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瓷的发源地是在中原地区,早在北齐时就已基本成熟。隋唐是北方白瓷生产的髙峰期,黄河以北的大部分省份的瓷窑几乎都在烧制,其中尤以河北邢、定窑的产品质量最为突出。
随着贵金属严重短缺问题的显现,辽代贵族不得不使用瓷器来取代原有的金银制品来确保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辽代陶瓷虽然个性分明,民族特点浓郁,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辽代贵族使用的瓷器绝大部分都产自中原的著名瓷窑,甚至将所需瓷品不远千里南下浙江定烧。
河北定窑地处燕山山脉,与辽地隔山相望。历史上因战乱而一度沦为辽代管辖区域,定窑优质瓷器一直是辽王室所青睐的瓷种,因而他们所用的器具除金银制品外,其他生活用具几乎都是在定窯定烧的。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诸如辽代首任宰相耶律羽之墓、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中出土的白瓷全是产自定窑。辽瓷渊源于中原,与邢、定窑的关系甚为宻切,受其影响,在长达200多年的统治过程中,辽代瓷器借鉴了中原瓷窑的烧制技术,生产出大批富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陶瓷器,并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陶瓷文化。因此,辽代瓷器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史学中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分类
辽白瓷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见的圆、琢器,如梅瓶、注壶、注碗、葫芦型瓶、碗、盘等;第二类是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器型,如鸡头壶、扁壶、盘口长颈瓶等。辽白瓷的胎质亦分粗、细两种。粗者胎体较厚、胎质较粗、胎色较深,以灰白色和黄白色较为常见,一般靠施化妆土来增加白度,多为仿磁州窑产品;釉色上呈灰白、黄白,或纯白等色,色调上也有粗细之分;制作工艺简单,足墙粗矮。由于采用叠烧法,器外壁施釉仅及下腹部,在盘、碗等圆器类的内底处,通常有三到四个椭圆形支钉痕。由于此类白瓷在辽代各窑址中均大量出现,可知其为辽代白瓷中的大宗产品,是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器。因此,古陶瓷界在判断这两类白瓷的产地旧属时,对于粗者基本能达成共识,认定其为辽白瓷,但对细者则持谨慎态度,倾向于将其归入邢窑或定窑。
特点
就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特点而言,在瓷胎方面,北宋定窑白瓷胎体轻薄细白、烧成温度高,瓷化程度好,敲击声清脆悦耳。辽白瓷中精细的白瓷,胎体细薄坚硬,但数量较少,多数辽白瓷胎质颗粒粗糙,白中泛黄或泛灰,糅合不好,胎体常有干裂现象。辽白瓷烧成温度比北宋定窑白瓷低,瓷化程度也不如定窑白瓷好。
就施釉方面比较,定窑白瓷基本是满釉,施釉薄,胎色纯白,也有釉面泛青及白WWw.aIhUaU.COM中泛黄者,可见流釉合积现象,积釉处泛青、泛绿;定窑白瓷釉面光滑平整,给人以冷硬的感觉;辽白瓷釉厚,有透明玻璃釉和白色乳浊釉之分,辽精细白瓷釉色为粉白、乳白者多泛青或黄,釉面均匀,少有流釉或积釉现象。器物表面偶有黑色杂质,底足处常见刮釉露胎现象;辽白粗瓷多采用蘸釉技法,釉仅至器物下腹,釉色牙白、牙黄或灰白,白度较差。由于胎质粗糙,器物表面常有微小间隙,所以烧成后在釉面上易产生暴釉现象。
在工艺上,因定窑白瓷本身胎色较白,故无须施化妆土,而辽白瓷中胎质较粗的,常在胎体上加一层化妆土。定窑白瓷修胎讲究,做工细致,胎上常有“竹丝刷痕”,足墙较薄,棱角分明。而辽白瓷足墙较厚,胎上无“竹丝刷痕”。此外,从款识上看,辽白瓷只有“官”和“新官”两种,字体各异,而定窑款识较丰富。
在纹饰上,五代定窑白瓷纹饰少,以素面为主。至北宋时,纹饰有印花、刻花、剔花等技法。刀工犀利纯熟,纹饰简洁流畅。辽白瓷中除碗、盘中有划刻花草纹外,多为素面,也有一些仿磁州窑的牡丹双叶等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