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霖家道贫寒,世代为农,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其母亦在知府家中做女仆。刘春霖幼年时跟随父母在济南,因生活困难,6岁时被送回老家,托靠哥嫂抚养,8岁时入私塾读书。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深受老师喜爱。后来,父亲把他带至保定,入莲池书院读书,连续攻读十余年,学业长进很快,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
光绪三十年(1904)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归国后,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刘春霖,河北肃宁人,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出身寒苦,祖父务农,父亲为保定府皂隶。因家境贫寒,刘春霖自幼寄养伯父家,母亲靠当奶妈糊口。后全家迁居保定,送其入莲池书院。正因出身微贱,刘春霖胸怀抱负,刻制自励印章“平生志不在温饱”。
18岁秀才,25岁拔贡,30岁中举,32岁中状元,再次演绎了一段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从底层到尖顶的“科举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不过,刘春霖中状元,并不完全靠一篇好文章与一手好书法,而是“天时地利”的奇妙。据说会试第一名原定谭延铠,大臣们担心“谭”会使慈禧触发不良联想,拐挂上谭嗣同,于是将第二名的朱汝珍提上来。但光绪皇帝阅卷后认为朱的文章不佳,而第三名刘春霖的文章堪称上乘,故擢刘春霖为状元。
也有一说是殿试后阅卷大臣选定第一名为朱汝珍,但慈禧阅卷后,马上将其姓氏与朱明皇朝产生联想,又从名字中的“珍”字弯到被自己逼死的珍妃,再从籍贯广东钩上粤地的洪秀全、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神经敏感的慈禧从内心对“朱汝珍”三字产生隐痛与厌恶,于是便将其卷弃之一旁,再去翻看其他卷子。当看到刘春霖试卷时,不禁为之一喜,一则刘春霖书法娟秀文章亦优;二则姓名吉祥,含有“春风化雨,普降甘霖”之意;三则籍贯“肃宁”也十分恰为时需,“肃清”那些康孙之徒、普天“安宁”,多好呵!风雨飘摇的晚清末年,严重迷信的慈禧从www.(aIhUaU.com刘春霖的姓名与籍贯中嗅出了吉利之兆,于是选中其为状元。
可见,无论哪一种说法,刘春霖的状元之位都带有一种微妙的因素。相比之下,第二种说法似乎更近情理,也更符合晚清政坛实际。刘春霖本人当然更想不到姓名与籍贯会这样帮了大忙。
刘春霖状元及第后,援例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1907年回国后,清末民初主要供职于教育界,政治态度相对超脱,曾两次代表总统徐世昌到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再度名噪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