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 Daizu Shige
《论傣族诗歌》
中国傣族17世纪初的哲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作者祜巴勐,云南西双版纳人,古代傣族诗人、文艺理论家和哲学家。“祜巴勐”系作者生前在傣族佛教中的职位,真实姓名不可考。《论傣族诗歌》写于傣历 976年(1614)。其后,仅有傣文手抄本流传于民间。1980年岩温扁根据康朗应收藏的手抄本译为汉文,1981年由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
《论傣族诗歌》包括前言、结束语和正文 9章,共4万余字,论述了天地的起源、人类的形成、语言思想和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等问题。该书认为,在几亿亿年以前,没有地球、月亮、大阳和星星,整个天地是一个无限的真空,其中充满着腾腾滚动的气体、烟雾和狂风。气体、烟雾和大风经过1万亿年的翻腾滚动,凝结成地球。剩余的气体、烟雾和大风继续翻腾滚动,而后又凝结成英叭神。英叭神用他身上的污垢使地球变大,又用他身上的污垢创造了男神和女神,男神女神又用泥土创造了最初的人类。有了人类和人类的活动以后,才产生思想、语言和诗歌。思想是语言的基础,不表达思想、心理感觉的喊声不能算是语言,但是,思想和语言的基础是感觉,而感觉的前提是人类的活动和外物的存在,因此,必须先有地上的存在物,才会有关于这个存在物的思想和语言。
《论傣族诗歌》认为,诗歌的根源在人类的生活和劳动中。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产生哀伤和欢乐,哀乐之情必发为语言,这种从心底出来的语言最美,天长日久逐渐演变成了歌谣。歌谣的歌调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界中泉水声和鸟声的模仿。该书分析了诗歌中的幻想、神话以及宗教观念的根源。认为人们面对可憎可悲的现实,一方面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则在理想的鼓舞下从悲哀中产生力量。但是,人们在统治者和佛教的约束下,又不能直接表现自己反抗的力量,“于是,只好用它来变成幻想、理想和希望的力量,而寄托幻想、理想和希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神佛和鬼怪了”。
《论傣族诗歌》认为,傣族社会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古人的时代”,那时没有村寨和勐,没有首领,没有等级。后来进入“盘”的时代,“盘”就是首领,这时人类开始组成村寨,有了村主、寨主,以后又有了“勐”,即首领和王。在前一时代,人们随心所欲地吟唱诗歌,不受任何约束。在后一时代,诗歌受到社会的约束,约束于统治者的权力。
《论傣族诗歌》指责佛教,说佛教篡改和利用傣族的原始宗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它认为“文字出自人的手”,诗歌来自人类的活动,不同意某些傣族佛教徒宣扬的佛祖为人类创造文字和诗歌的说法。但是,它也肯定佛教对傣族叙事诗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论傣族诗歌》把封建统治者比喻为森林中残害其他野兽的“虎霸王”,号召人们起来同“虎霸王”斗争。
《论傣族诗歌》写作时,傣族的封建社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思想、文化均有相当的发展,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祜巴勐虽然是个僧人,但他对佛教采取了批评的态度,在当时这是难得的。
《论傣族诗歌》关于天地、人类起源的论述,虽然采取了神话的形式,但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在论述思想、语言、诗歌的起源时,它提出了一些朴素的、实质上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它对于诗歌和劳动关系的论述,对诗歌中幻想成分根源的论述,基本上是正确的。它对封建统治者和佛教的指责,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思想和要求。它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哲学和文艺理论著作,在傣族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伍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