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甘心替代你 郑伊健 - 如果天空要下雨
【何为奥灶】
可能你不知道
奥灶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
在玉峰山下有一家小面食铺
店主是名女子,名叫颜陈氏
制作出一种面白、汤红的红油面
由于色香味俱佳,因而深受过往食客的喜爱
有些同行为了竞争
便中伤其经营的红油面是'懊糟面'(邋遢之意)
尽管如此
红油面货真价实,依然受顾客青睐
一天,店铺来了一位书生
吃面时,他提出建议干脆取'懊糟'之谐音
用'奥灶'两字为招牌经营这一独特的风味
这样,经书生和其他食客的广泛传播
'奥灶面'美食享誉四方
很快成为江南的著名小吃
【汤清如水,面似龙须】
首先在于汤面有特色
红油汤面
用十斤以上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煎煮提出
加鲜螺蛳及强身驱邪的中药
用纱布扎紧后用沸油炸
细细品
秘制老卤醇香扑鼻
没准儿你还能尝出丁香、桂花、茴香的香味
面条用精白面加工成龙须面
下锅时紧下快捞,使之软硬适度
奥灶面最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
“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
“小料冲汤”指不用大锅拼汤
而是根据来客现用现合,保持原汁原味
浇头也必须考究
爆鱼一律用青鱼制作
卤鸭则以“昆山大麻鸭”用老汤烹煮
苏式焖肉也是不错的选择
你若闲不够选
面馆还会有现炒的浇头
安亭的和静路上藏着一家奥灶面馆,24小时营业,为数不多的深夜食堂。无论多晚都可以吃到热腾腾的奥灶面。
以前流传着一个风俗,谁家有了喜事,诸如孩子考上了大学、搬了新房、生了儿子等等,就去当时的奥灶馆买一叠大红的面票,面票上印着一个醒目的双喜字,给亲戚朋友们送去,让每个拿到面票的人,都能分享喜悦。这是奥灶面的平民色彩。现在,几乎很少再见这种做法。但是,奥灶面源于生活的亲民本质,一路沿袭,在它的客单价上足足体现,十几二十块钱便能满足一个吃货的小小幸福。
毋需久等,一碗汤色呈透明琥珀色,面条一丝不乱地覆盖在碗中,蒜花均匀点缀,再配上浇头的奥灶面端了出来。此刻,不管你是不是爱秀美食达人,面一上桌,得赶紧收起手机,好好享受这面条的滋味。因为,美食有时效。
就拿先这块焖肉说说,上好新鲜的猪五花用特制的卤料在大蒸锅里整块焖煮几个小时,香糯酥烂,肉皮Q弹而不韧,肥肉油而不腻,出锅的时候,肉已经快化掉了,等面煮好切上一大块,放在用老鸭、嫩鸡、鲜肉蹄膀加多种骨头煎煮而成,味道鲜美的汤里。所以,上桌后一定不能切放置待到凉,夹起焖肉,浸入热热的面汤,肉会随着汤水慢慢化掉。
说完浇头再说这面,面条撑起了奥灶面的骨架。面的重要性,其实和面汤、浇头的作用平分秋色。苏州的面是机器压制出来的碱水细面,和北方的手工拉的,揉的,削的,都不一样。下面的时候,控制面条的软硬度非常重要,时间太久面太烂,时间太短面不熟,下面的汤太浑浊,面条就碱水味太重。面条盛入碗中时,要整齐划一,面条入口略有脆感,又不粘牙。就着浇头,这半碗面下肚,胃里满足了,身上也是畅汗淋漓。
那时候安亭还没有现在这么热闹,一到晚上8,9点便整条街黑灯瞎火。和若干挚友开会到凌晨总想着换着口味吃上一顿,吃腻了学校的麻辣烫和汉堡,便想着法子到处溜达,期盼着有家深夜食堂可以解决自己深夜的饥肠辘辘。也不知是谁发现了这家,第一次去便让老饕们赞不绝口,之后便成了大伙的聚点。一次,打完篮球带着众哥们解馋,一碗下肚觉得似乎还有些饿,便厚着脸皮冲老板娘多要了一碗光面。老板娘竟习以为常地接了一碗,这才知道,原来这家店是可以免费添面的。从此,面馆的江山算是打下来了,更有甚者领着一群饿狼点一碗4元的光面,不停的加量。感觉吃上一碗精工细作的奥灶面,生活仿佛也像是面里丰富的味觉,变得多彩起来。
后来朋友毕业了,一个人留在学校很少再去面馆了。这周中午同事们不知道吃什么,我突然想起了奥灶面,于是临时提议领着一群人去了面馆。熟悉的牌匾,熟悉的店面,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加一分面”。桌上,和同事们谈起这家店的故事,满满的竟是回忆。那些毕业的你们,还好么?
改天回来,兄弟请你吃一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