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在2014年度青海省科技奖励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院研究院、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甘肃省藏医药研究院、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医院共同承担完成的“藏药安全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藏医药研究领域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奖项,并不是第一次,但这次意义格外不同。
“安全、有效、可控是所有医药体系共同面临的难题,但是不同传统的医药体系,不同的发展状况,问题不同,解决方式不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青海省藏药药理与安全性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该项目课题组的组长魏立新博士说,“藏医药有其独特的用药理念,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身为研究藏医学的科学家,我要带领团队做的,就是用现代科技手段揭开藏药神秘的面纱。”
被“标准”的藏医药
“中医药走向世界,人家不承认,认为重金属超标。藏医药走向内地,很多人也不接受,说全是矿物药和重金属,我们不敢吃。”说起当下藏药所处的尴尬境地,魏立新直指要害。
2013年,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检测出汞含量超标,遭香港卫生署发布公告召回。近两年过去了,魏立新仍然记忆犹新。这次事件也让多家老字号中药品牌均卷入了重金属超标的争议风波。沿袭百年的中药制剂由于缺乏对药物成分深入系统的毒理学研究,面对不同维度的各种标准,境遇尴尬,有苦难言。
多少了解点藏医药的人都知道,重金属在藏医药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佐太”被视为藏药中的至宝,其秘而不宣的炮制工艺让藏医药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事实上,它是历代名藏医通过对剧毒水银进行特殊炮制加工而得到的具有奇特疗效的制剂,也是生产“七十味珍珠丸”等珍宝类藏药的主要原料,被雪域人民尊奉为“众药之王”,但就是这众药之王,重金属含量超标。
藏医药历史悠久,在上千年的临床实践与应用中,很多藏药制剂并没有显示出其明显的毒性。但时代发展至今,由于重金属超标问题,市场对藏药在安全、药效、质量控制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藏医药发展进入瓶颈期,举步维艰。
“重金属超标,超的是什么标?”作为多年从事藏医药研究的科学家,魏立新有点儿愤慨,“是以西方对食品的标准来要求我们的药品,才会有这么大的问题。”
“佐太”究竟有没有毒
藏药佐太重金属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由来已久,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不少科学家投身到这项工作中。
早在1956年,发生在日本水俣湾的水俣病事件,把汞推到了风口浪尖。当时工业废水中排放的大量汞经过水生物食用后,转化成了溶于水的甲基汞。甲基汞是一种有机汞,水俣湾的鱼虾因此受到污染,被污染的鱼虾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甲基汞借助鱼虾进入人体内被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从而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人们因此谈汞色变,也对汞的其它化合物做了很多研究,但唯独对硫化汞的研究寥寥。
中药中的朱砂,藏药中的“佐太”含有的汞就是硫化汞。硫化汞是汞的另一种化学形态,是一种无机汞,极难溶于水。既然极难溶于水,它究竟能不能进入体内?如果能进入体内,它又如何被吸收转化?如果硫化汞在体外是无毒的,是不是有可能进入肠道后被微生物给转化成甲基汞,进而对身体产生毒性?这一系列问题正是魏立新团队项目研究中最核心最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