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时机,有效训练提高作文能力<?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胜利小学 王孝君
和同事们交流教学工作,普遍认为习作教学最为棘手。老师们几乎都是在抱怨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说不会说,写不会写。。。。。。可仔细回顾一下,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哪些读、说、写的有效训练呢?嘴上都说作文难教,用心思去研究的却很少,导致学生作文东拼西抄的,质量不高。笔者认为,写好一篇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不是朝夕之功,也不是仅靠现行语文教材上的7、8篇作文所能完成的目标,而是需要平时大量的“化整为零”的训练。训练点越小效果越好,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这种“训练意识”,能抓住有效地时机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于兴趣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有一次我给五年二班上晚自习,主要作业完成之后,还剩下30分钟时间,那天正好是3月4日,我便想利用“3和4”这两个数字做点文章,于是我与学生交流几句话,激发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后,学生就开始说含有这两个数字的成语,“说三道四”“颠三倒四”“不三不四”几个词语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再就说不出来了,在我的引导启示下,“朝三暮四”“挑三拣四”等几个词语也说出来了,并且在交流中知道了这些词语都是贬义词语,多用在不好的人身上的,而且这样的人很有特性的,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然后请学生交流这几个成语的使用环境,造句。再连句成段,达到词句段的训练目的。这一项小训练,时间短,收效高。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有意引导下,即积累了相关的成语,又掌握了其使用的具体环境。为以后进一步观察人物形象,描写鲜明人物特点奠定基础。
秋天到了,除了让我们感受到五谷丰登的景象外,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五彩斑斓的“颜色”世界。描写颜色如果只是说“黑、白、红、黄、蓝、绿……”那语言就太苍白无力了。为此,我设计了一个认识颜色,描写颜色的单项训练。课件出示“桔子、橙子、苹果、葡萄、茄子、红高粱”说出他们的颜色,并以此定义出一些特定的描写颜色的词语:橘红、橙黄、葡萄紫、茄子紫、高粱红……然后联系生活中什么东西与之颜色相同或相近,用语言说出这个东西的颜色,并进行表达效果的比较。如:“她穿了一件黄色的上衣。”“她穿了一件橙黄色的上衣。”虽只是一字之差,语言表达效果就明显不同了。古诗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也就不言而喻了。借助这次训练,学生对颜色描写词语丰富形象了,表达能力也就提升了。在之后的日记和作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创造。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课文主要是表现父爱和母爱的,2篇精读和2篇略读课文中人物对话描写语句非常多,形式不一,很适合对学生进行“对话描写训练”。节选几组对话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并找出每次对话表达的异同。归纳出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提示语在后、省略提示语这四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包括人物之间的关系、动作、标点符号等,变化多样,不拘一格。掌握了文本的表达技巧,就要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选择自己与别人的一次对话进行练习。有的选家长送上学时的对话,有的选和老师交流时的对话,还有的选和同学发生误解时的对话……彻底打破了以往 “提示语在前”一成不变的模式。
真正完成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只有注重平时训练,日积月累,甚或说一项表达技能更需要若干次训练才能达到娴熟于心,应用自如。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善于抓住时机,针对重点,从兴趣入手进行有效学习和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何愁不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