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临城中小 游俊芳
计算能力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它是学生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将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人生必备的数学素养。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的特点,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学生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学生口算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的熟练程度决定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每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加强基本口算训练必不可少,要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在教学笔算乘法和除法时,是需要在加强基本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计算技能,比如238÷6 19×19,计算时都要以原有的表内乘除法作为基础,且还总结了以下经验:①、老师讲完,不要忙着让学生全体单独做,先指名几位上台板演示范,其他同学评价后,再练效果会更好。②、少讲,让学生多练。③、说明笔算乘法和除法是一种程序化劳动,要一环扣一环,马虎不得。
在教学口算除法时,口算除法算法是否一定要用书面数学语言描述呢?学生往往知道怎么算?也会用自己的话来说:如600÷3先不看600末尾的2个0,先算6÷3,所以600÷3=200。240÷3想:3×( )=24,24÷3=8,240÷3=80,从学生的这些回答来看,学生已经会算,但只是不会用书面语言来说,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所以600÷3=200,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所以240÷3=80。从效果上来看,学生还不是很理解。应该怎样对待这种情况呢?算的时候,就照学生的去做,如600÷3先不看600末尾的0,先算6÷3所以600÷3=200。再解释,不看末尾1个0就是把这个数看作多少个十,不看末尾2个0,就是把这个数看作多少个百,不能平白无故的少看0。通过这样的解释,就把算和说分开了,让学生说得清楚,算得简便。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以“进位法38+4”为例,在探讨38+4的算法时,让学生充分讨论论、交流,最后得出了这些算法:有把个位上的8和4相加等于12,30加12等于42。学生有的摆小棒,有的拨珠子,有的列竖式,使每个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知识。
三、灵活应用简便方法
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非常容易出现被假象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37 + 63 × 5= 100 × 5 = 500;13 × 6÷13 × 6 = 78 ÷ 78 = 1。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48+ 50 + 52这个计算,放在解决问题中,光明小学四(1)班有48人,四(2)班有50人,四(3)班有52人?学生很快地列出式子48 + 50 + 5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此外,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比如25× 4 = 100,125 × 8= 1000,等等。
四、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低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其实,估算作为一种能力和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点滴渗透。在平时教学中,要借助教学情境,结合生活实例,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在低年级教学数的概念之前,我首先会让学生对出示的实物估一估数量,再数一数,让学生逐步建立数的概念,增强估算能力。在教学“长度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如一根跳绳长约(),操场长约(),一支钢笔15()等。
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如,125÷2 378÷5 你认为估算应该是多少?当然许多学生是把125看作120,把375看作350,350÷5=70,这符合“凑整算得快,与精确结果相差尽可能小”的估算策略,可仍有许多学生把125看作124,124÷2=62,把378看作375,375÷5=75。于是我组织孩子进行辩论,让他们自由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教师再适时评价,学生的估算能力无形中大大增强。
五、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
很多学生做作业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了就行,这就导致了计算错误率高。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提醒学生检查,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数字写错了没有等。无法口算的还应该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每次作业都提醒、强调,同时教师亲自走到学生中间督促,落实,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了自主检查、验算的习惯了。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有耐心、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坚信只要持之以恒,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见成效。(责编:黄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