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辅导 2015年高考语文考前辅导

2015年高考语文考前辅导 

考情先知道——高考预测篇

【预测1】让我郑重提醒你,今年小说可能火    ……………………………………4

【预测2】让我悄悄告诉你,名句默写今年考什么  …………………………………10

【预测3】诗歌鉴赏先知道 ………………………………………………………14

【预测4】语言运用很复杂,其实里面有玄机 ………………………………………19

【预测5】文言文考查直通车  ……………………………………………………20

【预测6】2015高考作文十大考查热点预测   ………………………………………29

考场一招鲜——高考技能篇

【一招鲜1】解答病句辨识题的三个切入角度  ………………………………………35

【一招鲜2】四个层面答好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38

【一招鲜3】“代入法”: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妙策 …………………………………40

【一招鲜4】解答文言断句题的五个“锦囊”  ………………………………………42

【一招鲜5】两招教你解答“语言得体题” …………………………………………45

【一招鲜6】图文转换题解答技巧例谈………………………………………………47

【一招鲜7】抓住关键词语,正确解答语言连贯题……………………………………51

【一招鲜8】文学作品阅读题答题十四法……………………………………………54

【一招鲜9】“六抓”助你获取高考作文高分……………………………………………51

【一招鲜10】投其所好,得己之分——高考作文增分五大法宝……………………………64

考试巧应对——心理鸡汤篇

【鸡汤1】高考获胜第一步:培养健康心理……………………………………………66

【鸡汤2】送给考生的高考小贴士……………………………………………………68

 

 

让我郑重提醒你,小说今年可能火

河北   李坤

说小说就不可能不综合的说选考题,课标卷这些年的选考题很固定:一道小说,一道人物传记。可是今年3月份的公布的考试说明中列出新闻调查的题型,这样就可能在选考这里出现变数。这要从选考的题目学生的得分情况说起,近些年小说和传记二选一,河北的考生97.6%都选择传记,其它省市估计也不会有很大的差别,从得分的情况看传记的均分达到19.69分,而小说的均分只有10.05。小说和传记出现严重的不平衡,这样就要采取措施,于是出现“新闻调差”的题型,因为在考试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实用类文本阅读包括人物传记、新闻调查和科普文章,这样考核新闻调查也不超范围,同时可能会均衡一下考生的选题方向。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近几年出的人物传记较为固定,可是有些刊物或报纸中也有相关人物的报道,不属于传记,实际属于人物通讯,从文本上讲应该属于“新闻类”,这样在样题中提出“新闻调查”在考卷中出“人物通讯”就显得顺理成章,当然这是最好的情况,如果这样,答题就和人物传记没有任何区别。但如果要考“新闻调查”,怎么办,必然知道这种题型的时间才是3月份的事情,学生见到的题目都屈指可数,也不知道考什么,见得少,练得少,那怎么保证得高分呀,这种情况最好的对策就是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那小说像想象中的那么难吗?非也。

【考题分析】

(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性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3年高考新课标1卷)(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3年高考新课标2卷)(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分析预测】

小说从年代分为古典和现(当)代,从国别分为中国和外国,分析近三年的考题不难发现可和古典小说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从国别看课标1卷应该穿插进行,今年考外国小说的可能性较大,课标2卷还不会变化考本国小说可能性较大。当然这些不会对答题产生大的影响。

从考题看,都是四道题目,一道五选二,主要集中在文意的理解和基本的技法上,中间又是会涉及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比如修辞和表现手法,然后是一道必考的“人物形象分析”,一道“和情节相关”的题目。最后一道探究的题目要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而定,但主要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和主旨设题,同时突出“鉴赏”这一中心。这就是小说考题的大方向,抓住这个大方向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既然小说围绕三要素和主旨设题,突出“鉴赏”这一中心,那就要对和这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熟练掌握。同时对答题思路形成定势。注意答题的“五位一体”,即“标题”“主旨”“情节”“环境”“人物”。动一发而牵全身,如(以《祝福》为例):

标题的作用: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主旨。《祝福》主要点明情节,也是文章的线索,暗示主题,全部鲁镇都在祝福可祥林嫂死去,什么原因,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人物形象:要通过各种手法(直接的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环境、心理和间接描写)分析,可能分析出若干性格,但一定要注意要有理有据,每种性格特征后要有具体的依据还要注意选取和小说主旨关系最密切的作为答案。还要注意次要人物,如柳妈和我,这些人物主要是为重要人物服务的。同时还要指向主旨

如《祝福》中我的作用,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现实不满但又不能斗争,采取妥协、躲避的策略,同时又是全文的线索,起到见证人的作用,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揭示主旨,这种社会依靠小资产阶级是没有出路的,这正是作者彷徨的原因。

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景,暗示人物心理、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引起下文,有时是文章的线索,相互照应,暗示主旨。

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其作用是交待当时的社会环境,开篇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祥林嫂的命运难、交待一种迷信盛行的社会状况让人物的命运成为必然结果,暗示主旨。结尾的作用是和标题、开头照应,祥林嫂死了可鲁镇还是原样引起人们思考,升华主旨,说明要改变这样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主旨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急转直下、形成巨大的落差,明暗双线结构,人称的选取变换等安排情节的特殊方式,情节之间的关系如伏笔、照应等。

主旨:主要通过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和环境的烘托来表现。

【针对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地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通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描绘出了一个贪恋安逸、畏惧死亡、在战场上思亲念人的厌战者形象。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军看出。

E.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6分)

(3)小说多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请结合原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6分)

(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那你的观点呢?请探究文本, 概括分析。(8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狗头

金曹琦

市城建委主任王家伟最值得自豪的事情,是他的高祖是有名的廉吏,曾经获得过御赐的“狗头金”。

王家伟的高祖在清光绪年间担任过一个省的学政,后因拒绝科场作弊,遭人诬陷,被砍掉了脑袋。几年后,朝廷下诏为他平反,并准予厚葬。由于年代久远,被砍掉的脑袋找不着了,于是,按照当时的惯例,御赐了一个金头颅代替首级,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狗头金”。

王家伟很早就听村里人说他家屋后竹林的老坟中埋着个“狗头金”。一年春汛,暴雨连天,老坟泡在了水里。大水退后,老坟要迁至高处。打开洞穴时,王家伟特意留神,却没看到传说中的“狗头金”。他很失落,从内心深处讲,他还是希望有“狗头金”的。

这一天后半夜,王家伟家忽然闹起贼来,几个柜子都被打开了,可在清点物品时,却发现似乎什么也没丢。他老爸显得很开心,讥笑那贼是“烧香认错了门”。

王家伟大学毕业后,进入市城建委工作,由于工作出色,职务逐渐上升,慢慢也有了点权。这年中秋,王家伟乔迁新居,一建筑老板送来贺喜之礼,那是一张变形的铁面具,形状狰狞古怪,铁锈斑驳,已辨不出本色,尾部还有一个圆形的钳圈。王家伟看了许久,也不明白这是个什么东西。“这是我在文物市场上碰到的,蛮有趣的,有些像三星堆的出土文物。”建筑老板笑嘻嘻地说,“王领导是鉴赏行家,这东西嘛……从来都是宝刀赠壮士,红粉予佳人,哈哈!”

王家伟“笑纳”了,把它放在客厅最显眼的橱窗里。谁知几天后,他老爸上门,一眼看中了橱窗里的这件文物,说是可以用来避邪,非要拿回家去。王家伟拗不过老爸,只得答应了。

王家伟的官越做越大,最后担任了市城建委主任。可每次回村,他老爸总是闷闷不乐地说:“别忘了,咱家的老坟里还埋着狗头金哩。”这使他很扫兴,以后,他连回村的兴致都提不起来了。

一天早晨,他接到市委办公室打来的电话,要他去汇报旧城改造的情况,便立刻赶去了。走进领导办公室,他才感到气氛不对劲,因为接待自己的是两名市纪委的工作人员。

面对纪委人员的诘问,他浑身冒火,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以示抗议。可到了夜晚,望着窗外,他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匿名注册的公司、郊外的别墅以及存款和女人,当然,最使他心惊肉跳的还是那笔工程款,那是1.5个亿啊!他不敢合眼,深怕一合眼,就会掉进巨大的黑洞。

“不要抱有侥幸心理。”纪委人员语调清晰平和,却含着巨大的压力。其实,从“双规”那刻起,王家伟就打消了侥幸心理。他明白,当官当到他这一级,组织上如果没有掌握确凿证据,是不会对自己“双规”的。自己是死定了,但只要不把别人牵出来,总有一天,那些人总会千方百计把自己“捞”出去的。

时间就这么“泡”着。一天午后,纪委的工作人员将一只包裹放在桌上,淡淡地说:“这是你老爸托我们捎给你的,看看吧。”里面是一封信和那张变形的铁面具。

家伟:

这块铁疙瘩就是我们家丢失的狗头金。当初,我也是在迁坟时找到的。没有告诉你,是怕你失望:这狗头金怎么不是金?

你的高祖其实是一名贪官,他卷入的是一场贪污大案。因为贪官人人痛恨,所以对外讲是被人诬陷的。

按惯例,狗头金应当是金包银的,最起码是鎏金的,市面上可买到。你高祖是替人丢了命,可那伙人为了刷清自己,连买狗头金的银子都不肯出,只送了这么块铁疙瘩。

那夜,“狗头金”确实被人偷走了,可我万万想不到,20年后,有人从古玩市场上给买了回来。我们家已经有了一个狗头金,不想再要第二个狗头金了……

“狗头金”龇牙咧嘴地躺在桌上,仿佛在朝他狞笑。王家伟不由自主地打个冷战,忽然捧起“狗头金”失声痛哭……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建筑老板说“王领导是鉴赏行家”等话语,可以看出王家伟懂得文物鉴定,很有才华,但后来头上犯罪的道路,更让人惋惜。

B.王家伟老爸非要把建筑老板送的“文物”拿回家去,说是辟邪,这是借口,主要目的是自己保存祖辈留下的东西,表现对祖辈的敬意。

C.王家伟从“双规”那刻起,就打消了侥幸心理,说明王家伟对犯罪早有心理准备,但因为贪婪却不能收手,这也是犯罪的官员的普遍心理。

D.文章的结尾“‘狗头金’龇牙咧嘴地躺在桌上,仿佛在朝他狞笑”“王家伟失声痛哭”,表达了作者的讽刺之情,同时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E.文章采用双线结构展开,一条线是“狗头金”的,一条线是王家伟逐渐走上犯罪道路,两条线错综交织,最后揭开真相,匠心独具。

(2)全文围绕“狗头金”展开,可标题为什么不用“狗头金”而用“狗头”?(6分)

(3)结合文章分析“王家伟”的形象特征。(6分)

(4)文章的结构安排巧妙,是从伏笔、照应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附:答案

第1题

(1)EA

(2)当施那夫斯作为普鲁士士兵侵略法国时,遭遇法国游击伏击。求生的欲望使他成了一名逃兵,成为俘虏的念头盘踞在他心中。(2分)饥寒交迫的施那夫斯潜入一个城堡,村民误以为是大规模入侵,当即一哄而散。他饱餐一顿之后昏然睡去。(2分)醒来时已被捕,但主人公为自己做俘虏的梦想终于实现万分欣喜。(2分)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2分)描绘出一幅令人恐惧的画面,渲染紧张气氛。(2分)侧面表现人物恐惧痛苦的内心世界,与他所向往的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2分)

(4)认为可悲:①施那夫斯参加作战却畏惧战争,离开战友,临阵脱逃;②逃跑后还一直想做俘虏;③醒来时被捕,还为自己做了俘虏而满足;④他是一名侵略者。认为可爱:①施那夫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②他思念家乡和亲人,心中挂念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女;③他饥寒难耐,潜入法国人的城堡,只是饱吃一顿,并没有伤害当地的一个百姓;④他不喜欢侵略,厌恶战争。(观点明确给1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语句流畅、论述严谨给1分。)

第2题

(1)E 3分,D 2分,C 1分。

(2)①根本就不存在“狗头金”,只有一个“铁疙瘩”;②贪官的下场被杀头,最后只得到一个“铁疙瘩”,作者又以“狗头”为题,表达了对贪官的憎恨之情。(每点3分,共6分)

(3)①为官贪恋、腐败:收受建筑老板的送的“狗头金”,匿名注册公司,家别墅养女人,收受工程款;②不听劝告:面对父亲的提醒不耐烦;③对抗组织、软磨硬靠、心存幻想:双规后面对组织的调查不主动交代,开始对抗,后软磨硬靠,不交代相关人员,希望将来重新出来;④事情败露悔之晚矣:事情败露后,有知道祖辈的教训留下眼泪。(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4)①文章开头交代祖辈曾经获得过御赐的“狗头金”,“狗头金”加双引号就为后面的“狗头金”是假的埋下伏笔;②移坟时王家伟没看到传说中的“狗头金”,他很失落,显示他的贪婪为后面犯罪埋下伏笔;③王家伟家闹贼,为后面家住老板送“文物”埋下伏笔;④建筑老板送的“文物”为“狗头金”真相的揭开埋下伏笔,这些和文章开头交代的祖辈身世、家中闹贼照应。(每点2分,共8分)

 

 

让我悄悄告诉你,名句默写今年考什么

北京 刘向前

名句默写是各省市必考的题目,每个省市都给出固定的范围,比如课标卷规定初中50篇,高中14篇,但有些学生并不重视,认为用大量的时间背诵有些得不偿失,所以有必要在考前给大家讲一下默写的命题规律。默写基本上是填充式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类,但无论哪类都不脱离考纲的要求“名句名篇”的范围,那如何界定“名句名篇”。

【考题回顾】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

《离骚》、《蜀道难》、《春望》

(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

《庄子?逍遥游》、《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赤壁赋》

(2013年高考新课标1卷)

白居易《观刈麦》、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

(2013年高考新课标2卷)

《荀子·劝学》、郦道元《三峡》、白居易《琵琶行》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

《孟子·告子上》、韩愈《师说》、辛弃疾《永遇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

《论语·述而》、李白《蜀道难》、欧阳修《醉翁亭记》

(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

《荀子·劝学》、韩愈《马说》、陆游《游山西村》

(2009年高考新课标卷)

诸葛亮《出师表》、刘禹锡《陋室铭》、李煜《虞美人》

(2008年高考新课标卷)

《诗经·氓》、李商隐《锦瑟》、杜牧《泊秦淮》、欧阳修《醉翁亭记》

(2007年高考新课标卷)

《庄子·逍遥游》、李白《蜀道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分析预测】

首先我们先按时代简单的分类先秦共8次,唐宋共22次。其它时代的几乎没有,那先秦的重点又是什么呢?当然是《离骚》《诗经》“诸子散文”;唐宋的重点是什么?当然是李杜和八大家。

在这些篇目中近几年又考哪些呢?又有哪些经常考,即重复考,从上面可以看出先秦中《劝学》唐宋中的李杜、苏轼、欧阳修的文章重复考核过,所以还应引起重视。

然后再看这里面还有哪些没有考核过,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登高》、《望岳》,苏轼《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柳宗元《小石潭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安石《登飞来峰》。

那上面的这些重复考核的和没有考核的就是今年的高考重点。希望大家抓住重点篇目,找点时间,集中极力攻坚克难,得到满分。

【针对练习】

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12.,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3.《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是:       ,       。

14.《登高》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

15.《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16.《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17.《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是:  ,  。

18.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      ”的呼喊。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诗    ,      !

20.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              ,                   。

21.《望岳》中,“         ,      ”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22.《望岳》中“        ,       ”,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3.《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          ,      。

24.《醉翁亭记》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

25.《醉翁亭记》“醉翁”之号的由来是什么?     ,      ,       。

26.根据句意填空: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27.《醉翁亭记》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                。

28.《醉翁亭记》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是:       ,    。 

29.《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   ,    ,     ,     。  

30.《醉翁亭记》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       ,(夏)          ,(秋)       ,(冬)          ,            。 

31.的《醉翁亭记》与         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不仅同是(朝代)伟大文学家的作品,而且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在《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情怀,“               ,                    ”,《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       ,    ”的千古名句。

3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乱石穿空,                   ,             。

3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               。

3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             ,          ,             。

3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36.大江东去,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答案】

1.荀子  学不可以已

2.学不可以已

3.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5.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6.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7.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9.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10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1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1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6.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7.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8.安得广厦千方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1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0.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21.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22.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2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4.环滁皆山也

2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6.醉翁之意不在酒

27.醉翁之意不在酒。

2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9.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0.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1.欧阳修  范仲淹   北宋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3.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3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5.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6.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诗歌鉴赏先知道

河北 李敬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题中的必考题,分值虽然不大,但得分率也一直上不去,每年的平均分都在3分左右打转。那么诗歌鉴赏题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高考试题中的诗歌其在题材、体裁及题型的选择上是否有所偏好?如果我们能把近三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放到一起进行分析,定然能够找到诗歌鉴赏的抓手。

【考题回顾】

翻开2014年的高考试题,在诗歌鉴赏这一块,可以发现以下命题特点:

1.体裁上:古诗词文本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曲的文学样式和顶峰时代不再严格挂钩,出现《诗经》以及宋诗的考查,回归文本,回归文学。比如天津卷,就是两首宋诗的比较阅读,一是黄庚的《暮春》,一是黄公度的《暮春山间》;四川卷考查清诗——赵执信的《秋暮吟望》;山东卷考查宋诗——陈与义《寻诗两绝句》;湖南卷甚至把《诗经》中的《桃夭》搬到试卷上来。

2.题材上:高考中,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送别抒怀诗,二是羁旅思乡诗,三是闺情宫怨诗,四是山水田园诗,五是怀古咏史诗,六是边塞征战诗,七是爱慕思恋诗,八是怀才不遇诗,九是民生疾苦诗。2014年的高考中钟爱山水田园诗的省份比较多。比如全国大纲卷中,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比如辽宁卷《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时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羁旅思乡诗也有几个省份考到,比如浙江卷,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新课标卷II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和郭震《宿渔家》。如能快速判断诗歌的题材,对诗歌主题的把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命题上:对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的考查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命题重点,对“形象”相对较少,“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比较均衡。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虚词”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常见技巧上。对诗歌情感的考查则是必考题,可以直接单独命题,也可以综合在技巧或语言中命题。因为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沟通作品和读者的桥梁,能帮助读者正确地鉴赏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品味,因此,它比文学鉴赏更加客观,更加注意正确和全面。

4.出题者的角度:紧扣“浅易”的考纲要求,注重结合具体诗文的理解,不在名词术语上为难考生;同时出题的时候,问题很明确,考查的角度小而具体,比如安徽卷马子严《阮郎归·西湖春暮》,共设置了两道题目,提问都很明确,一是“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一是“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前一题借助人物的动作神态考查人物的情感,后一题考查手法中的“点面结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内容较为宽泛,较为自由,侧重感情评价,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分析预测】

综合上面几点来看,2015年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单项提问,即仅就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或炼字、或技巧、或情感;

二、文学鉴赏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即侧重考查考生对形势和内容关系的把握;

三、综合设置,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考查鉴赏能力。

无论诗歌考查的题型如何变化,考生只需牢记一点: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意象、手法和情感,挖掘题干中的隐藏信息和诗词后的注释,即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针对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    村

          陈允平①

草舍蔬畦绕,柴门竹迳通。

断云遮落日,细雨湿斜风。

 野艾抽花碧,山茄②带叶红。

烟深南浦远,难认楚江枫。

注:①陈允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诗人,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晚年隐居四明日湖。②山茄:又名洛神花。

(1)你认为“细雨湿斜风”一句中哪个字最有韵味?请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诗的感情委婉含蓄,简要分析作者表现了哪些感情。(4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文后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答: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写了哪些情感。(6分)

答:                                                                                       

【参考答案】

1.(1)【答案】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词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上下阙均采用了写景和叙事相结合的手法,“新”“无尘”渲染出了雨后清新、洁净的景象,故烘托出的作者的心情也是愉悦、惬意的。“光似泼”“气如熏”表现的是田园的蓬勃景象,“收拾耦耕身”自然表现的是作者的热爱之情。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知识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作答,“光似泼”“气如熏”,很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结合着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生动形象,将形容的对象农村生活的特点表述出来即可。“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从句式特点来看,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下阙,前两句写景,后一句叙事,故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作答,然后再把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出的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参考答案一:“湿”字最有韵味。(1分)湿,意为打湿、湿润。诗人想象丰富,用词新颖,(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和风伴随细雨的景象。(1分)

参考答案二:“湿”字最有韵味。(1分)湿,意为打湿、湿润。风本来是看不见的,诗中描绘细雨打湿斜风,将无形的清风化为有形(1分),写出了雨随风飘的旖旎之态(1分)。

(指出“湿”字1分,结合诗句分析作用或特色1分,分析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自己认为用的最好的字是哪一个,然后解释该字含义,指出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细雨湿斜风”,意思是细细的雨丝似乎打湿了温和的清风,风本是无形之物,更不会被“打湿”,作者实际是借“斜风”写出雨丝斜飘的状态,用了一个“湿”字,就起到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可谓想象力丰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参考答案一:前三联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草屋前后菜畦环绕,竹径通幽,举目远眺,云霭遮住落日,细雨伴着微风,碧绿的艾草与火红的山茄交相辉映。表达了诗人对村居(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尾联遥想当年,南浦遥远,江枫难辨,浓重的家国之思涌突然上心头,兼有平生志愿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2分)

参考答案二:先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草屋前后菜园环绕,柴门后是一条两旁种着竹子的小路。举目远眺,云霭遮住落日,细雨伴随着微风。艾草茂盛,山茄盛开。表达了诗人对村居(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接着运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在美好闲适的环境中,往事难以忘怀,遥想当年离别时的南浦已相隔遥远,记忆中的楚江枫叶已无从辨识,抒发了作者虽然隐居江村,但是心系国事,平生志愿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2分)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本诗作者陈允平,由注释可知,他是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诗人,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晚年隐居四明日湖。从诗作内容看,前三联所写江村之景,草屋、菜畦、竹径、云霭、落日、细雨、微风、艾草、山茄,构成一幅清幽画面,恬适之情溢于言表,表达出诗人对在这里的隐居生活的喜爱;最后一联,“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楚江”是长江,都是当年去隐居时的离别之地,而此时作者仍念念不忘,表明诗人虽隐居,仍不能忘记自己的当年的志向,表达出一种惆怅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答案】颔联寓情于景(1分)。“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2分)“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

【解析】试题分析: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每点2分)

【解析】试题分析:这首诗情感围“嗟”展开,绕首句便营造出寂寥情绪;加上“君”竟要远行万里,更令人嗟叹。诗人因“卧病”不能将朋友送至渡口桥边,故感觉到江上远远烟树都含有他心中的不舍之情。下两联用典,颈联将友人贬谪所行之路写成一条追思故杰的路,孙楚不遇、屈原冤屈,同时含有安慰和鼓励他的意思。尾联将朋友被贬谪比作宝剑流落,有代之不平意。这首诗情理俱佳,颈联工整,尾联质朴,表现出端庄稳重之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语言运用很复杂,实际内里有玄机

河北   李坤

语言运用题目是各省市必考的题目,总体上有压缩与扩展、句式、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几个考点,各个省市考核的重点不一,一般都本着重点内容年年考,非重点内容轮流考的原则命题。课标卷的一道必考的内容是连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另外两道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总分20分,这两道题目近几年也一定的规律可循。

【考题回顾】

考点

五年高考试题明细

2010

2011

2012

2013(I)

2013(II)

2014(I)

2014(II)

语序排位

15(3)

15(3)

15(3)

15(3)

15(3)

15(3)

15(3)

选用、填写衔接句

17(6)

 

16(5)

16(5)

16(5)

16(5)

16(5)

解说图表

 

 

 

 

 

 

 

解析图片

 

 

 

17(6)

17(6)

17(6)

17(6)

解析漫画

 

 

 

 

 

 

 

 

【分析预测】

通过以上试题可以看出一个特征,课标卷的语言运用题目有一个规律可循,延续性较强,某种题型一旦确立就要连续考核,比如从11——14连续四年考核了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连续两年考核了图文转化,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对图文转换和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加之判卷者反应较好,所以总体上不会变化,15年还会继续,只是从细节上去变换。

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选材不难发现选取的都是“科普类”的文段,这正好合乎了考纲的规定,考纲中规定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有“科普文章”一项内容,在阅读中不能体现,再则从文体上说,记叙类的考小说,议论类的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而说明类的文段没有体现,这样在语用中设置这样的一道题目同时照顾到了“科普”又照顾到了“说明文”,希望抓住这一特征进行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时的模拟中这类题的语段大部分是以论述类的文段为主。

图文转化的题目,简单的说有四类:图标分析、图表分析、图片概括和漫画解析,13和14两年分别考核了“图标”和“图片”,15年考核“漫画”和“图表”的可能性较大,希望引起重视。

【针对练习】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0个字。(6分)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   ①  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    ②  ,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   ③  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0个字。(6分)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① ,并且        ②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  ③ 释放的氧。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6分)

冬虫夏草也叫虫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其实(1)  ,而是(2) 。秋末冬初,一些昆虫的幼虫在土里潜伏过冬时,有些真菌便沾在幼虫身上,在虫体里萌发菌丝,吸取幼虫的营养。当把幼虫吃光只剩下空壳时,(3),形成菌核。次年夏天,菌核从虫壳的头上长出,好似一棵小草,“冬虫夏草”也由此而得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6分)

我们看到星光闪闪,  (1)   ,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  (2) ,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 (3)  。

5.根据下列图标的提示对“学科网大联考全国大联考”作简要的解说,要求语言简明、练过,不超过85个字。 (5分)

 

中学学科网全国大联考是:                           。

6.给下面的漫画拟一个标题并阐释漫画的寓意。(要求能准确概括漫画的内容,不准用“无题”)(5分)

 

7.下面是我国颁布的“冬奥会申办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英文之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5分)

 

8.根据下面表格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2014年河北省语文高考选做题答题情况统计表

题目

分值

选作人数

所占比例

平均分

得分率

小说

25

9032

2.37%

10.05

40.2%

传记

25

352871

97.63%

19.69

78.76%

(1)简要分析2014年河北省高考学生答选考题的特征。(4分)

(2)如果从引导学生均衡选课的角度,您对命题人提点建议。(1分)

9.下面是“一路一带”相关内容的图片,请结合图片内容给“一路一带”下定义。(不超过140字)(5分)

 

“一路一带”是:

10.下面是“一路一带”相关内容的图片,请结合图片内容给“一路一带”下定义。(不超过110字)(5分)

 

“一路一带”是:

【答案】

1.①把他们对生活的感悟  ②重在表现神似 ③夸张和变形

2.①有机物  ② 释放氧气 ③吸入光合作用

3.(1)它既不是虫也不是草(2)一种真菌和昆虫的混合体(3)大量的菌丝便塞满昆虫的躯体(意思正确即可,每空2分)

4.(1)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2)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3)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意思正确即可,每空2分)

5.由中学学科网精品频道主办的,(1分)由一线名师根据考试大纲命题,(1分)知名专家进行质量把关,(1分)在规定时间在网上发布试题、答案(1分)的全国几百所知名高中参加(1分)的全国大型联合考试。

6.标题:“言”传“身”教(2分);讽刺教育孩子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实际行动中却不能作示范的做法。(3分)

7.该标志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1分)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结合,(1分)冬字下方两点融为2022点明时间,下面五环标志点明奥运,拼音点明地点,(1分)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2分)

8.(1)选作传记的人远远高于选作小说的人,选作传记的得分率远远高于选作小说的得分率。(每点2分)(2)降低小说题的难度(或提高传记题目的难度)。

9.2013年习近平分别在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提出的(1分)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年代,(1分)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1分)欢迎沿线各国参加的主要输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当地经济的(1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1分)

10.以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为前提,(1分)贯穿欧亚大陆,(1分)联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中间腹地具有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的国家(2分)的责任、利益、命运共同体(1分)。

 

文言文考查直通车(广东版)

湖南 曹文兰

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的考查从未放松过,考查的内容包括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翻译语段、信息筛选等。

广东近年的高考命题秉承的原则就是:稳中求变。2010和2011年广东文言文选考的分别是俞瑱和罗提督的传记,题型考查内容依次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筛选信息、对文意的理解、断句翻译。2012年考查的是陶澍的传记,该年取消了断句题,把往年断句的分值分配到了翻译当中,翻译的分值由原来的7分增加到了10分。2013年考查张咏的传记,又恢复了对断句的考查,但把它的考查形式改为了选择题,替代了原来的第三个选择题(信息筛选题),把原来的信息筛选题的考查形式改成了主观题,和7分的文言文翻译题放在一起,凑成10分。2014年考查的是刘敞的传记,题目的考查内容与2013年一致,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有所变化,过去的几年里,文言文虚词的考查都是一个选项有两句话,两句话考同一个虚词,区别同一个虚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2014年的虚词考查则变为虚词的选择填空,给出三句话,在每一个句子中的横线中,选择填入进去最恰当的一个虚词,每个句子给出两个虚词选择,考查的虚词数量就达到了六个,区别的重心转移到了不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由此可知,近几年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基本不变,考查形式小有变化。考生不用为查考形式过于忧虑,扎实的复习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

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爱”,古代多指“吝惜”。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常见的推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语境意)来推断。

2.词汇、成语联想法(迁移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3.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

4.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文言文虚词的考查】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以”字,作介词表示凭借、用、因为、按照等是通常用法,而作介词“在”讲则是比较少见的用法,如“(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又如“之”字,作代词、助词是常见的用法,作“去、到”这样的动词则是特殊义用法。

近三年考查的虚词有“且、以、则、于、所、因、为、而、者、之、所”等十一个虚词,其中“以”字连续三年都有考查,由此可知,每个虚词都有考查的可能,考生不可抱有侥幸心理有选择性地复习。况且,18个虚词,数量本来就不多。

【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2013年开始把该题目变为了主观问答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信息。考生解题时首要要读准题干,看清它是要求考生筛选主人公的某一品质,还是归纳表现某一品质的事件,是要求用原文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如2014年,广东高考试题第九题第二小题就要求考生筛选“契丹人对刘敞表示叹服的具体事例”。

【正确把握文意(第8题)】

此题型和考查内容近几年高考都没有变动,将传主主要事迹大致依事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切分为四部分进行概括,并对应拟设了四个选项,从阅读材料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在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上出错。2014年广东高考题目的设问方式与2012年相同,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设问难度比“选出正确的一项”略小。

解答这类试题的方法,一般需要从全文着眼,寻找与选项内容相一致的信息。这类试题在设计错误项时,往往是选项内容在文中都有,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却是不正确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采用浏览、跳读的阅读方式,而要做到“字字落实,真正理解”才能够识别选项的正误。同时,要比较熟悉这类题目设错的方法,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颠倒因果、翻译错关键词等等。另外,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的内容是正确的,这对考生读懂文章又起着帮助理解的作用。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考查的内容无非就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2014广东高考翻译试题考查了考生对实词“径”、“道”、“直”,虚词“乃”、“盖”,句式“何为(宾语前置)”、“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判断句)”等的理解。

附:2014年广东高考试题文言文翻译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

翻译方法点拨:

1.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方法:字字落实,留(保留)、删(删除)、换(替换);文从字顺,调(调整)、补(增补)、贯(意译:比喻、互文、对偶等)。

【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

弄通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词、复句中的关联词等;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句子对称、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特殊句式等断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样题讲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22分)

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少学长安,明《尚书》、《穀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后去官归寿春,数□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辄报罢。

是时,成帝委任大将军王凤,凤专势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讥刺凤,为凤所诛。王氏浸盛,灾异数见,群下莫敢正言。福复上书曰:

臣闻箕子佯狂于殷,而为周陈《洪范》;叔孙通遁秦归汉,制作仪品。夫叔孙先非不忠也,箕子非疏其家而畔亲也,不可为言也。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而建上将。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敌于天下也。孝文皇帝起于代谷,非有周、召之师,伊、吕之佐也,循高祖之法,加以恭俭。当此之时,天下几平。繇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则治,不循则乱。何者?秦为亡道,削仲尼之迹,灭周公之轨,坏井田,除五等,礼废乐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廷自炫鬻者不可胜数。汉家得贤,于此为盛。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于是积尸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不敢和从也。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蜀郡是也。及山阳亡徒苏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此皆轻量大臣,亡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箕子非疏其家而畔亲也                 畔:通“叛”,背叛

B.韩信拔于行陈(阵)而建上将           拔:拔擢

C.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                   云:云彩

D.自炫鬻者不可胜数                     炫鬻:炫耀、卖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判别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可以分析出各选项中实词的含义。A项中的“畔”在课本中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有“亲戚畔之”一句,这当中的“畔”就是通假字“叛”,译为“背叛”,考生可用迁移法解答。B项,根据上下文文意,可知,该句意为“韩信从小军官被破格提拔为大将军”。C项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法,可知名词“云”在此处不做“合”的主语,“合”的主语是“天下之士”,因此“云”放在动词前面做状语,翻译为“像云一样”,也可以根据高中课本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一句中的“云”这一知识点迁移出来。D项根据成语“卖官鬻爵”一词可知,“鬻”是“卖出”的意思,此处卖出的并非东西,而是个人的才能,因此翻译为“卖弄”。

 考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数□县道上言变事

②是□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

③见间而起□

A.①因  ②则 ③之                    B.①于  ②以 ③之

C.①因  ②以 ③者                    D.①于  ②则  ③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一道题的命制原则与形式,已连续7年保持一致,采用从选文中摘取四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2014年对它的考查形式做了些许的变动。判断虚词,可以从上下文文意,可以从固定搭配,特殊句式等角度来思考分析。①通过,介词;②是以,因此,固定搭配; ③……者,……也,判断句。

考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敌于天

B.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敌于天

C.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敌于天

D.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敌于天

【答案】B

【解析】该题传承了2013年的考查形式,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此题根据句子结构对称“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断句,还可以根据判断句“此高祖所以亡敌于天”来进行断句,难度较小。

标点如下: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敌于天

考点: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福后来辞官回了寿春,多次上书,还曾求借驿站的辊车,到天子所在的地方将皇上询问的紧急政事一一条录下来,然后逐条对答,却总是不被采纳。

B.成帝把政事托付给大将军王凤,王凤势力逐渐强盛,生出祸端,群臣中没有人敢说直话,梅福直言上谏。

C.梅福用高祖皇帝从谏如流来劝谏成帝,要善于纳谏,吸引人才。

D.汉武帝以攻打匈奴、南越为快,致使积尸暴骨,淮南王刘安乘机谋反成功。

【答案】D

【解析】

此题继续延续近几年高考的编题方式——将传主主要事迹大致依事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切分为四部分进行概括,并对应拟设了四个选项,考生应将四个选项分别到原文中找到原句,再进行比较,分析关键点是否设置了陷阱。同时,要比较熟悉这类题目设错的方法,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颠倒因果、翻译错关键词等等。D项,后面一句“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的主语应为刘安,计虑不成,说明刘安的谋反并没有成功,此处歪曲文意。

 考点: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凤专势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讥刺凤,为凤所诛。(3分)

②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不敢和从也。(4分)

【答案】①王凤专擅朝政,而京兆尹王章一向忠正刚直,讥刺王凤,被王凤诛杀。(得分点:素,一向、向来,1分;为……所,被动,1分,大意,1分)

②刘安之所以谋反不成而谋议泄露,是因为众贤士在朝廷聚集,因此淮南王的大臣不敢追随刘安反叛。(得分点:所以,表原因,1分;判断句,1分;状语后置,1分;大意,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要求考生直接翻译文言句子,既符合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又能区分出考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对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水平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文言翻译虽然是主观题,但客观成分较强,答题时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尽量采用直译的办法,对文句进行准确翻译,不能任意扩充或想象,要求字字落实,兼顾词法、句法要求。这两道翻译题目的考查,涵盖了文言实词(素),文言虚词(所以)和文言句式(被动、判断句、状语后置句)。考生要想翻译拿到分,一方面要牢记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对中学课本中学过的文言基础知识了如指掌。

 考点: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2)从文章中找出两个梅福认为汉王朝能够强盛的原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答案】①汉高祖从谏如流,网罗提拨人才;②孝文帝遵循高祖皇帝的法令制度,增加了谦恭节俭的作风;③孝武皇帝爱纳忠谏,喜欢至理之言,谏静合乎武帝之意即可获得官爵,招揽了众多贤才。(1点1分,2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考生筛选归纳文本信息。梅福为劝谏成帝,列举了汉朝皇帝善于进谏,网罗人才,使国家强大的事例。考生需要认真阅读分析梅福上疏这一段,对三个皇帝的正确做法加以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即可。此处若用原文,显得不够简洁,故此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参考翻译】

梅福,字子真,九江郡寿春县人。年轻时在长安求学,通晓《尚书》、《谷梁春秋》,为郡裹的文学,补任南昌县县尉。后来辞官回了寿春,多次通过县道的使者上书谈论非常之事,还曾求借驿站的辊车,到天子所在的地方将皇上询问的紧急政事一一条录下来,然后逐条对答,总是不被采纳。

这时成帝把政事托付给大将军王凤,王凤专擅朝政,而京兆尹王章一向忠正刚直,讥刺王凤,被王凤诛杀。王氏的势力逐渐强盛,灾异多次出现,群臣中没有人敢说直话。

梅福又上书说:臣听说箕子在殷佯狂保身,却给周武王陈述《洪范》之书;叔孙通在秦朝时逃遁隐身,后来归附汉朝,为刘邦制定了礼仪制度。叔孙通先生不是不忠于秦朝,箕子也不是疏远家族背叛亲人,是因为他们无法进献忠言。以前高祖皇帝采纳善言惟恐有失,从谏如流,听从善言而不管提意见者的才能如何,论功行赏而不问立功者过去的行为和来自何处。陈平由亡命之徒而跃身为众谋士之主,韩信从小军官被破格提拔为大将军。所以天下的贤才异士云集归汉,争先恐后地进献奇谋异策,智者竭其计,愚者尽其虑,勇士更加勇敢,懦夫变得不怕死。汇集天下的智慧,合并天下的威武,所以推翻秦朝就像举根鸿毛那样轻松,打败项羽如同弯腰拾东西那样容易,造就是高祖皇帝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孝文帝从代国来即皇帝位,没有周公、召公那样的师傅,也没有伊尹、吕尚那样的辅臣,遵循高祖皇帝的法令制度。增加了谦恭节俭的作风。在这个时候,天下将近太平。由此说来,遵循高祖皇帝的法令制度就安定,不遵循就会出现混乱。这是为什么呢?秦朝无道,禁止孔子的学说,毁灭周公的制度,破坏井田制度,取消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礼义废弛,音乐崩坏,圣王的仁政之道中断,所以想推行王道的没有谁能收到功效。孝武皇帝爱纳忠谏,喜欢至理之言,谏静合乎武帝之意即可获得官爵,不必经由荐举和军功,所以天下的平民磨砺意志竭思尽虑,到朝廷来炫耀自己才能的人数不胜数。汉朝招揽贤才,在逭时最为众多。假使汉武帝听取这些人的建议,天下是可以升平的。可是,这时候汉武帝却以攻打匈奴、南越为快,致使积尸暴骨,所以淮南王刘安乘机谋反。刘安之所以谋反不成而谋议泄露,是因为众贤士聚于朝廷,因此淮南王的大臣不敢追随刘安反叛。如今平民百姓竟然窥测国家形势,一旦认为有机可乘就举行反叛,像蜀郡广漠县男子郑躬等谋反就是这样。等到山阳郡亡命之徒苏令团伙造反时,践踏名都大郡,寻求党羽,网罗追随他们的人,而没有逃窜隐匿的意图。这些人都轻视朝廷大臣,无所畏忌,这是因为国家权轻势弱,所以平民百姓才敢于要和皇上争权啊。

 

 

 

2015高考作文十大考查热点预测

山东  刘彩云

考查热点一:心态

上榜理由:社会的浮躁与喧嚣使人们找不到安放心灵的场所,无来由的躁动,无选择的释放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人们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个社会,面对自己的人生。

热点材料:

1.路怒一族:

碰见堵车烦躁不安,稍微刮擦大打出手,前车稍慢就不停鸣喇叭或闪大灯……全国各地因“路怒症”引发的交通事故和纠纷频繁见诸媒体,从“5·3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到“亳州‘路怒男’当街猛踹骑车女,导致骑车女次日自杀”,“路怒症”引发的已不仅仅是关于交通秩序的思考。

2.自杀的学生:

高二学生疑因升学压力大跳楼自杀,研三学生疑因论文未通过跳楼自杀,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因找工作有压力而自杀,还有不明所以的学生自杀事件……桩桩件件令人震惊。社会复杂,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是每一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考查热点二:人与自然

上榜理由:这不是一新话题,但却是一个让中国人在短期内无法释怀的话题,十面“霾”伏之下,哪里能求得一方蓝天净土?APEC蓝让国人看到了一线希望,《穹顶之下》却又让我们回到了残酷的现实。

热点材料:

1.APEC蓝

APEC蓝指2014年11月12日9:00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检测北京水立方附近天空的三基色数据:R=50.G=100.B=180。

2014年11月3日上午8点,北京市城六区PM2.5浓度为37微克每立方米,接近一级优水平。2014年11月7日至2014年11月12日正值APEC会期,网络热议北京空气质量,将这样的蓝天称为“APEC蓝”。APEC蓝是中国政府用超常规手段治理出来的。

2.《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是由原央视记者柴静自费拍摄,聚焦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视频。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片中,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她也首度透露当时辞职的原因是由于女儿在其怀孕期间就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自己才辞职专程陪伴女儿。柴静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也赴多国了解治理污染经验,还从国家与个人层面提出行动方案。

3.一个人花36年造了一座原始森林养活了成群的老虎和大象

在印度东北部,有一个名叫“ Majuli”的岛,从1900年以来,气候变化影响导致岛上的土地质量变坏,季风导致优质土壤大量流失,野生动物也逐渐消失了……

从1979年开始,16岁的印度男孩JadavPayeng从不间断地每天种下数株幼苗,谁也没想到,当年干涸的沙地,到了今天已是一个占地550公顷的茂盛森林。森林里住着各种各样的鸟兽,还有鹿、犀牛、老虎、大象,很多频临绝种的动物都在森林里找到安身之地。这样的动物天堂花了Payeng整整36年的时间,他独自一人,只从一颗种子开始,然后,他锁定了这就是他终身的职务。Payeng自己也搬进了森林。

Payeng造林的故事引发了许多用科学鉴证学者的思考。“大自然有其食物链,为甚么我们不能好好跟随?”Payeng的经验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大量的统计数字去了解砍伐森林造成的破坏,亦不需要庞大的工程去庇护自然财富的生存。在紧绌的资源与有限的知识下,Payeng展示了人类最基本与大自然融和的本能。

2013年,Payeng再受到印度森林管理研究所颁受认可;同年,来自加拿大的纪录片导演WillMcMaster深受Payeng的事迹感动,在美国的Kickstarter平台筹备资金,最后把Payeng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ForestMan”,让世界更多人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

考查热点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上榜理由:习书记上任以来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如果你关注习近平主席动态,就不会为这样的高规格感到意外。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

热点材料:

1.“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羊年春晚的文化特色

打造有中国特色的节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2015年春晚的一大亮点,《自古英雄出少年》将现代街舞与中华武术结合起来,武术节目《江山如画》串连“琴棋书画”,将古琴、对弈、书法、茶道和武术结合起来,张震在现场演奏古琴,吴京在高处表演武术,其神韵浑然一体,武术豪情尽显!段奕宏、张丰毅、朱亚文三位荧屏硬汉演唱的歌曲《中华好儿孙》,将三顾茅庐、精卫填海、岳母刺字、煮酒论英雄等多个历史文化典故融入歌词之中,力道十足地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晚会特别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节目,以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作为切入点,通过栩栩如生的刺绣工艺作品展示营造出唯美意境,同时还启用“全息投影”这一从未在春晚上使用过的技术手段,呈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并让首上春晚的李宇春在节目中上演“分身术”,令人炫目。

3.国学班乱象让真国学“变味”

在当下“国学热”的背景下,各地遍地开花的国学培训班陷入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困境,一些不法传销分子更是利用国学洗脑,让真正的国学教育“变味”。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大小小的私塾太多,一些私塾也并没有办学资质,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也参差不齐。国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要热爱读书,热爱思考,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国民不爱读书,缺乏思考,什么东西都可以将其轻易忽悠,那就不是真正的国学。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不少国学班或私塾大多位于远郊或者乡村,采用小班“作坊”式教育,只招收数个学生,且大多游离于监管视野,缺乏办学资质、教育质量堪忧。业内专家也表示,国学热是好事,但没有理解国学内涵,只是有样学样赶时髦,则是过热产生的泡沫。专家建议,对无序发展的少儿国学班市场需加强监管,勿让国学失去本身的价值。

考查热点四:倡导传统美德(与反腐接轨)

上榜理由:传统美德包含如下内容: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勤、勇、敬、恕、谨、俭、忍、友、慈、和。这些内容概括了中华民族崇尚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包括一个人和自己、和事务、和他人、和社会、和自然相互交往的一切原则,我们说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向就是传统美德。而时下一部分人,在利益驱动下,做人做事与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结果只能害人害己。这一类话题极有可能与当下的反腐败结合起来出题。

热点材料:

1.农民舍身拦火车传递“最美”正能量

2014年7月20日,北京铁路局丰台工务段领导专程赴涞源县山炮村,向村民卢伟赠送了一面写有“情系铁路、保障安全”的锦旗,还为卢伟颁发了一万元奖金。5天前,河北涞源县山区大雨倾盆而下,山上下来的巨大泥石流淹没了京源铁路王安镇段,这时恰巧一列火车开来。在附近躲雨的村民卢伟发现后,立即朝火车奔跑,边跑边打手势。司机见状后紧急停车,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而他在这一救人过程中受了一身伤不说,还丢了20只羊。北京铁路局丰台工务段王安镇线路车间主任孙波说:“当时如果不是卢伟拦住列车,司机在大雨中很难发现前方险情,一旦火车撞上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有记者问:村里会不会有人觉得你亏了?卢伟:我们这儿老百姓都挺朴实的,亏不亏的人们讨论得不多。而且我是啥人乡亲们也知道,我这人有个原则,亏不亏钱是小事,不亏心就行。

2.2015年大尺度反腐作品亮相春晚

2015年春晚的三个反腐题材节目最受公众关注。曾在彩排阶段被毙的相声《圈子》,最终搭上末班车,重回春晚舞台。作品讽刺了托关系、走后门、建立小圈子的陋习,批判了“靠关系好办事”的不良风气。与苗阜、王声的相声《这都不是我的》和开心麻花成员沈腾、马丽等人的《投其所好》一起,成为最接地气、最受欢迎并为春晚压大轴的节目。

2014年,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贪腐工作成绩显著,“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敢腐”已初见成效,“不能腐”的机制正逐步建立。这种情况下,把贪腐官员之“丑”搬上舞台,不仅能对官员起到警示作用,还能让群众提高监督揭发的意识,上下形成一种合力,在全社会刮起文艺清廉风。而且今年的语言类节目多数为定制作品,话语尺度空前,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

考查热点五:家风

上榜理由:目前,家庭结构畸形、家庭功能弱化、家庭教育薄弱、家庭精神迷失等问题值得警惕。2015年2月17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5年春节团拜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热点材料:

羊年春晚再唱“家和万事兴”

马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与热议。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节目有益于清白、正面家风的传播,对社会发展大有裨益。2015羊年春晚再唱“家和万事兴”。纵观全场晚会,“家”字成为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围绕“家”字展开的各类节目让整场晚会亮点频现。开场歌舞《四世同堂合家欢》营造出全家其乐融融、共度新年的联欢氛围。青年歌唱家雷佳带来的歌曲《乡愁》则演绎了“思乡归乡”的愁绪,勾起人们对故乡、对家的热爱和回忆。莫文蔚的歌曲《当你老了》饱含着对韶华易逝、父母老去的无奈和心酸,朴素内敛的意境叙述了一个深刻厚重的亲情话题。歌唱家刘欢带来的《从前慢》演绎出一种幽静恬然的慢节奏复古情怀,饱含着对过去生活的怅惘,渗透着点滴对老家的怀恋。刘德华作词并演唱的歌曲《回家的路》,旋律优美、歌词温情,打动了千千万万游子回家过年。陆毅一家带来的欢快歌曲《幸福家家有》则独辟蹊径,用一种带有童真的快乐将家的温馨撒播给每一位观众。此外,邓紫棋的《多远都要在一起》、刘和刚的《拉着妈妈的手》、孙楠的《搭把手》等歌曲,均质朴感人,深深打动了观众。同样讲述回家故事的还有小品《社区民警于三快》《车站奇遇》《小棉袄》。

考查热点六:法制与自律

上榜理由:2014年11月20日,呼格吉勒图案进入再审程序,再审不进行公开审理。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再审判决宣告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之后启动追责程序和国家赔偿。12月19日,内蒙古公、检、法等部门启动呼格吉勒图案的追责调查程序。还当事人以迟到的正义,还法律以尊严,虽然过程一波三折,但毕竟是法院系统在法律框架内部通过正常法律程序完成的,这与具有“人治”色彩的“平反”相比,法治是最终的赢家。反思这起错案的形成以及依法纠正的过程和结果,对于推动法制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案例。

热点材料:

1.司法反思

2015年3月12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和首席大检察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工作报告,都提及了呼格吉勒图案。周强在报告中称,对错案“深感自责”,曹建明则表示,“对冤错案件首先深刻反省自己”。

2.反网络谣言

薛蛮子、秦火火等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受到了国家法律的惩罚。一方面,标志着国家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又警示世人,时刻不能忘记自律。古人说:“君子慎独。”意思是君子在独处,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谨言慎行。网络是虚拟世界,大多数人戴着网名的面具在网上冲浪,在这样一种双重保护下,有些人的言行肆无忌惮,把社会对我们的基本约束置之脑后,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侵害别人的正当权益,然而放弃自律,不是害人,就是害己。

考查热点七:全民阅读(物质与精神)

上榜理由:从根本上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它的阅读的力量。尤其在当下,阅读问题更是迫在眉睫的难题,阅读对于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对于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热点材料:

1.“全民阅读”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时说到:“希望全民阅读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有人担忧,说现在我们国家民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这些建议让我深思,说明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也就是我两次愿意把‘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明年还会继续。”

2.24小时不打烊书店

北京城从第19个世界读书日起终于有了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三联韬奋书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4月22日专门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赞赏该书店推出的“深夜书房”“很有创意”。2014年8月,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深圳书城中心城24小时书吧,日前联合青岛、西安、郑州等地的8家24小时书店,发出了“打造‘深夜书房’力推全民阅读”的共同宣言,就开办24小时书店的宗旨、目的、经营模式等,达成了共识。

考查热点八:平凡世界中的执着与坚守

上榜理由:羊年开春,根据著名作家路遥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引发了各方关注和热议。该剧川籍导演毛卫宁直言,“对于这部巨著而言,被人永远铭记谈论,而不是被遗忘在某个角落,才是它应有的命运”,这虽是一部关于农村题材的作品,但却让很多人“感受到人物身上所存在着一种执着”,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热点材料:

平凡世界的坚守者——路遥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病早逝,年仅42岁。

考查热点九:祭奠国殇,勿忘历史 

上榜理由:据媒体2015年5月13日报道,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调休放假的通知,即今年9月3日,为使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举行的纪念活动,全国放假1天。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正视历史才能成长,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热点材料: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首个国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血腥屠杀了30余万中国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其滔天罪行,罄竹难书。77年后的2014年12月13日,中国迎来首个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活动。14亿中华儿女以庄严肃穆的形式,悼念死于日寇屠刀下的遇难同胞。

考查热点十:微信红包与互联网

上榜理由:今年春节,中国人之间最热的话题是微信红包,仅除夕一个晚上,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此现象的背后,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突飞猛进,也是中国互联网产业锐意创新的体现。之后,各种“打车红包”、“流量红包”也开始流行,抢红包成为中国企业黏住用户的一个必备手段,也成为2014年绕不开的关键词。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虽然实际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互联网+”的例子很多,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互联网+传统红包=微信红包……可见,微信红包是新科技时代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冲击,也是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发展与创新。“微信红包与互联网+”启示我们去思考,当下及未来中国文化发展应如何与新科技时代接轨。另外,这个话题也可以写一写“微信红包”与亲情的关系。

 

 

 

 

 

 

解答病句辨识题的三个切入角度

山西   张长军

病句辨析题是高考试卷的“常住户口”。在一些病句面前,不少同学往往感到困惑,不知从何下手辨析。怎样才能正确无误地辨析好病句辨析题?本人在多年的高考复习指导中,总结出三个最佳切入角度,引导学生从这三个角度切入去辨析病句,可以简捷而又不致缺漏,作到“万无一失”。下面举例具体谈谈这三个切入角度。

第一个切入角度:从浓缩句子的“主干”、理清其“枝叶”切入,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残缺或赘余、搭配是否恰当,顺序是否合理。这是辨析句子有无语病的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首选方法,虽属老生常谈,但却是命题者“青睐”的命题点,也是解题者百试而无一爽的最好办法。比如:

例1.看完那部电视剧后,除了荧屏上活跃着的那些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之外,我仿佛还感到了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那就是作者自己。

这是一个很有迷惑性的病句,即使从浓缩句子切入,也会稍不留心就发觉不了问题。浓缩后全句为“看了……后,除了……人物给我的……印象外,我还……感到了一个……人物,就是……”,这样就会马上发现问题:原来汉语的习惯说法应是“除了某些人物之外,还感到一个人物”,而不能说“除了人物的印象之外,还感到一个人物”。原句应改为“……除了那些给我留下印象的在荧屏上活跃着的人物之外……”。

例2.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如同打开百宝箱,使人眼花缭乱,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艺术的光芒。

此句的毛病最有隐蔽性,乍一看不易看出,但只需从浓缩“主干”切入,毛病便十分显然:“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应是全句的主语,“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如同……”,“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可以“使人……”,这都能讲通;但是,“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艺术的光芒”就讲不通了:“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艺术的光芒”的只能是“莎士比亚戏剧集”。主谓不搭配。

第二个切入点:从语法结构和词语的多义性切入,检查句子有无歧义,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合乎逻辑。比如:

例3.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从语法结构切入,可以发现对句中“我与你”的结构可以有两种分析(“与”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介词),这便使后面的内容产生了歧义:“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这讲的是“我”,还是“你”?语意含混。

例4.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从对句中词语“晚上来的人”的分析切入,可以发现对这个词语可以作两种分析:一是把“晚”看作是“上来”的状语,是“晚一点上来的人”;一是把“晚上”看作是“来”的状语,是“晚上(而不是白天)上来的人”。这种“语意不明”的错误,稍不注意就难以发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多训练一些可以作多种切分的句子,比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忘却的纪念”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和“我∕想起来了”)“穿破裤子的律师”(“穿∕破裤子的律师”和“穿破∕裤子的律师”)等以加强对此类句子的敏感度。

第三个切入点:从句中的 “特殊词语”切入,逐个加以审视。

这里的“特殊词语”,主要指:

①并列短语。若句中有并列短语,须要对它的组成部分逐个审视,看它们的先后顺序是否恰当,看它们同相关的成分是否都能搭配,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包容或相互矛盾的关系。比如:

例5.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句中的并列短语“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不能都与后面的动词“感染”搭配:“性格”“情绪”“信心”都可以“感染”,惟独“思路”不能“感染”。

②代词短语。若句中有代词短语,要注意其指代的对象是否明确。比如:

例6.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自己”这个代词有个特点:既能指代说话人,又能指代它前边所提到的人物。句中的“自己”是指代“老师”呢,还是指代“我”?表意不明。

③数量短语。如果句中有数量短语,要注意考察其量词使用是否恰当,是否有自相矛盾或语意不清之处;对于其中表约数的词或表复数的词,还要看其与句中其它词语是否协调。比如:

例7.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倍”是个表增长的数量词,不能与“下降”连在一起。“下降了九倍”是什么意思?愿意恐怕是下降到原来的九分之一吧?

例8.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点地收集起来。

句中有数量短语“180多家”,它放在并列短语“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之前,造成语意不清:是专修饰“医院”呢,还是包括其他单位?

④“两面词”。所谓“两面词”,是指如“是否、成败、毁誉、能不能”等含有两方面相反意思的词语。句中若有此类词,须注意句子前后两部分的意思是否统一、一致。比如:

例9.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句子的前半部分有两面词“是否”,可后半部分却没有与之相应的照顾到两面的话语,前后不统一。

⑤关联词。句中若有关联词语,须注意该关联词是否与句间关系或语句意思一致,关联词所在位置是否恰当。比如:

例10.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够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

句中的“如果”是个表示假设的关联词语,表“或然”;而“时”则是个表示“现在进行时”的时态助词,表“已然”。两者不能够统一,应去掉“如果”,或去掉“时”字。

⑥否定词。若句中有否定词,应注意其内容是否合乎逻辑。比如:

例11.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

此句的问题出在“不容令人乐观”一语。既有否定词“不容”,就不该再有“令”字。

⑦介词和助词。如果句中有介词,应重点考察它是否用得恰当,是否把主语“关”在了介词结构中,是否少了介宾词,是否颠倒了“主客关系”;如果句中有助词,应重点考察是否重复多用,是否与时态相合。比如:

例12.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句中介词短语“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不合汉语习惯,应去掉“上”字;或者将介词“对”改为介词“在”。

⑧表被动的词语。若句中有“被”“受”等表示被动的词语,就应考查施动和被动的关系是否正确。

例13.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此句把施动和被动关系搞错了,应该改为“倍受新老顾客信赖”。

以上几个切入点,可以说是解决病句辨析题的最佳方案,熟悉运用之后,在考场上答题既能正确无误,又能迅速快捷,能够节约不少时间。谓予不信,不妨多试几试。

 

 

 

 

 

 

 

 

 

 

四个层面答好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广东  张梅

怎样取得高考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的高分,是不少同学十分期盼的问题。我认为,要拿下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层面一: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1)回答鉴赏古诗词试题,要建立在正确理解各句内容的基础上。

(2)回答鉴赏古诗词鉴赏题,要善于抓住“诗眼”,尽量联系作者身世、思想和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3)回答鉴赏古诗词鉴赏题,要利用各种条件(比如注释等)明白诗词中的典故,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回答鉴赏古诗词鉴赏题,要努力领悟其中的意境,注重联想和比较。

层面二:借鉴历年高考试题,注意摸索其命题规律。

历年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大致有以下几点规律:

第一,选材范围和题材很广。复习时如果能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不光能提高鉴赏能力,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考查重点多在炼字、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而且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三,试题有较强的综合性,试题中往往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

层面三:抓住答题要点。

组织古诗词鉴赏题的答案,要抓住如下几个要点:

一是诗词题目。古诗词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内容、主旨等,是解读诗词最佳切入点。

二是作者。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成就,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主旨。

三是意象。意象指诗词中具体的人、物、景。古诗词的最终大多问的是用什么“景(物)”抒什么“情”、“景(物)”和“情”有什么内在联系等,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是理解诗词的关键所在。不放过

四是注释。高考古诗词试题中的注释往往是命题人的有意提示,是理解诗意的捷径所在。

五是认真研究题干。题干中往往有一些隐含的信息,或表明提问的方向,或暗示理解的角度,应该重视并认真研读,从而提高答题的效率。六是正确掌握术语。古诗鉴赏时,往往需要用上一些术语,复习时应力求掌握这些术语。比如,(1)景物描写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术语: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借代和叠词等;(2)关于表现手法的术语: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3)关于各种结合的术语: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各种感官结合等;(4)其他术语:如白描、细节描写等。

层面四:规范答案拟写。

如何用规范的准确的语言来组织答案,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规范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抓住点,符合程式,多用术语。即:

一要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分几点来组织答案(命题者拟的参考答案多按照几个点来评分)。

二要根据题目所问,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和答题程式;

三要在答案中尽可能多用古诗词鉴赏常用的名词术语。

比如:

(1)“诗眼”型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要首先指出某字词是“诗眼”,然后解释该字词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再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词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最后才总结该字此表达的感情或烘托的意境。

(2)名句赏析型试题。答案要先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再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接着.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最后指出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和思考。

(3)表达技巧型试题。答案要先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最后指出这种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容和抒发了的感情或揭示的道理。

 

 

 

 

 

 

 

 

 

 

“代入法”: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妙策

贵州 杨廷珺

本文所说的“代入法”,即数学中解多元方程时所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把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从而减少未知数的解题方法。如果借用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实词题,就可以减少答题的难度,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比如: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为了确定正确答案,有的同学是直接检查答案中各选项的释义正确与否,这样往往会犯错误。其实,倒不如把答案的各个选项“代入”原文中检验,看是不是合乎文意:把A项代入,原文的意思成了“部使者文告廖刚去安抚平定”,B项的意思成了“廖刚派大儿子廖迟去开导盗贼”,C项的意思成了“希望查考过去的制度”,D项的意思成了“用来制止金人侵犯的企图”。这样,一下子就会发觉A项的内容“代入”原文后翻译不通(这里应是“发文命令”的意思),于是可判定A为正确答案。

上面此题所用的解题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代入法”。再如:

例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等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把四个选项的内容“代入”原文,A.B.C三项都不存在大问题,只有D项理解与原文不符:此话是个看门的士兵向韩延寿解释骑吏迟到的原因时说的,根本不关吃亏不吃亏的事;再说,如果解释为“吃亏太大”,那“化”字又作何讲呢?原来,这里的“亏”是“亏损”之意,“大化”是“重要的礼节(即孝顺老人)”之意。于是确定D为正确答案。

再举一个用“代入法”解答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题另外一种题型的例子:

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把答案中的A.B.D三项“代入”原文,都没发现什么问题,只有C项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是:“(吴汉)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并不是如D项所说“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才“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的,因此判定D为正确答案。

应该说,熟练掌握这种解答文言阅读题的“代入法”,养成自觉运用代入法的习惯,对于提高解答文言阅读试题的正确性和答题速度,是很有好处的。

 

 

 

 

 

 

 

 

 

 

 

 

 

 

 

解答文言断句题的五个“锦囊”

贵州 杨廷珺

纵观2014年高考语文的18套试卷文言试题,有9套试卷中拟制有文言断句题,比去年多了5套。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全国课标一卷和课标二卷中今年都一改多年没有断句题的局面,拟制了文言断句题。这无疑给2015年的文言文阅读考试暗示了一种命题趋势。对于这种断句题,不少同学因为过去很少甚至没有做过,大多感觉比较生疏,无从下手。笔者提出五个“锦囊”,它们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解答文言断句题。

第一个锦囊:靠文段大意断句

拿到一道文言断句题,首先要讲文段整体阅读一遍,联系上下文粗略地揣摩出大意。对于叙事性文段,要大致清楚其叙的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对于说理性文段,要大致明白其论点和主要论据;对于对话性文段,应先清楚是哪几人的对话,各人的身份和观点如何;等等。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整体阅读”,强调的是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读”,这对于某些文段来说,也许就相当于已经得出了答案。比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二卷第5题所给文段“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属于叙事性文段。联系上下文阅读后,只要能明白这段文字是讲刘瑾等人引导皇帝不理朝政,韩文对此很痛心,就可以开始断句了。首先,刘瑾是“青宫旧奄”;其次,他们八人号称“八虎”,于是可知“八虎”之后应断句。刘瑾等人干了些什么呢?他们“日导帝”。“导帝”干什么?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仔细分析此八字,可知它们指四种游乐活动,其间也应断句)。“不亲万几”显然是皇帝的动作,后面也应断句。“文”是韩文,韩在干什么?他“每退朝对僚属语及”,就因为痛心而“辄泣下”。经过这样简单分析,答案就轻而易举地得出来了。

第二个锦囊:以动词宾语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在古汉语中,动词(有时是形容词)是构成一句话的重要成分。一般地说,只要找准了动词(或形容词),弄清楚它们的宾语,就可以宾语之后断句。比如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第5题所给文段“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中,第一个跳入眼帘的含有动词的短语是是“矜能忌贤”,其中动词“矜”和“忌”的主语是“李揆”,宾语分别是“能”和“贤”,“矜能忌贤”就由动宾短语“矜能”和“忌贤”并列而成,其后显然应断句。联系全文可知下文的“修烈”就是传主于休烈,动词“修”是“于休烈”的谓语,其宾语是“国史”,“休烈修国史”虽是介词“以”(“因为”或“认为”之意)的对象,但又是后面“与己齐列”(同自己官阶大小一样)的原因,所以其后不能断句,断句只能在“齐”的宾语“列”之后。再后面的动词是“嫉”,其宾语是“之”(指于休烈),应断句。后面动词“奏”和“为”表示两个连接的动作,宾语是“国子祭酒”,其后应断句。后面的动词“留”(其宾语是“史馆”)和“修撰”被连词“以”同动词“下”连在一起,所以此处只能在“下”的宾语“之”后断句。最后两个动词性词语“恬然自持”和“殊不介意”都不带宾语,他们之后都应断句。这样,逐个寻找动词和它们的宾语,就完成了断句任务。

第三个锦囊:凭特殊虚词断句

这里的所谓“特殊虚词”,指的是一些多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虚词和一些表示说话的词语,以及文段中的诸如地名、人名、官职名等词语,它们往往可以成为给文言断句的重要参考标志。比如,常用于句首的文言虚词有“若夫、乃夫、至于、于是、虽然、是故、是以、已而、向使、夫、焉、盖、惟”等,见了这些虚词,在它们前边就可断句;常用于句末的文言虚词有“矣、焉、乎、也、耶(邪)、欤、哉、夫、耳、者也”等,在它们后边也大多可断句;相当于“说”的词语有“曰、道、云、语、白”等,在它们之后也大多应断句。对于文段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职名、谦称和敬称等词语,断句时要分析其是作主语还是宾语。比如对2014年浙江卷第19题所给文段“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不需思考,便可立即断定“日又加深矣”和“达于京师矣”之后都应断句。又如在分析上面提到的全国课标二卷中“文每退朝”一语时,如果记住了这里的“文”即“韩文”,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都会减少不少困难。

第四个锦囊:据句式特点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固定句式,如果能比较熟悉地掌握,对于断句也很有帮助。比如,了解了“不亦……乎?”“得无……耶?”“……之谓也。”“如(奈、若)……何?”“何……为?”“何……之有?”等固定句式,可以给我们在给文言断句时以十分明显的指示。此外,还应该知道,古汉语比较讲究句式的对称,给文言断句时可据此查看文段中有无对称句式。比如,2014年重庆卷第11题所给文段“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鰥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中,“所憎者有功必赏”和“所爱者有罪必罚”、“其自奉也甚薄”和“其賦役役也甚寡”就是两组对称的句子,在它们之后都应断句。再如2014年北京卷第8题所给文段“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中的“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实际就已经为我们标明了文段的层次,只需再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来划分,就可以准确断句了。

第五个锦囊:参考他题断句

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文本中的内容和试题中其他题所提供的信息,作为断句的参考。比如前面所举的全国课标二卷中的断句内容,只要参考试卷中第6题C项“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的表述,断句的难度顿时就会降低不少。

总之,如果我们能在复习备考时,按照以上“锦囊”所提到的方法,深入细致地思考,适当地多做练习,那么,曾被视为畏途的文言断句题,就一定会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

【附】文中断句题参考答案及译文(以文中出现先后为序)

1.(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二卷第5题)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参考译文: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

2.(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第5题)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参考译文: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

3.(2014年高考重庆卷第11题)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鰥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参考译文:即使是平时憎恶的人,有了功劳也一定给予奖赏;对于平时喜欢的人,如果犯了罪也一定给予处罚。对于百姓中的鳏寡孤独,养活他们让他们生存下去;对于遭受天灾人祸的人家,即时给以救济。他自己的俸禄也很微薄,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劳役也很少,天下的老百姓富足快乐而没有忍饥挨饿的情况。)

4.(2014年高考浙江卷第19题)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参考译文: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对他的了解,也就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

5.(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8题))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参考译文: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这是我第二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记下这个功劳,这是我第三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这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

 

 

 

两招教你解答“语言得体题”

河南 豆豆

吕叔湘先生曾说:“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好,就该用另外一种说法。”吕先生说的就是语言得体的问题。要答好“语言得体题”并不难,这里教你“两招”,即“读懂题目”和“合乎语境”。

第一“招”:读懂题目。

所谓“读懂题目”,主要是要读懂题中对语境的规定和对语体的要求。这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也有易错之处,主要是不少同学容忽视题中的隐含信息。比如下面这样道题:

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

其中的“读者来信”就是条对语境和语体都做了规定的隐性信息,不少考生容易忽视。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对人尊、对己谦,因此作为读者,对对方(包括编辑和报刊)要用敬词,对自己则需使用谦词;同时既要谦虚地介绍自己,还要简明地讲清来信的主要原因。语言不要啰嗦,口气要委婉。

再如这道题:

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

其中“对某老师进行访谈”就是一条容易被忽视的隐性信息。它隐含了谈话双方身份的不同、访谈提问的内容同“主题活动的关系以及访谈提问的设计技巧等信息。比如,首先是对老师要尊敬;其次是提问不能脱离“主题活动”的内容;第三是问题要能让人有可回答的,不能让人为难;等等。

总之,“读懂题目”,不仅要“读懂”题中的显性信息,更要在隐晦之处、不起眼的地方(尤其是句中的定语、状语部分以及时间、地点甚至人物性别方面等),努力发现甚至挖掘题目中那些隐性信息。

第二“招”:合乎语境。

不同的语言环境要求所用语言具有使用不同的语体色彩,比如人们平时谈话要用口头语言,写有关学术等文章则多用书面语言,而写描写性文章则又应使用文学性语言了;对熟人和朋友可不拘礼节,而对尊长或上级或陌生人则该注意使用尊称和谦辞;此外还有因彼此身份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语气;因场合不同而采用庄重语言或幽默语言、科学语体或事物语体;等等。这些都是语境对语言的要求。比如2014年浙江卷第6题要求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信的正文(字数不超过90字):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

此题提供的语境是:店家给顾客发错了货,既要重新将货正确发给顾客,还得要向顾客道歉。因此在组织答案时,需要答出如下四方面内容:一是说明失误的事情,二是表明歉意,三是围巾要集会的地址,四是表示诚心,欢迎再次惠顾。比如这样组织答案:“由于我们的失误,将您订购的衣服错发成了围巾,给您添麻烦了,深表歉意!您的衣服已寄出。烦请您在收到后将围巾寄回,地址是XXXX,邮资由我们承担。欢迎再次惠顾。”

又如2014年湖北卷第21题要求为高一年级将举办的“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向参会者赠送的纪念书签上写一则赠言。这就要注意语境的具体情况应包含如下内容:一是紧扣活动“读《论语》,谈交友”的主题,二是合乎高二学生身份,三是合乎赠言体裁的要求,四是合乎字数要求。以下答案可作参考:集中国文化于一身,读世界最经典之儒学,学儒学大师之言行。

简而言之,做到语言得体除注意题目要求外,我们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用词要妥当。弄懂词义,区别词的感情色彩、词义轻重、范围大小。

2.根据不同的语体,选用适当语言。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场合,保持语言风格的一致性。

3.区别说话对象,选用调控语言。

4.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得体的语言。

 

 

 

 

 

 

 

 

 

 

 

 

 

 

 

 

 

 

图文转换题解答技巧例谈

贵州 杨廷珺

高考中的图文转换题,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它行业的交叉重叠,也体现了教学中对社会生产、科技信息发展特征的关注与分析及综合概括能力的考查,因此较受命题者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常有出现(2013年的全国课标一卷和二卷都有此类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的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近几年各地的题型大体上有表格数据题、徽标题和漫画图片题三类。回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正确分析图表内容,全面筛选图表蕴含信息,准确简明地用语言表达。

一、表格数据题

解答表格数据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图表说明的对象和比较的角度,注意数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注意寻找数字变化的规律或趋势,注意题目对句式表达和字数的限制,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注意图表的细节,然后再规范作答,千万不能出现病句。比如下题:

【例1】某调查研究机构开展了美、韩、日、中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生活意识各不相同。根据下面的表格,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习

意识

生活

意识

 

 

认为学习最重要

关心学习成绩

有金钱和打工意识

满足过普通生活

幸福指数

美国

50.5%

87.8%

63.3%

63.3%

83.8%

韩国

50.9%

88.2%

70.7%

52.2%

73.3%

日本

46.2%

74.1%

52.2%

70.7%

77.4%

中国

70.6%

93.4%

41.8%

43.8%

85.7%

(1)结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为陈述对象,写出结论。

答:                                                                        

(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一点建议。

答:                                                                       

【例2】下面是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一年来的走势图。纵坐标表示的是一美元所兑换的人民币值,横坐标表示的是时间(横线前后分别是年份和月份)。仔细观察后用一句话总结这一年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变化的总趋势。

答:                                                                        

二、徽标题

解答徽标题,要培养正确分析徽标中的种种图形、文字和数字,比如徽标的外形特点、色彩安排等的寓意,还有其中的文字、数字和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含意。

【例3】下面是“中国电信”的图标,仔细观察后,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中国电信图标的创意;

答:                                                                           

2.结合这一图标,为中国电信拟一广告语,不超过20个字。

答:                                                                           

高考语文考前辅导 2015年高考语文考前辅导

三、漫画图片题

解答漫画图片题,要多角度多侧面解读画面本意。首先看漫画的标题,把标题同画面内容结合起来分析。画面中如果有文字,要思考文字中隐含的观点和态度。对于漫画,要努力发现其夸张之处,因为漫画的夸张之处往往正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此外,还要注意漫画图片的细节,比如有几个人,这些人的神情、衣着、举止和语言是怎样的,等等。最后再进行合理的揣摩和想象,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讽刺对象,这才算读懂了漫画图片。一般来说,漫画图片试题大致有如下几类型。

(一)描述画面类。回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且选用恰当的表述方式进行描述,画面上有什么就描述什么,不要随意加入自己的看法和想象。

【例4】报载,2011年,重庆市沃尔玛多间超市用普通冷鲜肉假冒“绿色食品”认证的“绿色猪肉”销售,其价格比普通冷鲜肉要贵许多。下面这幅漫画讽刺的就是这个事实。请用简明准确的文字向没看过这幅漫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并写一段的观点鲜明的文字对这一现象加以简洁评论。(“介绍”不超过100字;“评论”须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方法,不超过150字。)

(1)介绍画面内容:                                                          

(2)评论:                                                                  

(二)概括内容类。回答此类试题,要仔细观察画面中人物的神情动作或物体的形象特征,努力揭示画面中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等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简明。

【例5】下面这张照片是2011年江苏省某社区工作人员在给来社区办事的群众提供芭蕉扇的情形。他们为了积极推行低碳环保行为,提倡不使用电扇用芭蕉扇。请你任选画中一个人物,用一段话,将这个人的表情和行为形象地描写出来。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不少于50字。

答:                                                                           

(三)归纳寓意类,回答此类试题,须跳出就事论事的圈子,从人或与人有关的角度(比如道德、品质、环保等)进行思考,一般多用“反映”“揭露”“批评”“讽刺”等词语写句子。

【例6】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漫画的主题。(不超过40字)

答:                                                                       

(四)拟写标题类。回答此类试题,要先读懂画面意思,然后紧扣画面内容或寓意,或描述中心事件,或引用画中语言,或运用比喻。语言要简明扼要,要包括主要信息,要吸人眼球。

【例7】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作答。

⑴简要说明你对漫画内涵的理解。

答:                                                                           

⑵为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注意:不能以“无题”为题。)

答:                                                                           

 

【参考答案】

1.此表中的最大值是中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中“关心学习成绩”的数字93.4%,这表明中国高中生最关心学习成绩。但第(1)题要求以“幸福指数”为陈述对象,就应着重分析“幸福指数”这一栏中各国的数字。但这只是“结果”,还得找找“原因”。因此答案应为:中国高中生幸福指数较高,这与他们重视学习、关心学习成绩有关。第(2)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方向最好从中国高中生的弱项出发,比如生活意识方面。答案可这样写:中国高中生独立意识较弱,建议把课余或假期打工作为锻炼社会能力的方式,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生活能力。       

2.近一年来,美元兑换人民币的中间价虽有升有降,但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011年11月前下降幅度较大;但自2011年11月后,下降幅度开始变缓。(或者说:近一年来,人民币兑换美元的中间价虽有升有降,但总的来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11年11月前升值幅度较大,2011年11月后升值幅度开始变缓。)       

3.(1)两个串在一起的字母C如同形象化的电话,寓意中国电信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像两副牛角,让人联想到股市的牛,可代表中国电信上市的美好前景;还像地球的图形或经纬线,暗示中国电信走向世界;还像鸟的翅膀,象征中国电信蒸蒸日上。   (2)①中国电信,开创人类美好未来。②中国电信,沟通你我他。③中国电信,为你架起通往世界的桥梁。④中国电信,插上腾飞的翅膀。       

4.【介绍】画面正中是一只哭丧着脸、仰面朝上的猪,嘴里说:“坑爹啊!俺是普通冷猪肉……”。画面右上方是一只衣袖上印有“沃尔玛”三字、握着印章的手,正在猪肚上印上“绿色猪肉”四个字。【评论】跨国企业,金字招牌,身份显赫,走遍世界皆奉为上宾。然而,即便如沃尔玛这样的商界豪门,一入国门,竟也玩起不入流的江湖之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招谣惑众,委实让人费解。莫非真的是只要有钱赚,就不管名声如了?       

5.【答案示例】(最前面的大嫂)大嫂走上前,嘴上笑嘻嘻,手拿芭蕉扇,心怀环保意。姐妹们啊,我手里拿的岂止是一把小小的扇子,它包含着节约用电、低碳环保的大道理!(画中央的大姐)看这位大姐笑着迎上来,像鲜花,如春风,真诚的面容让你倍感社区温馨;递上扇,送来情,小小的行动让你顿领环保深情。       

6.【示例一】商品名称运用谐音手法和借助“名人效应”的现象泛滥。【示例二】讽刺商家运用谐音手法和借助“名人效应”,胡乱使用语言文字的严重现象。       

7.(1)漫画中的“大树”象征现实生活中那些为孩子张罗一切的父母,“小树”则象征现实生活中那些因父母为自己做好一切而缺乏锻炼机会的小孩,树干和两棵小树恰似一个中文的“小”字,隐喻这种“爱”其实是“害”。 (2)有时,爱也是害。

 

 

抓住关键词语,正确解答语言连贯题

山东  孙秀梅

语句连贯题是比较受命题者青睐的高考试题,近年来的各地高考试卷屡有出现,并且大多用排序的题型进行考查。解答这种试题,首先要迅速通读材料,归纳出语段的话题,在此基础上找出首句;再次要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注意某些特定句式(包括标点符号),弄清各句之间内容的联系。下边举例具体谈谈。

一、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弄清事物进展的先后关系。

这里,切忌局限在明显的时间名词上,要特别注意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或者游踪(或观察点)的线路。比如: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                        —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               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             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把需要排序的几个句子放在一个给定的语段中,同时给出几种排序方法作备选答案。解答时,除了要注意各句间的内在联系外,更要首先注意与横线处上下文的连接,同时还应以供选答案为参考依据。通读题目后知道,横线处的上文既然是“(天鹅)时而在水上遨游”,就可确定在句式上与之对应的③为需排序句子的首句,于是参考给出的备选答案,可排除BC两项。然后再仔细考察需排序的6个句子,发现其中3句写天鹅“时而”怎么样,另3句对应着写天鹅的进一步动作。应注意的是,为与“时而在水上遨游”对应,③之后无写进一步动作的句子,应直接连①或⑤(这时已可断定答案为A)。⑥中的“草丛”与①中的“水边”、⑤中的“幽居”与②中的“有人的地方”最相应;而④的内容最能与横线处的下文连接。故知答案应为A。

二、抓住方位词语,弄清各种位置之间的关系。

这里要提醒的是,不能局限于明显的方位名词所表的位置,更要注意句中表示的隐含位置。比如:

例2.将下面6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                         什刹海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那里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①顶上盖有色彩灿烂的瓦。  ②背后是景山, ③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鼓楼。  ④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 ⑤由景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轴,  ⑥山上共有五座平台,

此题的题型同上题相同的是,都给出了上下文;不同的是,此题不是给出备选答案的客观选择题,而是没有备选答案的主观题。通读题目后知道,整段话的叙述顺序应为:先写紫禁城,再写景山,写山上的平台,最后写什刹海。再具体观察所给各句,可知④写紫禁城,⑥①⑤③写景山,②是由写紫禁城向景山的过渡句。于是,正确答案浮出水面:④②⑥①⑤③

三、抓住代词,弄清其指代对象间的关系。

如果给出的语言材料中含有代词,就一定要把它指代的对象考察清楚。一般来说,代词往往紧跟在它所指代的对象后边,不能离得太远,一般也不能跑到指代对象的前边。比如:

例3.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②①④③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⑤③①④                 D.①④②⑤③

此题用的是客观选择题的形式,但未提供上下文。这种题要先确定所给的几个句子所表达的总体意思,再据此找出首句或尾句。一般来说,首句或尾句大都表总提或总结。然后要注意所给各句中有无代词和关联词语。如果句中有代词,应确定代词的指代对象;如果有关联词,应据之确定有关句子的逻辑关系,比如是因果关系还是转折关系等。通读题中的5个句子后可知,它们都是围绕“信念”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的,故可确定以②句为首句。又发现①③和⑤句中都有代词“这个”,而③中的“这个”指代的是“世界”,明显不能接在②之后;③和⑤中的“这个”虽都指代“信念”,但⑤是作解释的,连在②句之后最恰当(此时已可确定正确答案是C)。③是对⑤的补充,应紧随⑤之后。①和④一讲“古代”,一讲“现代”,而④中的“可是”恰恰就是对①的转折,因此④应排在①之后。正确答案为C。

四、抓住关联词语,弄清逻辑关系。

如果句中有关联词语,就一定要弄清楚这些关联词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如因果、总分、转折、条件、假设等;如果句中没有关联词语,可以从程度、范围、大小、呼应、话题及其说解等方面去考察,特别注意语句中有无暗示性的词语。比如:

例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       ,       ,       ,       。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此题的题型同例2一样,需要先结合上文确定首句。横线处的上文讲的是“霍金的身体”,于是可确定④应为首句;其余3句中,只有①有主语“他”(不难确定这个“他”指代的是霍金),而且余下的几句也都以“霍金”为叙述主体,这样就可确定①应排在剩下3句之首;②是③的结果。所以答案应为:④①③②

五、抓住句式和标点符号的特点。

不少时候,在确定句子的排列顺序时,还得参考句式和标点符号的特点进行考虑。比如,如果给出的句子中有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应该把它们连在一起;如果有分号的,应考虑并列句式;等等。例如:

例5.把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    ,人口不过二十万,     ;     ,     ,枕着清澈的多瑙河水,     ;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奇才的小城,莫扎特让城中的一石一木无不浸润着音乐的魅力。

①面积不过八十公顷   ②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城   ③偎依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 ④这是一个迷人的小城   ⑤却有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⑥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此题题干给出的语段中有两处分号,思考时便可先从标点入手思考:两个分号意味有三个并列部分,而语段中最后一个部分的开头为“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奇才的小城”,这就可以确定三个并列部分的开头都应为“这是一个……的小城”的形式,并前两个并列部分都由四个短句构成。这样一来。以后的问题便好解决了。根据第一处横线的下文是“人口不过二十万”,可知①应排在它的前面;再根据⑤的内容与②对应,可知第一个并列部分应由②①⑤构成并且其顺序也可同时排定。同样的,余下的三个短句,④应排在最前,③的内容同“枕着……多瑙河水”相应,应紧随④后,⑥是结果,排在最后。于是答案得出:②①⑤④③⑥。

上面所讲五个方面的“抓住”,很多时候不能“单打一”,需要综合考察。例如:

例6.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序号)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依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样优美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通读各句后可以确定各句的共同话题是“乡愁”,并且组合后的总体结构应为总分式,其总提句是③。再仔细考察可知,②是例证,④中的代词“这样”指代王维的诗;①和⑤是对③的进一步解说。于是,正确答案自然得出,排序方式应为:③①⑤②④。

 

 

 

 

文学作品阅读题答题十四法

贵州   杨廷珺

不少同学常把高考试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题视为畏途,其实回答此类题也有一些规律,我们若能对此有所了解,就可以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下面以历年高考真题为例,给同学们介绍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十四种方法。

1.联系语境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分析文章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方法。对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一定要联系语境,依靠上下文进行理解。如:

【例1】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第(1)句的上下文主要指题目文本中第三段的文字: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象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抓住句中的“突然”和“绿色的海洋”理解,上文极写戈壁滩的广袤和荒凉,这“突然”指的是汽车驶进林带时作者产生的心理变化。产生着心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显然是前后境况的巨大反差。下文有“万木争春”“可爱”等词语,表现的是一种喜悦的心情。因此,答案可表述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第(2)句的上下文有如下内容:

阳关古墟……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回答本题的重点在于分析“也有几分暖意”的原因。既是“也”,就得有在前的东西。前文写的先是“凄冷的阳关古城”,接着写“阳关砚”的优点,这些优点中的“冬不结冰”与“暖意”有关,为什么这一丁点“有关”就会使作者“也”产生暖意呢?这还得结合整篇文章的题目、构思、立意、主旨思考。本文意在赞美我国悠久的古代历史文化,而“阳关砚”中就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这样分析,答案就出来了:墙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一些。

2.还原修辞法

有些句子运用了一些修辞方法,答题时必须把修辞方法还原。特别是运用比喻,就应该把它的喻体还原成本体。比如:

【例2】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要正确回答此题,当然首先必须找到小说主人公是在文章中的何处称自己是“实习医院”的。有效信息在文章第④和第⑥段。有关内容是: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我也患有这种疾病。……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一种……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统统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惟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赏析关键词,一般要从含义、表现手法(包括所用修辞方法)及其效果方面分析,有时还需要从结构和全文主旨方面分析。这里的“实习医院”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那么,它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呢?第④段说的是主人公患了很多疾病,第⑥段是说主人公作为一个医学院的老师,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在此基础上,才有“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这句话。于是我们可以确定第一问的答案为:“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至于其作用,应当结合比喻的作用来考虑,表达为:它运用比喻达到生动、形象、幽默的效果。

3.分析结构法

有时,为了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应该对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既要抓住句子的“主干”,也不可忽视句子的“枝叶”(即修饰语和一些关联词语),同时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渡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此外,还得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注意分析分析句子所反映的情感。对那些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要注意转化深奥含蓄词语的意思,注意揭示句子的双关意。比如:

【例3】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此句是一个复杂单句,“看到”的宾语是个连动句加兼语句,主语“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有“加”和“使”两个谓语,而“使”又带有兼语“这些倔强的生命”。联系上下文和邻近句分析,可知这句话有三层意思(即答案):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

4.特殊位置法

【例4】“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   ;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要回答此题,须先弄清该句在文中的位置。此句在一篇沈从文先生写的题为“云南看云”的文章的开头部分:

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处在文章开头的句子,往往有总结并领起全文的作用。而理解词语的意义,一般先得理解它的本义,再结合文章理解其引申义或比喻义,将其本义与文中所指内容融为一体。“俨然”的本义是“庄重或严肃的样子”。光这样解释还不行,还必须讲出产生这种“样子”的原因。句中的“觉醒”一词是个关键,它是文中主要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的概括:为什么会“觉醒”?根据下文可以知道,是因为看了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觉悟到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至此,答案便可得出:“俨然”的意思是:许多人看云之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严肃的样子;这句话的作用是:总括并领起全文。

5.注意指代法

【例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在句子中有代词时,一定要仔细弄明白该代词的指代对象。而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都在代词的前边。前边的文字是:

阳关……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此句中的代词“这些”从表面看来,指代对象十分清楚,但实际上,还得联系上文。上文先说哲学家和诗人,然后说这些士兵“并不是哲学家和诗人”,说阳关古道是士兵们的“一道生死关”,说他们不能归乡,说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上“冲冲杀杀”。这就是说,是这些“戍关的将军和士兵”出生入死的经历和对生活有深刻而丰富的感情,使他们“成了哲学家和诗人”。这岂不和上文自相矛盾?再深入思索,原来作者并不是说将士成了哲学家和诗人,而是说这些将士的经历和感情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于是便可这样归纳答案: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理和诗情。

6.抓纲带目法

在筛选信息和分析、综合文章内容时,常常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意思来进行。只有抓住文章中心这个“纲”,才能很好地带出其中的各个“目”。例如:

【例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在题目文本中,作者的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即全文的主旨密切相关,要分析思路,一定要把握住文章的话题和立意。题目“瓷器的意味”揭示了话题,并且暗示了文章的立意是从瓷器的“意味”指出做人的“意味”。明白了这点,再分析各段内容:①②提出话题;③④⑤分析话题;⑥点题。这样,只要根据文章内容适当添加一点文字,答案就得出了:(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分析话题。(3)揭示主题:做人应如瓷器一样尽自己的本色。

7.化“整”为“零”法

有时,有的题目问得比较大,比较全面,这时便需要利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小的问题。比如:

【例7】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题干中说“三个方面”,必须先把这个“大”问题化为:(1)哪三个方面;(2)这三个方面各有哪些内容;(3)简要概括这些内容等三个“小”问题。先看原文的第③④自然段:

③……瓷器……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根据“化整为零”的方法,可以先根据“演变”过程确定原文中三个方面的内容:(1)“瓷器原本是……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2)“更高的追求出现了……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3)“瓷器贵入宫廷……成了艺术品”。归纳这三方面的内容,答案便可得到:(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

8.各个击破法

如果题目问的问题较多,可以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一个一个的解决。比如:

【例8】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原文的第一段为: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搏弈。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此题有两问,先找“特点”。对于记叙文体,要以修饰成分为寻找重点。文中“黑亮的”“黄沙漫漫的”“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偶尔”“博弈”“到处”等词语都是思考、归纳的重点。根据这些词语可以得出第一问的答案: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至于“作用”,可从内容、结构和手法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了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了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了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于是得出第二问答案: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9.提炼词语法

有的问题,需要从有关文段中提炼出关键的词语。比如:

【例9】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回答此题,要先确定“雪野里的精灵”在原文出现的位置:除了在标题处提到外,只在倒数第四小节的结尾有类似语意的句子:“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再看这一句的上下文: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从中可以发现,上文的“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等语句都是在描述小花的特点。再进一步筛选,组织语言,就可得到答案:小花的特点有:虽纤细却坚韧、虽孱弱却刚强、微小里含着博大,璀璨、妩媚而明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10.以“有”想“无”法

对一些问及“作用”的问题,可以用“以有想无”的方法,即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个语句对文章的主旨或结构会有什么坏处。比如:

【例10】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先看原文开头的两段,筛选出其中关于场景描写的文字:

“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第一问不难回答:亮丽、宁静、和谐,把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至于第二问的答案,可以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哪些不好。这样一比较,答案就可得出:①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场景描写突出了“我”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11.寻象悟境法

在小说的阅读中,要依靠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来领悟小说的主旨,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寻象悟境”法。比如:

【例11】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在小说中,对女主人公的描写主要有下列文字:

①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②“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③她……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

④“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垣,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从第①段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年青、美丽、纯朴的山村农家姑娘。从第②-⑤两段可以看出,这又是一个灵性而有些调皮、惹人喜爱的姑娘。文章这么写姑娘的形象,为的什么呢?结合小说内容和题目“日月行色”考察,第二问的答案便可得出: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12.设身处境法

回答有些题目,需要站在有关人物的立场上,设身处境地为这个人物考虑。比如:

【例12】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根据题中材料,回答本题可重点依据以下内容:既然“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又为什么说他“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此时,不妨设想,如果站在沈从文和沈红的立场思考,就会发现,题目实际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度,各具有怎样的意义。文章题为“湿湿的想念”,文章的主旨也是“湿湿的想念”。可以发现这“想念”有两层意思:其一,“爷爷”的“想念”,其二,作者的“想念”。“爷爷”因为在水边长大,所以受沅水影响;因为受沅水影响,所以对沅水充满情感。因此,爷爷的“湿湿的想念”就是对沅水的深情的想念。所以文章说:“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这就是哪位评论家的话的意思。

13.对号入座法

在鉴赏各种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的作用时,常常可以用“对号入座”的方法,即掌握各种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对文章作用的术语,然后根据不同的文章“对号入座”。比如:

【例13】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先看文章的结尾文字: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一般来说,表述文章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术语,关于结构的有: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做好铺垫、制造悬念、线索分明、照应前文、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卒章明志等。关于抒情的有: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关于表现手法的有: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关于描写的有:正面描写、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正衬、反衬、渲染、白描等。此题问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而且已指出此句的作用是“收束全文”,要求“对此作简要赏析”,就应该对“收束”二字作详细诠释。首先,这是个反问句;其次,用了象征的手法,要寻求其象征意义;再具体看“这样的烟花”有什么特点。于是答案可以这样: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14.修辞解意法

有些题目是涉及修辞方法的,要注意将修辞方法和全文主旨结合考虑。比如:

【例14】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文章的最后两段写2号气井的文字是: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答题时先找出用的修辞方法(要指出具体内容),再逐一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修辞方法主要有: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对于第二问,一般的答题模式是: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比如:(对比)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与沙漠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排比)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比拟)通过对天然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想象)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六抓”助你获取高考作文高分

山东   刘家秀

与平时的作文训练相比,考场作文有它的独特之处,这不光指考场作文构思时间短,更指考场作文评分时间短。据说北大的孔庆东教授就认为用100秒评一篇考场作文是恰当的(事实上更有只用三五秒就给一篇考场作文判分的)。因此,打造考场作文的亮点,让考场作文给评卷人留下良好印象,是考场作文获取高分的关键所在。

如何获取高考作文高分?笔者认为, 必须“六抓”,即:抓立意,抓标题,抓布局,抓语言,抓体裁,抓开头结尾。

(一)抓立意

从某个角度讲,作文是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考生如果能够对所给的作文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写作立意上,对社会现状有着很好的认识,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并结合社会现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探讨,写出的作文当然也就能有着较高的立意,让阅卷老师看到文章的厚重和观点的鲜明,从而获得极高的分数。

做到立意深刻的关键是要善于抓住文题中的关键性词句积极开展思维,进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语)般的联想和想象。只要与文章立意有关,都不妨联想和想象。一般来说,常见的联想方式有:

(1)以时间为线索:由今及古或由古及今,由先到后或由后到先,由开端到结尾或由结尾到开端,等等;

(2)以空间为线索: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里到表,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由中国到世界或由世界到中国,等等;

(3)以逻辑关系为线索: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同到异或由异到同,由正到反或由反到正,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等等;

(4)以社会为线索:由己及人或由人及己,由人及物或由物及人,由个人到群体、到社会或与之相反。此外,还有类似联想、逆反式联想、虚实转换联想等等,若能很好运用,对于做到立意深刻,是会产生很大帮助的。

(二)抓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是给评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一定要想方设法拟一个让评卷老师“一见钟情”彩、一见就为之怦然心动的题目。题目要简明新颖,切忌大而空。好的作文题宜小不宜大,宜新不宜旧。这里的“新”,不仅指内容,还包括形式。一些采用数学算式、词语解读、引用名句、并列词语等等形式的题目,比如“1+1>2”“宁静淡泊:我一生的追求”“诗人·明月·黄花”之类的题目,往往会受到评卷人青睐,就是这个原因。总之,好的题目,既要能统帅全文,又要新颖别致,含蓄而不晦涩,简明而不肤浅,给人暗示,发人深思。

比如有篇优秀高考作文的标题是“善的莲花,静静开放”,它以“善”字为核心,又将其比喻为“静静”开放的“莲花”,这就不仅使其具备了形象性,而且融入了意境美,还引人产生许多联想,诸如佛教里的“步步生莲”“静土莲花”等。“举手之劳,花满世界”“善行如月,照彻山河”等标题,四字短语,结构匀称,形象鲜明,因而被判给满分。其他如同年重庆卷的“特别的情献给特别的你”、湖北卷的“遗落的书魂”、课标卷的“爱心开在细枝末节”“小事不小”、湖南卷的“张开双手,拥抱世界”“捧起五彩人生”都是很好的题目。

(三)抓布局

文章的布局问题也是评卷人极易发现和注意到的问题。除了“题记”之外(近来这种形式因有不少人喜用而不新鲜,所以若用题记必须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首先映入评卷人眼帘的是文章段落的设置。段落的数量和长度会形成文章的节奏,通过控制全文段落数量和每个段落的长度,考生就可以像挥舞指挥棒一样影响评卷人读文的节奏。一篇议论文,段落数以4至7段为宜。记叙文的段落数可稍多。一些重要的语句,如果放在恰当的位置单独成段,不仅可以使语句本身格外醒目,也会使阅卷老师在阅读长段之后得到思维的调整,给他以新的视觉感受。所以,恰当使用独句段,可以展现考生运笔的“老到”之处,使文章增色不少。

恰当设置小标题,也可以使文章的布局呈现全新的格局,它不光可可给评卷人造成一种条理清晰的感觉,还可以让人产生一种认为写作者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对于记叙文来说,还可以在叙述顺序方面下点功夫,比如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方式,可以起到突出重点、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作用。

(四)抓语言

古语说:“山蕴玉而生色,水含珠而增辉。”亮丽的语言就是考场作文这座“山”中蕴藏的“玉”,就是考场作文这池水中所蕴含的“珠”。一篇考场作文,语言流利漂亮、干净简洁,且能恰倒好处地引用一点诗文名句或警语格言,定会光彩顿生,让阅卷老师感受到作者较深的知识底蕴和较宽的阅读面,从而赞赏不已,给以高分。

怎样让语言亮丽起来呢?虽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在考场上应急的办法并不是没有。比如适当地引用一点诗文名句和格言警语;比如有机地造几段“整散结合”的文字(这里的“整”,即结构和字数都大致相同的一组句子;“散”即长短不一、结构不一定相同的一组句子。整句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音乐性;散句读起来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而整句散句巧妙结合,则能产生一种抑扬顿挫、舒卷自如的感觉,文采顿生);比如恰当地重复那些能够点明题旨的句子(尤其是在开头或结尾),有时甚至不妨反复几次;比如合理地运用诸如“三比”(比喻、排比、对比)的手法,写一些合乎“三比”要求的语段;等等。

有时,为了明确点明中心,我们还可以在文章内容构思好以后,围绕中心编写几段话,将它们适当地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是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这样既能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可以告诉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强调文章中心思想的意识。

(五)抓体裁

考场作文在构思时,一方面,要根据作文题目的特点来确定文体,有的题目最适宜写记叙文,而有的题目也许最适宜写议论文;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文体:不少同学在文体上都有自己的偏好和特长,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考场上扬长避短,尽量选用自己熟悉、擅长的文体,取得最佳效果。

此外,正如清人赵翼的诗句所说:“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考场作文在选择文体时,还应力求文体的新颖性(当然应力避为新颖而新颖的做法)。比如选择一些在考场作文不多见的书信、日记、断想、访谈录、辩论纪实等新鲜的文体,有可能起到如一缕清新的凉风吹拂在炎热的评卷场中的阅卷人身上一样,让阅卷人耳目一新,立刻刮目相看,判给高分。

(六)抓开头结尾

开头的任务是破题,开门见山当然好,如果对开门之“山”进行“绿化”“美化”,使其具有形象感,句式进行整合,使其具有气势,就能深深地打动评卷老师,从而得到高分。一般来说,考场作文的开头不宜转弯抹角,尽可能一下笔便入题,并且使尽浑身解数让评卷老师“一见钟情”,立即被“俘虏”。考场作文的结尾也应尽量简短,力争寥寥数语便点名题旨,深化主题,既能与开头呼应,又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无限思索。

结尾的任务是收束全文,深化中心。考场作文的结尾也应该而且可能是丰富多彩的,要力求如开头一样写得集中、明白,而又不能与开头重复。结尾应该照应开头且深化(或者提升),给评卷老师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的感觉。

对于开头和结尾,早有“风头”和“豹尾”之说。“风头”魅力袭人,能一下子就吸人眼球;“豹尾”雄健有力,掷地有声。尤其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因为阅卷时间短暂,写亮开头和结尾,是至关紧要的事,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一篇考场作文生死攸关的大事,万万忽视不得。

 

 

 

 

 

 

 

投其所好,得己之分——高考作文增分五大法宝

湖南  陈平文

高考作文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写作水平的高低是长期积淀和训练的结果。在离高考只有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要想有质的飞跃难度较大,但是如果能把握住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做好细节,为自己的考场作文锦上添花也并非不可能。

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的写作,更不等同于文学创作。它有时间、内容、体裁的限制。对考场作文的评判也不同于对文学作品的评判,它也有评判时间的限制,有评判老师的个体差异等。针对这两个特殊性,我们应该在众多的评卷老师中找出他们的共性,找到他们共同的“爱好”,然后“投其所好”。

本人参加过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卷工作,在自己评卷以及与其他评卷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个阅卷老师最为关注,考生必须注意,能无形之中给自己增分的地方。

一、命一个亮眼的标题。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一个好的标题能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每一个阅卷老师一天要批几百份试卷,面对大同小异的标题,很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在众多的类似标题中,如果突然有一个能亮眼的标题,无疑会让精神极度疲惫的阅卷老师为之一振。分数稍高也就顺理成章了。

要让你的标题亮眼的方法很多,如巧用比喻,化用歌词,恰当谐音等。如以“爱”“独立”为话题的作文,以“为爱放手”“有一种爱叫放手”“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为标题就新颖得多。再如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以“一书一世界”“无读不丈夫”“寒门书香”等为标题更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点题意识不能丢。

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阅卷老师评议论文时很看重文章是否离题、偏题。而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又很容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何破解这一迷局呢?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时不时地点一点题。让自己跑偏的思路“回归正路”,同时也向阅卷老师表明:“我紧扣主题,不偏不倚。”点题的方式很多,可以直白地、反复亮出观点或观点中的关键词;还可以委婉地,用喻体的形式来暗示主题。

我们以2013年辽宁省的高考作文题为例,节选学生作文中点题、扣题的语句,看如何点题、扣题。一、在观点句中扣题:“所以不管你是沙子,还是珍珠,只要你将自己的那份工作尽心尽力地完成,即使你是一粒毫不起眼的沙子,你也会像珍珠一样散发光芒”。二、在对事例分析的过程中扣题:“正是他正视自己的身份,踏踏实实地将‘沙子’的分内之事完成,才让自己绽放出‘珍珠’的光芒”“虽然他仅仅是一粒普通的‘沙子’,但正是因为他恪尽职守,所以他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颗‘珍珠’”;“如果杨善洲没有一颗拒绝诱惑、甘于寂寞的心,他的内心也就不可能澄清,他也成不了绿色世界的‘珍珠’”。三、结尾段作结论时扣题:“只要我们心怀甘于平凡,绝不平庸的决心,定能像珍珠一样光彩夺目”。

三、写好关键句段。

高考阅卷老师往往是一目十行,尤其是评议论文时,会重点关注观点句、议论段。所以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将起始段、结尾段,中间论证段的段首、段末写好。这样写,文章的思路就会很清晰,不至于让阅卷老师云里雾里。

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对于材料作文评卷老师很看重考生对材料的分析是否准确、到位。所以,写作时应当在对材料分析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按照“材料+分析+观点”格式来写好起始段。论证过程中,每一个层次都要有精短的中心句,而且中心句应放于段首。这既能使自己的文章思路清晰,也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这样就无形之中给了阅卷老师好的印象,也能让自己的作文增分不少。

四、保持卷面的整洁。

书写习惯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要改过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还是可以在细节上做得更好。比如做到不在试卷上大段大段的涂黑,实在要删除就用规范的格式进行删除。字不要写得太大,不要满格,更不要出格子。字的大小做到基本一致,每一行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卷面好看了,阅卷老师的心情也好了,得分也就高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浅见,希望对临近高考的学子有一点帮助。

 

 

 

 

 

 

 

 

 

 

 

高考获胜第一步:培养健康心理

贵州  杨廷珺

高考考的是知识,是能力,这一点应该没有谁不知道,没有谁不重视;但是,高考也是对考生心理的考查,知道并且重视的恐怕就不多了。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广大考生与他们的老师和家长:注意培养考生的健康心理,过好“心理关”,对成功参加高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们常常看到,在高考前的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每年的四、五月份,不少考生会产生一种焦虑、浮躁的情绪,有人戏称为“高考复习综合症”,其“症状”是:心中莫名的烦躁,既害怕高考时间一天天的临近,又巴不得明天就考了算了;他们听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好像什么都复习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记住;失眠、多梦、常有体力不支的感觉;思维迟钝,有时甚至连面对简单题目,头脑都好像出现“断路”现象,不会做了。这一切带来的后果是:信心下降,效率下降,导致各种测试的成绩下降,这又使信心下降,产生严重的恶性循环,对高考十分不利。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当下社会普遍存在浮躁心理给学校、学生和家长都产生不小影响,导致所有相关人员在考前都产生一种十分严重的焦躁心理,大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制造考前紧迫情绪,这种情况越临近高考与明显;二是家长和学生对高考的期望值过高,脱离了考生的实际水平;二是目前我国“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考生的压力太大,超过了考生的承受能力;三是随着复习过程的一步步进展,要求考生尽快形成厚积薄发的态势,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步伐,部分考生一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因而产生焦虑和急躁的情绪。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过好“心理关”,把“高考复习综合症”治好?关键在于增强信心,培养健康心理。办法主要有两点:

一、学会善于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客观积极地、正确真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所谓“纵向”,就是自己和自己比,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以前比,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在比较中增强自己的信心。特别是从考前两个来月开始,各科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尽力用考试或作业、辅导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多提供一些有利于增强信心的信息,经常表扬学生,让学生心情愉快,受到鼓舞。所谓“横向”,指的是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复习方法上,要更加注意科学性和有效性,要设法让学生把学科中的薄弱环节转换成努力的目标,转换成一步步进步的台阶。即使是发现了学生知识的缺陷、漏洞或欠缺,都既要给学生补正,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这样,学生的焦虑和急躁就可以逐步转化为愉悦和信心。在这里,“形式”甚至比“知识内容”更为重要。

二、明白知识从积累到释放的演变道理

从复习到考试的过程,是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能量积累到能量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考生的心态便是一剂很重要的催化剂。心态越好,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就越完全,越充分,因而也就越完美。良好的心态来自于充足的信心。因此,相信自己、长自己的志气便显得十分重要。一些考生在考场上一碰上难题就左顾右盼,看见别人总在写,就总以为别人比自己行,这在心态上就先输了一分,是考场大忌。须知,你不会做的别人也很可能不会做,而你会做的别人却不一定会做。这种考试心态一定要建立。另外,老师和家长也要鼓励学生注意以下规律:“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在考前,如果只是鼓励学生“别害怕,别怯场”,这只是一种下策;鼓励学生“正常发挥”,这也只能算是中策;只有鼓励学生“超常发挥,尽情释放”,才是最好的上策!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克服“高考复习综合症”绝不单单是考生一方面的事,需要教师和家长(甚至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在这里,过分的关心和过多的指责,都是绝对不行的,决定地需要的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我们不能只注重了知识而忽视了心理,一定要把对心理的重视提高到应有的地步。

 

 

 

 

 

 

 

 

 

 

 

 

 

 

送给考生的高考小贴士

山东  张廷玉

童鞋们,我的亲,马上就要高考啦。你的身体、心理、“装备”都准备好了嘛?!快来跟着我一起做考前最后的准备和检查吧!!

NO1.你需要准备的东西之“装备篇”

有了装备才能“打妖怪”,童鞋们,要提前准备好哟!别等到了学校,手忙脚乱痛哭流涕哦!哈哈!

一、准考证和身份证。

考生可以找一条喜欢的丝带,把准考证和身份证挂在脖子前,以防丢失、遗忘。

二、文具2B铅笔至少两支、黑色签字笔至少两支、直尺、圆规等(不要带涂改液、胶带、修正带)。

特别提醒:涂答题卡使用的铅笔削得太细,会延长涂卡时间,建议把铅笔削成扁扁的“鸭嘴”形,也有卖现成的楔形头的考试专用笔,请确保正规商场购买正品。进入考场的有效证件,必须妥善保存。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建议,

三、手表。考试时最好带一块手表合理安排时间。提前调好时间

四、必要的生活用品,如清凉油、水、纸巾。

五、雨具。考试前两天考生或家长应注意天气预报,了解高考当天的天气情况,如果有雨,提前准备好雨具。

六、着装。如果高考当天温度较高,应准备舒适、宽松、透气性好的衣服,如棉、麻质地,避免考场中暑。

七、眼镜。戴眼镜的同学最好准备副备用眼镜,要提前试戴其是否舒服。戴隐形眼镜的同学要准备好一副框架眼镜和明目眼药水。

八、出行:如果骑自行车去考场,提前检查好"座驾",车胎气是否足等;准备乘公共汽车或出租车的考生,准备好零钱;家人驾车送,请提前看好线路。

NO2.你需要准备的东西之“心理篇”

马上高考,很多孩子出现焦躁不安,甚至是头痛、失眠、脾气暴躁等问题, 你要知道现在再紧张再压力再使劲熬夜补习,已木有用了,放松心态,深呼吸~~~吸气~~~吐气~~~吸气~~~吐气~~~告诉自己,心态决定一切,遇事有个好心态才能事事顺利,不就是“伸头一刀么”,高考来啊,我不怕你!!

一、给自己好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

“我一定能考好!一定能实现目标;之前学过的都记得都会用得着;题难难所有人,我不会不一定别人的就会;我今天真精神一切都会顺利……”

二、要充满斗志,昂首挺胸进考场。

天上写着五个字:这都不是事。见到监考老师,记得微笑以待哦!

三、为自己准备平时最喜欢穿的最舒服的衣服和鞋子,让自己保有安全感和舒适感。

四、考前不要喝太多水,免得进了考场突然想上厕所,造成心理上的慌张。

NO3.你需要准备的东西之“身体篇”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棒精神好,做什么都好。考生也一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迎接考试,绝对是重中之重。

一、饮食上平时吃啥 考试也吃啥

考前大换食谱可是饮食的大忌,不要食用平时考生没有吃过的新食物。因为新食物平日没吃过,可能存在过敏、不耐受、胃肠不适等问题。也要注意忌口,少吃荔枝、芒果等热性水果,防上火,冷饮也要少吃噢。不要临时大补、迷信保健品,如果不吸收、不适应的话,反而会导致腹泻、过敏、感冒上火等病症,适得其反。

二、适当运动

早晚,天气不热的时候可以外出散散步,既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平复内心紧张,也可以保持精神的状态。

三、洗热水澡或热水泡脚泡。

热水澡是最古老的镇静剂,要放松自己,最好浸泡在比自己的体温高一些些的热水里,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热水泡脚同样能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疲惫。

四、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临时改变自己的生物钟。考前不要晚上临时熬夜抱佛脚,这只会让你第二天考试更疲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0551/33782461323.html

更多阅读

给高考生的励志祝福语 高考前励志的祝福语大全

   高考前励志的祝福语大全  1、校园里寂静无声,教室里聚精会神。老师的脚步轻轻,学生的笔儿不停。十年辛苦此时博,只愿金榜题名慰双亲。全国高考日到了,愿你超常发挥创佳绩,成绩傲人开心笑!  2、全国高考日到了,愿你执才高

江苏省小高考考前指导 江苏高考语文考前指导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高三语文最后一课,讲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苏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课教学内容,欢迎参考!江苏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考前寄语寒窗数载,在此一搏!随着考试的来临,可能有些同学会“近‘考’情更怯”,不敢听钟声

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复习方法总结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用对方法做什么事情都会事半功倍。那么高考语文冲刺复习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复习方法,请认真复习!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复习方法总结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应该从这几个方

初中语文学科辅导计划 初中语文辅导计划

做好语文的辅导计划,会让你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辅导计划以供大家学习。初中语文辅导计划(一)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办法,真正把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方

声明:《高考语文考前辅导 2015年高考语文考前辅导》为网友背着书包闯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