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的培养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础上。一个人是否有主见,与是否具有坚强的自信心有关。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就会担心自己的表达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从而不敢表达。
1.自信心来自父母的接纳和肯定
孩子对自己作为一个人被接受的程度,最初取决于家长对他行为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对孩子接受、接纳得越多,他们就越自信,因为他们从父母身上感受到的是认可和喜爱,这些也正是让孩子获得自信心的来源。
我们经常会见到抱怨孩子的父母,“我的孩子这么胆小,以后长大了怎么办啊?”、“我的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这些父母总是想尽办法去改变他们认为是不好的孩子的天性或习惯,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实,父母首先应该学会接纳。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个性,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也会犯错,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而不是总盯着孩子的缺点看。在孩子不断体验和经历的过程中,要多去发现他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都要抓住机会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及时的表扬,让孩子看到自己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能得到承认与肯定,有成就感才会让孩子更愿意去努力做得更好,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2.自信心来自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和肯定
自信心和自我认识的肯定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只有能辩证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自己的个性特点,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又看到自己的长处等。父母也可以经常和孩子以平等的朋友身分说说自己,说说别人。这种交流能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感觉中的“我”和别人眼光中的“我”,从而更完整地认识自我。
而自我肯定不是盲目地肯定,要自己接纳自己的性格,意识到自己也有缺点,也要知道自己的优势,要肯定自己。比如,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天生的“慢性子”时,就不要一味地自责和厌恶自己的“慢”。其实要让孩子肯定自己,还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父母为孩子设一本“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花几分钟写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孩子,任何小小的进步都可以记载入册。这样孩子就能慢慢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信心。
3.发挥自我优势
如果孩子认识到自己有某方面的优势,并且能够发挥这种优势,孩子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至少有八大智能,每种智能都有各有优势,而一个人能否成功不是因为他的短处,而是靠充分发挥他的优势智能而成功的。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他的优势领域。
聪明的父母会让孩子充分发挥优势,不会过分纠结孩子的短板,从而让孩子闯出一条适合他自己的路。如果孩子的字写得好,就为他多提供“写一写”的机会;美术好,就为他多提供“画一画”的机会;口才好,就为他多提供“说一说”的机会;嗓子好、会唱歌,就为他多提供“唱一唱”的机会……总之,无论哪一方面,只要孩子学得好些,家长都要为孩子积极创造展示的机会。父母借孩子的优势提升他们的信心,说不定孩子的弱势慢慢也能弥补上来。
4.让孩子经得起挫折
在一般的观念里,遭遇挫折会削减人的自信心,挫折和自信似乎处于对立的位置,然而要拥有坚定的自信心,适当经受挫折是有必要的,越挫越勇才是更强的自信心。挫折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对孩子而言,太过一帆风顺对他们的成长并不好,这会导致他们的耐挫力下降。太平顺的孩子,他的自信心也是脆弱的,一旦遇到挫折,可能不堪一击。
为了培养孩子强大的自信,家长要适当地让孩子去受挫,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给孩子一些遭遇挫折的机会。家长要正确树立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所处的位置不能一味地迁就和溺爱,既要在生活上照顾好孩子,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发展孩子的自立能力,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面对困难。只有当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能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在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父母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机会,让孩子得到锻炼。比如:孩子会走路了,就多让孩子自己走;孩子摔倒了,就让他自己爬起来;把爱吃的东西分给大家吃;让孩子去暗的房间拿东西;故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学会等待;有了错误就直言批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