体制以德治为主,文明指向是向内的,体验的。
三是南部热带文明。这是以印度、埃及为主要代表的、以“天”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其社会体制以神治为主,文明指向是向上的,启悟的。
德国、中国、印度是代表三种世界文明的标志性国家[11]。
这两种坐标既有相通之处也有错位之处,如德国,一划归西方一划归北部;中国,一划归东方一划归中部;印度,一划归中部一划归南部。统一的方法是引入中国上古河图洛书之“地二”的二维地理观念。正如清代学者阎若璩《尚书疏证》卷六指出:“上古人凡地理言南者,皆可与东通;而凡言北者,又均可与西通;非同于后世以为东、西、南、北四向所迥然相反者。”这种“地二”观念,既是从太阳运动的实际观测中形成的,也是从地形观测中得出的:太阳升起的方位即东方与南方的重合,太阳下落的方位即西方与北方的重合;中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黄河、长江都是发源于西北而流向东南。
据此,我把人类文明的坐标综合为经纬网上的西北文明、中部文明、东南文明、全球文明四大体系。有些国家可以归入某一体系,像俄罗斯归入西北文明,印度归入东南文明;有些国家却要跨越几个体系,像中国兼为东方文明、中部文明。不同文明各有所长、所短、所偏;闭关锁国或消灭异己都是行不通的;各种文明只有向大胸怀、高境界走,提升到“道”(天道、人道、地道)的层面才能够会通。物质文明、情感文明、精神文明像人体的精、气、神一样有机互补,人类文明才能健康、圆满地持续发展。四、纵贯大一的文明进程前面你曾说“大一”不是专制独裁的“大一统”,而是和谐世界的“大一通”,能否对此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大一美学》是终极关怀的宇宙美学,是世界主义的全息美学。它相信人类不论多么的差异,但其类性有着深层的一致,即中国古人常讲的“万变不离其宗”,即德国神学美学家尼古拉?库萨(Nikolaus Cusanus, 1401-1464)所说的绝对无限者包容“对立面的一致”[12]。强调这个“宗”、“一致”,就是想引导人类走出“冤冤相报”的自毁文化图式、“中心边缘”的主奴文化图式,进入“独联互动”的天网文化图式,走向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和普世价值的六大追求:自由、民主、法制、人权、公正、和谐。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当然不是强迫、专制、霸权式地硬性灌输,而是包容、超越、引导式的多层启迪。具体而言就是遵循伦理学中的“黄金法则”,
24美学论坛
自信他信沟通,爱己爱人互动,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达到资源共享、理念共识、信仰共存。
所谓“黄金法则”,就是推己及人的法则,它是各个宗教的最高诫命,也是和谐共存的道德底线。——就是儒教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基督教的“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与人不相胜,“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庄子?德充符》、《大宗师》)不论你喜好或不喜好,天和人终归是通向合一的!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在《首要的原则》中把宇宙看成是从“一种无限的、无关联的同质之物经过一系列‘结合’与‘分类’,转变为有限的、互相是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人的创造性成盛世长城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16]。国际广告公司首席执行官凯文?罗伯茨(Kevin Roberts)也说:“物种的变异往往出现在边缘,这里生物数量稀少,来自中心地区的正统观念最薄弱。大多数伟大的创意来自边缘,在这里你可以摆脱陈规蓬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新约?马太福音》7:12)、伊斯兰教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圣训集》)——这是和谐之金核,以共性化解冲突的希望。
结合神的诫命,有人对“黄金法则”又做了细分。他们把更为积极的信仰和利他法则叫做“金律”;把比较中性的宽恕法则叫做“银律”;把了解、尊重对象欲求,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好意”的法则叫做“铜律”(如《孟子?离娄上》:“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即只能对别人做他们希望对他们做的事情,在他们尚未蒙觉的时候不要操之过急[13]。这样就把“推己及人”和“推人及己”双向结合起来,是更为宽泛舒缓的人性化法则。
那么在“金律”、“银律”、“铜律”认同基础上的“大一通”境界是什么样的呢?
那是一种“神籁——天籁——地籁——人籁”万籁有机和谐通一的“天秩”境界。
“天秩”之说取自19世纪末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密尔(John Stutart Mill,1806-1873)的《逻辑体系》:“夫曰天秩,曰物则固也,然方其一览,则纷纭胶葛,杂沓总至,莫化工时时之所呈若。”[14]在我看来,“天秩”就是大宇宙(天)与小宇宙(人)的一体化有机感通,即“大一美境”。它既是“理一而分殊”的“一个万个样”,又是“殊途而同归”的“万个一个样”,犹如宇宙形态的“既万古不迁而又片刻不常”。
由于错误的思想方法,我们常常把“万”和“一”割裂开来,把“异”与“同”对立起来,实在是忘记了世界和人体一样是“有机体”:“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故,天关联的异质之物”。黑格尔( Hegel)在《精勃成长。边缘的力量是今天最令人无法抗神现象学》中把人类的历史看成是螺旋式拒的力量之一。”[17]的发展,是一系列从统一形式到分裂阶譬如社会。美国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段、再到更高程度的统一的运动。圣西门曼(Thomas L.Friedman)《世界是平的》一则把文明的历史看成是一书指出,世界走向全球化有三步:“全球连串“建构”时期和“批判”时期的交化1.0”(1492-1800):国家政府带头击换[15]。这同我国《易?系辞下》“天下同垮国界藩篱,世界由大尺寸缩成中尺寸。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说法相合。不“全球化2.0”(1800-2000):跨国公司为过,就大时段历史来说,未来的态势将是了市场和劳力走向全球,世界由中尺寸缩上述词序的反演:“天下殊途而同归,百成小尺寸。“全球化3.0”(2000- ):个虑而一致”。简言之,化对立冲突为差异人以互联网为依托成为全球化主角,世多样的通一联合,这就是成熟人类既彻底界缩成微小。这时全球各地缘千环万扣,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新天下,我称之为“世冲突双方必须考虑断人左手如断自己右界大独联体”。手[18]。“世界大独联体”的提法很有意思,可太极无极,最高的极致是浑然无极;否再作些解释?大一不一,最大的太一是万籁不一。有了古代由于交通和视野局限,几乎每个这样包容宇宙的博大胸怀和超越极化的思地方的人都认为自己这块地方是世界中维方法,诸如民族/世界、地域/全球、心。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普遍,各种封闭集权/民主、法治/自由、中心/边缘、的自我中心论成为幼稚、落后观念的代一体/多样、独行/接轨、社会主义/资称。本主义等一系列争论不休、冲突不断的二譬如学科。每门学科各有自己的周极对立的问题,都可用对称破缺理论和黄边,一定的封闭有利于向专精掘进;然而金比率法则调节耦合,形成动态互补的充它们的边缘界限并非固化,而是像雨滴入满创造新机的大和谐。塘,激起诸多涟漪,渐渐扩展,必然出现我将由“大一”节律贯穿的人类文明边界的交叉重叠。倡导“大成智慧学”的的8个方面纳入我设计的“全息文明模著名学者钱学森强调:大成智慧的核心就式”: 混沌果 智慧果 生命果 通天果时代 渔猎时代(天籁) 农业时代(地籁) 工业时代(人籁) 信息时代(神籁)宇宙 可还原宇宙(物理) 不可逆宇宙(化学) 自组织宇宙(生物) 自创造宇宙(观念)信仰 群体信仰(泛神) 族体信仰(分神) 个体信仰(无神) 类体信仰(共神)文明 智前文明(畏存) 体外文明(适存) 体内文明(优存) 全球文明(悠存)思维 互渗思维(能商) 线性思维(智商) 辩证思维(情商) 场流思维(趣商)美学 元美学(大朴) 正美学(大理) 负美学(大欲) 后美学(大一)艺术 物象艺术(元变) 形象艺术(谐变) 意象艺术(裂变) 态象艺术(聚变)设计 草创设计(困之) 巧创设计(知之) 独创设计(好之) 融创设计(乐之)
(Saint-Simon)
美学论坛
25
总之,“大一”共时态地扮演了“神——天——地——人”的“四体三用”角色,概括了宇宙机体之“大”与万有细胞之“一”的自相似关系;历时态地预示了“正——反——合——和”的“四级三跳”阶段,勾画了三生之“大”与冲和之“一”匈牙利等9个欧盟成员国于圣诞夜正式加入《申根协定》,申根国从15个扩至24个,从此4亿公民可以自由流动,24国边检成为历史记忆,《柏林日报》把申根国取消
[20]
可边检比喻为“柏林墙的二度倒塌。”
[4][15][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14页、317页、62页
[5]程孟辉主编.现代西方美学.上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346页
[6]肖云儒.炒糊了的国学热.粤海风?文化见, “现在”和“未来”已经不能再以“历的自回还态势;而《大一美学》全书结构则是一棵“根——干——枝——果”有机生长的生命树——美根:大宇一神;美干:大禁一诱;美枝:大道一德;美果:大网一结。——当然,“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泰戈尔《飞鸟集》)高枝深根异向同构,上下又是可以旋转互换的。
漫画家朱德庸说:“人生就像迷宫,我们用上半生找寻入口,用下半生找寻出
口。”
[19]
可以说,过去的美学几乎都是找寻入口的美学,《大一美学》则是找寻出口的美学,不,应该说是鸟瞰和破解包括入口和出口在内的整个迷宫的美学。在这一过程中,我将超越习见和常见,尽力凝结出每一章节的“震撼点”。这样当然需要付出更艰苦的思维劳动,然而也是更酣畅的思维享受。
《大一美学》是我人生60年、新时期30年阅历和思历的结晶。如果用更简练的说法来概括其精髓,那就是我的《大一之美歌》:
感悟宇宙,溶融天地爱神爱人,忘我利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大美通一,天下大吉
这个“大美通一”的境界太好了!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它能实现吗?从孔子到康有为、孙中山,从柏拉图到爱因斯坦、汤因比,都向往这一境界,然而历史证明这一理想从未实现过,现在国际上仍然是冲突不断,它会不会又是一个“新乌托邦”?
人类之所以被莎士比亚称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就在于人性能够超越只知弱肉强食的动物性,自觉地以这个“精”、“灵”和宇宙沟通、向神性提升,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幼稚走向成熟,既能创造较多遗憾的历史又能创造较少遗憾的未来。以1989年柏林墙的推倒为界,人性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2007年波兰、捷克、
史”惯性进行线性的推演。要看到:
生存时空模式的巨变。从古代到19世纪人类基本上是隔绝式生存,如今人类是一体式生存,“大通”具备了实现的时空条件,尽管还有阻力,但已为时不远。
生死存亡选择的迫切。人类的最大局限是往往用已有的认识来看待新事物,用历史惯性来推测未来。过去的历史的确充满了人类互相残杀的血腥,但“残酷经验”不等于真理更不等于永恒真理,“历来如此”不等于未来如此更不等于永远如此。小农经济的隔绝怎能与信息网络的沟通相较?常规武器的杀伤怎能与核战的同归于尽相比?如今全人类都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只要人类没有丧失理智,一定会超越历史,摈弃共毁,选择共存。
最高信仰情怀的神力。“大通”的信仰情怀也许不能很快把全世界所有人统一在一起,但起码可以逐渐把愈来愈多的相信它的人团结在一起,按更高和更好的游戏规则来相处;特别是当我们体验到,一切给予我们的东西和被我们作为对象认识的东西,似乎都被某种更为大全的东西包括着时,我们就会获得无比的乐趣、无穷的自信和无尽的动力,而这,便是超越凡庸的大美境界。
远见卓识令人耳目一新!希望早日读到《大一美学》对这些新理念的详细阐释。
注释:
[1]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指出,《道德经》中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中的“夷希微”,也就是基督教中所说的“耶和华”(在犹太教中称“雅赫维”)。
[2]灌耕编.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41页
[3]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页
中山,2007(10)
[7]甄晓菲.统一与分裂,帝王的使命/专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葛剑雄.南方周末,2007.3.22
[8][美]南乐山著.辛岩、李然译.在上帝面具的背后——儒道与基督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62页、65页
[9]参阅庞朴:浅说一分为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0]参阅章韶华:全球文明宣言. iUniverse,2006.60页
[11]参阅曹世潮:我们的命运.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58页
[12][德]尼古拉?库萨著.李秋零译.论隐秘的上帝.译序.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6
[13]黄勇.儒家伦理的几个基本问题.载http://www.chinese-thought.org/gjzx/002566.htm
[14]严复译,英文为:The order of nature,as perceived at first glance, presents at everyinstant a chaos followed by another chaos
[16]钱学敏.钱学森提出“大成智慧学”设想——集大成,得智慧.社会科学报,2006.12.21
[17]朱晨辉.凯文?罗伯茨:别人向左我偏向右.青年时讯,2005.5.13
[18][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杨振富等译.台湾雅言文化出版,2005.12-14页.人们一般以推倒柏林墙(1989.11.9.下午6:57)作为结束冷战,拆除意识形态铁幕,进入全球世界的标志。
[19]朱德庸.关于男人女人的经典语录.百姓故事(B版),2007(8)
[20]“申根”是卢森堡的一个小城,因1985年6月14日签约国可以自由流动的《申根协定》在此签字而名扬天下。见章念生等《申根“东扩”考验大欧洲》,
《环球时报》2007.12.25
编辑:豫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