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以为镜头理应制造得足够好。并且,足够便宜!比如:应当存在一款18—200mm焦距,f1.4恒定光圈并具备防抖及1:1微距功能的镜头,而这样一款镜头还要让大众也消费得起。然而,这之所以无法成为现实,不是因为设计者没有技术,而是因为厂商没有利润。商人们总是这样做:由他们提供给你的产品,一方面要足够好而使你愿意掏钱,另一方面又要不够好而让你继续掏钱。
在大多数情况下,摄影人之所以开始“发烧”,花销大量的金钱去“烧”器材,以至于最终修炼到“骨灰”级,也不过是中了商人的那一个“计谋”罢了。
在我写作这一堆文字的时候,这个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爱好摄影的大脑在竭尽全力地为如何找到更合适的借口和更多的金钱去升级器材而冥思苦索。但由于财力方面的限制,这当中的大多数脑袋最终会因为无奈而苦恼并死掉数量可观的脑细胞。
还是不要做这种无谓的事情了。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怎样让我们手中的廉价镜头通过神奇的光线而得到清晰、美妙的图像。
第一,使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优质影像。
在摄影当中,对镜头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不过,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光圈大小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尺度误差)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
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应该是光圈越小(同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焦距越短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样!
知道了这些,对于开始所提到的“一般经验”,我们就不必总是在意了。举个例子,我手中有一只70—300mm镜头。我专门测试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质量,结果是最小的f29和f32为最佳光圈!
第二,快门速度也会影响到镜头的成像质量。
首先我仍然要累述一个“一般经验”,即如果用1/M秒来表示快门速度,用N毫米来表示135相机的镜头焦距。那么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时,一般认为M需要大于N才不至于由于手的抖动导致图像模糊。也有人更严格地提出M要大于2N,以使图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
其实,以上的“一般经验”与本文并无直接的关系,因为本文完全是围绕镜头而言的,而且还区分了高档镜头和廉价镜头。但是由于上述的“一般经验”让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门速度。他们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时,总是认为“哪怕只快那么一点儿,也会更清晰”。这就有问题了!
众所周知,单反相机有一个弱点:在拍摄瞬间,反光板的运动会使整个相机产生震动,从而导致影像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为一些高档相机添加了反光板预升的功能,有效地避免了反光板带来的震动。不过目前,大多数照相机仍然不具备此种功能。当然,还是那句话:不是因为没有技术,而是因为没有利润!(我的数码单反机身花了6000元买来,不还是没有吗?!)这个时候,就只有我们自己想办法了。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长焦镜头,因为根据几何当中的相似比,长焦镜头会放大相机的震动,使模糊程度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