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应该追在父辈们后面问,因为你不问,他们是不会说的。
▲马薇薇剖析父母养老问题:真话也可能是情话
文/钱业
《奇葩说》近一期讨论的主题是“要不要送父母进养老院”,马薇薇的发言让很多人哭了。
她说:“他们说自己愿意去养老院,就像我们向他们报平安一样,都是真心的,但真心的话,却不一定是真话,那是情话啊,你这个傻孩子。”
她还说:''父母这么懂事,所以我们就不懂事地由着他们懂事吗?”
小时候,爸爸妈妈把我们送到幼儿园里,会觉得是抛弃了我们,满心亏欠,好不容易用衣服上别针别着的小手绢儿帮我们擦完了鼻涕眼泪,哄进了幼儿园,自己却偷偷站在门口,忍不住掉眼泪。
父母不舍得把我们送进幼儿园,我们又怎么舍得把父母送进养老院?父母对我们有那么多的不舍,我们又怎么能有那么多的舍得?
父母和子女,应该是那种会互相心疼的关系啊。父母会追着你问:冷不冷?饿不饿?累不累?——什么都抵不上你吃得好,穿得暖,睡得香。我们好好地,认真地回答了,语气里没有带着不耐烦,看上去便挺像一个合格的子女了。
我们的父母太讲究分寸感了,孩子长大了,把话语权给了他们,把舞台给了他们,自己站在一旁,默默不打扰。
我们也应该追在他们后面问:最近有没有失眠?退休有没有觉得无聊?关节炎痛不痛?要追着问,问到他们不耐烦为止。因为你不问,他们是不会说的。
分寸感是留给外人的,关心到让人觉得“烦”才是家人啊。
在中国,家庭一切重大举措往往都是围绕孩子进行的。
孩子出生之后,搬进了更大的房子——只为了给他多翻一个跟斗的空间,然后咬咬牙搬去了学区房,再接着是给孩子准备的婚房。然后难道突然有一天,跟他们说,他们在这个叫做“家”的房子里没有位置了,得搬去一个叫养老院的地方?
有人说,西方很流行养老院。曾经获得5次艾美奖的美剧《欢乐一家亲》里,哈佛毕业的心理医生弗雷泽和父亲——退休警察马丁住在一起。父子二人脾气完全不对味,儿子听歌剧喝雪莉酒,爸爸看棒球喝啤酒,一有机会,俩人便对对方的生活方式极尽讽刺之能事。可即便这样,弗雷泽只要偶尔说两句软话,爸爸马丁就会一边受用,一边警惕:你是不是要骗我去养老院了?
有一集里,弗雷泽和父亲误打误撞去了养老院(弗雷泽并不是要把父亲送进去),马丁在里面和老伙计们打牌打得很开心,可是一到点儿,马丁还是坚决地拽着儿子的衣角回家了。父子俩在一个屋檐下磕磕绊绊地适应着彼此,谁也离不开谁。吵吵闹闹才是家啊。
东西方或许对独立、养老方式有不一样的见解,但是在“家”这个概念下,东西方的价值是统一的。能够有一个和乐融融的家,没有人是愿意去养老院的。
现代社会让养老院有了很多存在的理由,但是选择“不去”可能只需要一个理由。
在这个不叫“养老院”而叫做“家”的地方,我们可以晚上一起吃饭,聊一聊。
聊办公室里讨厌的上司;
聊菜市场里买菜会多送一把葱的贤惠大妈;
聊太空旅行;
聊微信谣言;
聊特朗普家的小孙女;
聊四舅爷爷的表妹的干姐姐家不成器的小儿子;
聊想要转换事业跑道的打算;
聊跟着一群小学生一起学钢琴的老学员心得……
子女的成长不应该以父母的失落为代价。
不要让他们一直看着我们往前奔的背影啊。要带着他们一起慢慢走走啊!
他们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的无知,我们也不应对他们的迟缓不耐烦。
家人便是一生最深情的羁绊,谁也不会成为谁的负担。
编辑:新吾 实习生 杨林鑫 校对: 陆爱英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