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蓝天下
我们挤在城市,故乡渐远,古建筑不在,越来越多人失去灵魂的寄存处。让大家看到中国文化之本,是古建筑摄影大赛的核心意义。
今日中国,城市化摧枯拉朽。
中国集中了全球超过一半的起重机,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世界总量的50%,可仍不够……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迁移,时间之急、规模之大、冲突之剧烈、影响之深远,无以匹敌。
世界日新月异,不但老北平、老上海、老广州等都将成往事,老宁波、老昆明也成往事,成为图片上的绝版城市。
我们新开发建设了很多,也丢失毁灭了很多。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人们看到的是越来越陌生的老城和千篇一律的新城。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故乡是记忆,是籍贯,是出生的老屋,是城中的古建筑。我们挤在城市,故乡渐远,古建筑不在,越来越多人失去灵魂的寄存处。
一座城市的基因是什么?一座城市的秉性是怎样的?一座城市有什么味道?要了解这些,起码要知道,这座城市曾经的样子,以及它有过的故事和历史。散落于城市各处的古建筑,犹如一个个历史生命的延续,作为城市的载体,让人得以窥探一座城市或辉煌或心酸的过往。它们虽显苍老和寂寞,却厚重依然,屹立不倒。
许晖-瑰宝
保护古建筑,一直是文化界人士的心声。
1957年,梁思成痛心呐喊:“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在这个建筑大师的眼中,古建筑是宝,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他说:“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
保护古建筑,一直都是文化界人士的心声。
85年前,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中国古建筑首次成为研究对象。爱国志士朱启钤担任社长,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罗哲文、李四光等相继加入学社。短短五年间,学社调查了全中国137个县市1823座各类古建殿堂房舍,详细测绘建筑206组,绘制了测绘图稿1898张,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国古建筑发展脉络,为保护古建筑做出空前的贡献。
60年前,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第一次系统地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他以自己的建筑观为核心,提出“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为保护北京旧城,他提出“梁陈方案”,诗意地畅想旧城生活:“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休息……”
如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历史研究所开展中国古建筑的科普、传承的活动,为中国传统建筑奔走呐喊。2008年开始,华润雪花啤酒资助清华大学开展中国建筑研究与普及,七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出版了五套古建筑丛书——《北京五书》、《中国民居五书》、《装饰五书》、《古都五书》、《园林五书》,拍摄了八集大型纪录片,其中《中国古建筑》在央视热播,掀起人们对于古建筑的广泛关注。
在民间,影响力更大的是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从200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累计收集作品超过670万幅,吸引了超过360余万人参与,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摄影赛事之一。
李峰---九旋龙藻井
拍斗拱就是在拍文化。
构造精巧的斗拱、飘逸灵动的飞檐、精美绝伦的梁枋、威武庄严的铺首……中国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浓缩的智慧。欣赏中国古建筑,好比翻开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今年的“雪花纯生匠心营造”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就以斗拱这一中国古建筑的细部结构为主题,向全国征集相关的摄影作品。三十几位来自官网和全国各分赛区的获奖摄影师跟雪花一起实地走访,拍摄斗拱的故事。
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斗拱的雏形,至今已存在了两千多年。
因为斗拱的存在,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得以出檐深远、呼之欲出。在斗拱的起承转合下,即使遇到地震,建筑体松而不散,如太极般以柔克刚,化解地震冲击。于是,福州华林寺、山西高平崇明寺中佛殿、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河南济源济渎庙等古建筑,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
斗拱藏匿于屋檐下,默默无语,斗转星移间支撑中国古建筑历尽风雨沧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中国红惊艳亮相,所采用的正是斗拱结构。
从某个角度来说,斗拱象征着中华古建筑的精神气质。为此,斗拱成为很多摄影师以及艺术家痴迷的对象。
王江莉---灵动“拱”魂
12天的时间里,三十几名摄影师与专家及媒体一起,走访拍摄浙江、山西、河北等地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包括经典宋代建筑保国寺,以藏书流芳百世的天一阁,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群诸葛村、新叶村,以精美木雕闻名天下的东阳古建筑群,以经典明清官式建筑及精美斗拱细节闻名的五台山古建筑群,等等,用镜头捕捉斗拱的身影。
站在古建筑的斗拱面前,静静地与之对视,仿佛穿越了时空,跟斗拱匠人对话,体会其匠心营造。
所谓匠心营造,实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真实写照。无论是雕龙画凤,还是榫卯结构,都灌注了古代工匠对细节和美的追求。这种精神不仅存在于古建筑,更应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畅教授所说,一切匠心,都始于你在匆忙奔波生计之中,停下脚步的那一刻,都始于你在无神论的社会中,重温敬畏的那一刻。“今天,我们的匠心,始于你端起相机,屏住呼吸,按下快门的那一刻。”
应作平---登封楼斗拱
用摄影将古建筑带回生活。
中国古建筑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天地人一体。建筑只是载体,古建筑有自然更有人伦,承载的是时代的文化与追求。古建筑看似平静,实则体现了一座城市在汲取、传承与包容历史文化的智慧与气度。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群在雪花资助出版的古建筑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序言中写道:在“大国”、“崛起”甚嚣尘上的背后,中国人不乏智慧、决心,甚至不乏财力,但唯独缺少了一点“独立性”,产品也好,思想也罢,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
雪花联合清华大学的初衷,是想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做一点事情,通过专家给大众写书的方式,使中国古建筑知识得以普及和传承,为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提供一点工具,为中国的“独立性”添砖加瓦。
最初推广古建筑活动时,很多人不理解,啤酒跟古建筑到底有什么关系?“无论学术界还是建筑界,在我们总是谈论当代建筑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去反思,建筑之源在哪里?创新的点在哪里?其实,古建筑往往给现代人很多不经意的启发。”
第一届参加摄影比赛的人特别少,大概只有几千人,第二届也只有上万人左右,从第四届开始,参与的人数就突破了一百万,近三年均突破两百万。
七年过去,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古建筑。从大数据看,报名的人地理位置、职业、年龄各异,呈分布广、范围大、跨度宽的特点。相比起图书、地图等方式,摄影大赛的大众接受度更高,更能触动人们的内心。
让大家看到中国文化之本,是古建筑摄影大赛最核心的意义。把中华古建筑文化普及化,也是雪花啤酒这么多年来努力的方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楼庆西老教授很感慨:“我十分庆幸企业界有华润雪花这样的有识之士,号召大家用镜头去寻找、发现古建筑之美,捕捉其中承载的前人智慧,这些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像记录,广泛详实、真切而全面,这对推动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大普及、大传承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