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月,邓小平已经彻底掌握中央最高党政军权力,于是决定不再兼任总参谋长一职。那么谁来接替这一职务呢?负责牵头调整总部领导班子的聂帅建议由副总长兼福州军区司令杨成武(简称杨1)接任。理由是杨1年轻、身体好,又有在总参工作的经验,业务熟练。邓小平不同意,提议由常务副总长杨勇(简称杨2)接任,认为杨2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志,还能打仗。
邓聂对两杨的推荐理由都很冠冕堂皇,但真实原因还是出于山头主义。邓提杨2是因为杨2是他的老部下,从抗战时期就隶属他的麾下,是二野三位兵团司令之一。聂提杨1也因为杨1是他的心腹爱将,红军时期就追随他,晋察冀前期更是手下头号嫡系。邓此时虽然贵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但威望还没有达到毛泽东那样一言九鼎的地步,不好对德高望重的聂帅霸王硬上弓。而且,地位举足轻重的叶帅也可能更偏心杨1一些,毕竟文革初期的大闹京西宾馆事件,叶帅拍断手指,追根溯源还是杨2惹起的。而杨1在主持总参工作时对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很尊重。由于最后实在摆不平,只好双方各让一步,杨1杨2都弃之不用,推出个刚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有大功的杨3(即杨得志)担任总长。杨3性格温和,不管是对上级还是对平级,人缘都很好。启用杨3很可能是叶帅的提议。
弃用杨1杨2还分别找了一些理由,杨2是说他在总参工作时得罪过人,很多人告他的状。而杨1则是在文革初期犯过错误,当时杨1曾身居要职,红得发紫,在那种环境下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
最后,分析一下杨3上位算是谁的胜利。
杨3其实也是晋察冀的,曾担任过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地位比杨1还重要,属于晋察冀山头后期的头号大将。只是他抗战胜利后才到的晋察冀,比杨1晚了一段时间而已。
那么,这算是邓败聂胜吗?非也。
邓并不是好惹的。杨2虽然没当上总长,但在12大升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而杨1没当上总长,副总长也不让兼了,直接打发回福州。当时中央书记处负责中央一线工作,经常开会,比政治局委员还要忙。杨2作为主持总参日常工作的第一副总长,也许比杨3更有实权也未可知。杨3是个厚道人,跟杨2关系很好,杨2分他的权也不会有太大反应。直到杨2死后才彻底控制了总参。
杨2在当上中央书记一年后逝世,年仅70岁。真是命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