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蕴含的性意识

“天人感应”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来的观点,主要意思是:天和人是同类相通的,能够相互感应,上天能够干预人事,人也能感应上天。这一思想,在我国诸多神话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这一观念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神秘思想,从殷商时期的“天人之际”,再到战国时期的“天人一也”,都无非是想表达,人类把自身视作“上天”的子民。而人的行为又包括“性”,这些都是由苍天所决定的。这一点,正好符合古人对性崇拜的出发点。

人类之初:男为天,女为地

稍微了解人类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人类是以女性崇拜而开始文明。例如甲骨文中的“土”,都是以乳房为象形的,说明大地母亲哺育了人类。因此“地母”一词就反映出女性的艺术光彩。所以人类对性与生殖的崇拜,尽管遥对苍天祈祷,但是内心却呼唤着地母的佑护。

而与地相应的就是“天”,这不过是人的神明灵光,天不过是地的进一步衬托和生化。大量的古书和文物记载,我国先民非常崇拜太阳,以至殷商时期的人们每天早晚都要用祭祀和歌舞来迎送日出日落。其后便有了“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此类代表男性的太阳之神,在古人眼里,太阳就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蕴含的性意识

生育毕竟是男女共同完成的事情,那么性的审美也一定离不开男女性行为的共同努力。于是地母对应上天,男女匹配阴阳,这种看似简单实为深切的“天地交合”的思想诞生了。与此同时,人类对性和生殖的崇拜,也逐渐升华到天地和阴阳,更增添了洞悉世界和自然的性意识。

男权强化:男女地位逐渐失衡

随着父系社会的建立,男权逐渐强化,天地对应被作为阳盛阴衰的解释。夏娃是亚当的肋骨;女娲用泥捏出了男人,害怕男人孤独,于是用男人的肋骨创造了女人。无一例外的强调,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使得男女地位逐渐失衡。

但是阴阳学说,在中国仍然是人类性关系的起始点或基本模式。中国人的“天地感应男女阴阳”学说,原本就是性意识的一种表现,或者说,其中有着很重要的性意识层次。当然它比较含蓄、比较隐晦。但这更加说明对性的认识,尤其是现在仍然保留“阴阳”对男女的界定。 (文/七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90651/749262624718.html

更多阅读

北京人vs上海人:易中天的分析

我在北京出生,在上海长大,后又在北京上大学,一生和北京人、上海人打交道不计其数,所以我自认为对于北京人或上海人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关北京人和上海人的对比文章读得多了,不是北京人损上海人,就是上海人损北京人,以下转载的易中天(上图

声明:《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蕴含的性意识》为网友爱笑的男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