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寻踪张士诚<?xml:namespace prefix="O"?>
吴耀庭
平江,又名姑苏,古称吴,现在叫苏州。笔者过去是苏北大丰市《西团视窗》编辑,对出生在西团黄浦张家墩的故乡名人张士诚颇有探究之心。他曾经与元王朝、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军陈友谅部等人分庭抗礼,在苏州建立地方政权达十余年,成了《水浒传》中宋江人物艺术形象的“原型”。对苏州这座江南古城我也早就心驰神往。国庆期间,应苏州市国家安全局战友韩建国先生之邀,我赴古城平江对“吴王” 张士诚开展了“寻根”之旅。
意外惊喜,歪打正着见“寻根”
一到平江,战友韩又约了三十年前同在云南老山前线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友岳、战友荣等人,把我带到了一个麻石黛瓦石坊上写着“山塘胜迹”的步行街,这里是著名的“七里山塘景区”;一行人向右拐入名叫“寻根驿站”、“寻根酒楼”的地方共进晚餐。进得饭店,笔者见这个地方一连几个“寻根”命名的地点,问起何叫“寻根”?战友岳指着墙头说道:“看看那里,有介绍。”中间是一个硕大的篆刻图案,上面写着“阊门寻根”四个大字,两旁有“杨柳晓风江南儿女分离地,墙垣故宅淮左人家世泽根”的木刻楹联,整体黑字金字,美丽的字迹系隶书名家写成,显得古色古香,韵味十足。两旁分别是《寻根概述》和《族谱目录》。看罢介绍,原来这里正是明洪武年间,朝廷强行迁移江南地区大量人口到江淮一带垦荒、落户,史称“洪武赶散”地阊门。到平江后的第一顿饭,竟被战友们安排到与张士诚有关的“寻根”地来,歪打正着地给了笔者一个意外的惊喜。
苏州在元末时一度被起义军张士诚军占领,这里是当年的古战场,朱元璋破城后,对这里支持张士诚的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镇压和移民。苏州阊门是“洪武赶散”时期数十万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如今后裔众多,英才辈出,遍布苏北、安徽乃至国内外各地,因此被称为中国寻根问祖的重要朝宗圣地之一。苏州市金阊区重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近年来实施了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工程,受到社会一致好平,2010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东部的方基上紧连阊门,当年数十万移民便从此地码头登船出发,远赴江淮。回望阊门城楼,便是他们对故土最深的记忆。
寻根胜地,阊门寻根纪念地
多年来,苏北、安徽等地来苏州寻根问祖的群众始终络绎不绝,赤子之情令人感佩。为进一步探究“洪武赶散”的历史真相及深远影响,吸引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本溯源,2010年,苏州金阊区政协邀请政协文史委、《姑苏晚报》社参与,组织实施了寻访阊门移民后裔行动。此次实地寻访活动历时半年,行程6000余公里,深入苏北40余地,采访了500位专家学者和群众,踏看了百余处历史遗存,搜集了近百套研究资料和各类家谱,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洪武赶散600年来的第一次官方寻访行动。”他们顺应移民后裔和广大群众愿望,根据此次寻访行动的成果,结合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资料,在山塘街方基上沿河区域设计布展,建成“阊门寻根纪念地”,以供后人凭吊祖先,报本溯源,共系中华民族同宗同根的血脉深情。
酒足饭饱后,战友岳带笔者来到“阊门寻根纪念地”,说道:“纪念地与张士诚有关,是当年朱元璋的人马破城处”。笔者无心观赏碑塔对面阊门被轮廓灯装饰着金碧辉煌城楼和水中的游船、桥梁,仔细端详着这个小型碑塔,它约2人多高,四周有石头围栏,中间的碑塔顶部是一个古代明清式的塔顶屋脊,为几层巨石磊成,塔基、塔身、塔顶棱角层次分明,碑额上一圈是浮雕画像,记述当年赶散情景,面积虽不大,却很精致。背面的《阊门寻根纪念地碑记》写道:“元末群雄纷争,吴王张士诚据姑苏。常遇春溺吴军精兵于阊门外护城河之沙盆潭,破阊门而入,吴王遂大败。及洪武改元,明太祖先后徙苏、松、嘉、湖、杭五府数十万户于江淮。朝代更迭,而移民不断,遍及淮扬两郡所属各州县。姑苏为东南都会,阊门居水陆要冲。于是江南移民多自此出发,沿运河北上,从此‘别梦依稀、故土难忘’,口耳相传或见诸文献者,皆以阊门为记认,遂成为中国寻根问祖朝宗圣地之一。 岁次庚寅,政府顺应民意,以阊门寻根为题,爰发起寻访移民后裔之行动,行程上万里踏访近百处,汇集资料发掘文史而外,旨在阐明中华同宗同源之理,大江南北无分界域也,更就阊门外沙盆潭旧址建‘阊门寻根纪念地’,以慰移民后裔问祖之心,亦可圆其报本溯源之愿也。 苏州市金阊区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金秋”。战友岳指着对面辉煌的光影,兴奋地告诉笔者:“这里叫团城,这里叫瓮城,就是当年朱元璋部队的破城外,那个方形的向我们这里开过来的游船,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来苏州时就乘坐过此游船,这是苏州人的光荣,这里也是苏州市保存得最完整、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
苏州“讲张”,岁月留住张士诚
看罢寻根纪念地,战友们又带笔者来到纪念地旁写着“吴越平分一水间,天堂在此五味全”对联的塔影楼休闲茶馆,继续着浓浓的友情。昏暗的灯光下,我们一边喝着苏州名茶“碧罗春”,一边听着“吴语”歌声,一边说着张士诚。战友们见我对“寻根”与张士诚感兴趣,嘴里自然也就唠嗑着有关张士诚的话题,“讲张”一词纷纷从他们嘴里冒出来。他们用“吴侬软语”说出来的“讲张”(音gāng zàng),别有一番韵味,听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感到张士诚在他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顿时,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大英雄而自豪,在历经600余年风雨之后,仍然被他的“子民”们所传说、所歌颂、所爱戴,实在是件难得的幸事。
苏州话“讲张”一词用电脑一查,原来是闲聊的意思。闲聊在北方叫侃大山,四川、重庆叫摆龙门阵,上海人叫嘎三胡,而苏州人为什么叫“讲张”呢?
原来,元朝末年,民怨沸腾,群雄奋起。造反的人把元顺帝逼得逃离大都(北京),躲进草原深处。起义造反的人继续逐鹿争斗,就为抢皇帝的位子。那年头比较大的军事集团有陈友谅,朱元璋,方国珍,张士诚。朱元璋占据在南京附近;而张士诚自称吴王建都在苏州,双方相争在所难免。张士诚原名九四(元人不让汉人中的南人有名字,只能以分量作为名字。应该是九斤四两。朱元璋重八,就是八斤八两)。而张士诚正是现在江苏大丰西团张家墩的人,是笔者的同乡。他生于1321年逝于1367年,只活了46岁。
张士诚以贩卖私盐为生,他二十二岁就带了两个弟弟士德、士信造元朝的反了。张士诚底层出身,对当时人民的受到的压迫有较多了解,所以在他占领的地对百姓还是不错的。他二十五岁就攻下苏州(当年叫平江),一直到 被朱元璋打败,在苏州统治了11年,苏州一带的人民都很拥戴张士诚。 1367年秋天,苏州城被攻破,张士诚被朱元璋部下所擒。朱元璋在南京将要登基当皇帝,就下令将张士诚送往金陵(南京)。张士诚不愿受辱,在南京狱中自缢身亡。消息传到苏州,老百姓都很伤心。后来来百姓总把朱元璋的法令与张士诚的相对比。还是觉得吴王比洪武皇帝好得多。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讲张士诚的恩德。
朱元璋也曾问过地方官,苏州人在议论什么?当听到苏州人还在“讲张 ”,还在怀念张士诚,火冒三丈,可又无可奈何。老百姓的嘴巴是扎不住缝不住的呀。于是有了历史上的“洪武赶散”。六百四五十年啦,苏州人还在讲张。可见,人民心中是有杆秤的,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谁就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张士诚就是这样。当然现在“讲张”,有时候也就不是在讲张士诚了,也有闲聊的意思啦,但寻根溯源还是说张 。
驱车察看,吴王殿与埋骨地
第二天,做工程的苏州战友孙和在建行工作的战友赵、公安工作的战友建平又尽了地主之谊。饭罢,谈起下午行程,笔者说想见张士诚墓。一听笔者对张士诚遗迹感兴趣,战友建平说:“我们苏州的何山公园也就是何山道院,里面有张王殿。”饭后,遂驱车来到何山公园。何山道院前身叫资福寺,后改名为何山庙。1574年何山庙重建,直至文革被毁。文革后,在枫桥镇政府和香客关心支持下,何山庙逐年修建并为纪念元末起义领袖张士诚改为“张王祠”。元末统治昏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张士诚揭竿而起,率义军先后攻占高邮、扬州等地。公元1356年,平定苏州建都称王,居苏期间消除弊政,兴修水利,首开宏文馆,用贤放愚,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十年治理,苏州一时民丰物阜,一派太平景象。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破苏州后,张士诚自缢身亡。苏州百姓感念士诚恩泽,建何山庙、修张王祠、塑士诚像,以表达怀德汜思之情。笔者一行驱车上得山顶,但见由南向北,分列着数幢高大巍峨的古代歇山式建筑,建筑体例是宫殿模样,第一幢是玉皇殿,在门旁写着:“皇矣上帝位尊而上极无上;大哉玄穹道妙而玄之又玄”对联,横批:“金阙玉京”,宫殿内正厅陈列着玉皇大帝双手拱于胸前,庄严端座的塑像,煞是威严;玉皇殿边上第二幢是“财神殿”,殿门前的木柱上有抱柱楹联,红底金字,上面写着:“有道生财不必压残金土幼;无私惠众何须铸尽铜山”,颇有古风;接着第三幢便是张王殿了,二层殿脊下正中方有一块竖着的匾额,蓝底金字,四周雕着龙,写着“张王殿”三个大字,殿下层正面写着“圣恩普沛”四个繁体大字,这座横匾红底金字,对上层的蓝底金字匾形成对比,尉为壮观。张王殿下面是七级台阶,向北经一个小型场地,下去又有台阶,从下面向上瞻仰张王殿,会有朝拜与震憾之美感。
张王殿正殿内神坛上,端座着以吴王张士诚为首的五人,中间三人为金黄色塑像加黑色须眉,两边的人是文官模样。两侧分别是官员和宫女端座的群体塑像。
拜谒了张王殿,在何山公园门边的“聚鹤亭”小憩后,笔者一行由战友孙开车,战友赵带队,驱车数十公里,七绕八弯终于来到吴中区斜塘镇一处四周为高大居民楼的吴王张士诚墓访古。来到张吴王墓附近下车,笔者就感到左侧脚裸剧烈地疼痛,仿佛吴王在责怪笔者:“你是个家乡的文化人,对家乡的发展史感兴趣,怎么到现在才来看我?”
吴王墓的四周为高楼大厦,南侧一条通衢大道通达各地,西侧原来是纪念吴王的“张王庙”,后来被夷为平地。这里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南施街,欧洲城小区北隅开放式小公园内。说到这四周的高大建筑,战友赵告诉笔者:“传说当初建这些大楼时,地基打桩数十天打不下去,徒劳无功,无可奈何之际,听周围居民讲了这里埋葬着吴王,遂办了祭品专程祭祀一番,并承诺楼宇建成后,将把这里的张王陵修茸一新后,才得以顺利打桩建筑。”此故事虽带迷信色彩,但在苏州人讲来,却也令人寻味,说明张吴王地下有灵。
张士诚的墓地,高出地面约1.5米,面积颇大,绕行一周约需十数分钟。墓边,有一块当年“吴县人民政府”(现为吴中区)立的碑,吴王墓和吴王碑的朝向均为东北方向,仿佛向他的家乡方向。碑的正面写道:“张士诚墓”四字为行书稍大,其余字为宋体较小。碑背写着:“墓在斜塘乡盛墩村,墓地三亩半,呈梯形,高出农田1米,冢前原立‘张吴王碑’。张士诚,小名九四,江苏泰州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建都平江(今苏州)自称吴王,至正廿七年(1367)年朱元璋破苏州时被俘身亡。”
碑的右侧是圆形的大墓,墓基由石头砌成,顶上是绿色的植被和四季常绿的树木,四周被辟为一个居民休闲娱乐的小公园,墓的西侧被建成一个小型的广场,可供数百人在此跳舞健身。张吴王墓正中石头上刻着这样的碑文:“张士诚,泰州白驹场人,元末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1353年起义反元,1354年建立大周政权,1356年建都隆平府(今苏州平江),称‘吴王’曾一度降元。1364年率军民守城抵御朱元璋,1367年破城被俘,被逼身亡,葬吴县斜塘。定都江南期间,张吴王修水利、兴农桑,减赋税,深受爱戴。‘久思香’、‘酒酿饼’、‘讲张’、‘积谷甏’等纪念习俗流传至今。张吴王墓是苏州境内规模较大的元代名人古墓葬,是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过上幸福生活的平江人与吴王和谐相处,载歌载舞、健康生存,也诚如张士诚理解的理想社会那样,在这里让人们见到真正的尊严、庄重与和谐。
临别之际,笔者肃立在墓旁虔诚地对张吴王说:“吴王,你安息吧!如果你在天有灵,你该高兴,你称王的苏州人民没有忘记你,我代表家乡人民告慰你,家乡正在兴建吴王故里系列旅游项目,吴王神道已经<?xml:namespace prefix="V"?>建成,家乡人民也没有忘记您!”说完此话不久,笔者刚才疼痛难忍的脚裸处突然不痛了,仿佛吴王也高兴了一般。
拜谒了张吴王之墓,已是晚餐时分,饭后观赏了吴王旧地“金鸡湖”的音乐喷泉展示,顿感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沧桑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千古绝品,张士诚之纪功碑
来平江的第三天,战友韩带我观赏了明代四大才子之首的“唐寅园”后,原想带笔者参观苏州园林,但在笔者的催促下,我们又驱车来到了古刹“报恩寺塔”(又名北寺塔)参观,意在见识一下塔下苏州大富翁沈万三为吴王张士诚所刻立的《张士诚纪功碑》。苏州北寺塔里耸立着一块只有图案的无字碑,据考证,这是至正十九年张士诚宴请元使伯颜的情景。
进入北寺塔大门,参观罢当年孙权得天下后,为感恩其母而建成的古寺九层高塔,登高远望,极目四顾,一览苏州古城黑白相间的风貌。站在宝塔脚下,右侧有一边门,院落里有一亭子,上悬匾额书云“武梁遗轨”,亭中便是张士诚记功碑。这块碑相传为元末江南豪富沈万三为歌颂张士诚政绩而置,张士诚兵败后,沈万三怕受株连便将文字抹去,于是便有了这块只有图案的无字碑。
下面有一幅图,是张士诚纪功碑拼合图,一般拍摄不到全景,因为下部已用栅栏围着,必须从多角度拍摄,经电脑处理后,才能恢复真正面目。在碑亭的一侧东墙壁上,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张士诚纪功碑、江苏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公布、苏州市人民政府一九九O年立”字样;西侧墙壁上有《张士诚记功碑》介绍:“张士诚记功碑原称隆午造像石像,是极罕见的元代纪事石雕作品。高3.06米,宽1.46米。内容是张士诚设宴款待元使伯颜的礼仪场面。张士诚(1321-1367)江苏泰州白驹场人(今属江苏大丰县),元末义军首领。元至正十三年(1353)率盐丁起义,反对元朝统治,至正十六年,义军攻占平江(苏州)后,追求安乐享受,逐渐变反元为降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初的军队——朱元璋的大军攻破平江后,张士诚被擒,后自缢身死。据记载,张士诚纪功碑为元末苏州首富沈万三为歌颂张吴王“记功”而置。该碑采用高浮雕手法,用精细的风格与山东东汉武梁画像石接近,浑朴、雄健,故亭有“武梁遗轨”之匾额。”
苏州首富沈万三当时为什么给张士诚立碑呢?不知名的导游小姐介绍说:“朱元璋与张士诚是同一时期的人物。沈万三认为张士诚能打胜仗,于是立这么一个碑,让大家拜一拜。但沈万三没有想到,朱元璋把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胜利后,质问沈万三,说你给他立碑,为什么不给我立碑呢?沈万三是豪富,头脑灵活,马上说道:‘我立这块碑让老百姓拜一拜,拜碑拜碑,读音就是败北败北,你在北方就把他打败了’,所以现在的苏州人也叫此碑为马屁碑了。”
此碑分为四层,最上面并肩站着12个人,她们是朝中的侍女;第二层是正殿一座,两边偏殿两座,正中坐着张士诚,两边就是元使伯颜了;第三层是偏殿两座,每座偏殿里有三个人,他们是朝中的大臣;第四层最下面,身穿凯甲保卫他们的士兵和低级武官。这块碑就是张士诚在朝中款待元使伯颜的礼仪场面了。上面呈现共有118个人物,采用当时高浮雕的雕刻手法,是从元末一直保留到现在的,已有五六百年历史了,外面的小栅栏和小亭子,都是在文革后为了不让它损坏而建立的保护措施,保存到现在这个样子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由于台风的来临,天公不作美,沥沥淅淅下起大雨来,笔者还有几处有关张士诚的旧址尚未一一得到察觉看。如:过去苏州博物馆中有一个展厅,展出的全是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的文物精品,不知该墓地如今可还有遗迹可以寻访?张士诚举兵占领江南平江城,自称姑苏王。当时张士诚的王宫建造在五州路老体育场对面,一条小巷叫“皇废基”。据苏州地方志记载,这里便是张士诚王宫所在地。那条这条狭长的小巷子虽然很难与壮观的吴王宫相联系,据传张士诚兵败之后王宫被大火烧毁,徒留废墟于此,起名“皇废基”。这样的古地还未得一一探寻。据说张士诚效仿夫差,用锦绣丝绸做船帆,泛舟游玩,这就是今天的锦帆路;他还建造了香桐和芳惠两座楼阁安置选来的秀女,留下了今天的桐芳巷,还未有机会一睹其芳容。还有一些有关张士诚的传说未能一一探究,自感还有许多事可以做一做。
张士诚崇文乐道,据吴称王后,不但轻徭薄税,兴水利种蚕桑:还开科取士、重教兴文,使鱼米蚕桑之乡不愁吃穿的苏州,在当年的乱世纷争中,欣欣向荣。其遗迹犹在,其传说犹存。“作为出身苏北大丰西团镇的一名起义军首领,苏州的一代君王,苏州的人民记得你,家乡的人民记得你,你值了!”这是笔者探访您的旧迹之后想说的一句话。大雨中,笔者带着一丝满足,也夹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久享“天堂”盛誉的姑苏城,在“十朝都会”南京,写下了上述文字。
本文于2014年元月发表于沈阳<侨园>杂志。由于该杂志的广泛性,世界各地均可看到。
(作者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