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收藏蜜蜡并把玩的同时,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在蜜黄色的普通品种蜜蜡珠的四周布满了细小的圆度,这其实是凹扎,有卖家将其解释为是炽热的岩浆洒在蜜蜡上时所留下的天然痕迹。其实这些小圆点和斑点都是人为所致,而这些蜜蜡珠也并未是未经过任何切割和打磨的原化石。
如果我们使用三十倍的放大镜去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小圆点是用烧红的金属棒炙烧出来的,而有些较小的斑点则可能是用香炙所致,有些还甚至是用火柴和打火机烧出来的。
其实有不少的炙印还是商人们可以去仿造的,并说这是由于岩浆接触后天然形成的。此外,如果是旧珠的话,在炙痕上同样也会有风化层,但在民间所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十新炙者,有人则将它看做是花巧的装饰,其实这对琥珀蜜蜡而言是一种损伤。
另外,还有些人工合成蜜蜡。这是用倒模方法制成的,用新法打孔,刻意制造出一些炙痕或斑点,从而来冒充是真蜜蜡。而这些所炙之处大部分都可以看见其表面有小泡泛起,有些甚至还会有一些倒模痕。但却用认为刀痕将其掩盖,有些雕花的合成品便是这样。
炙痕通常也作为蜜蜡鉴别的依据之一,蜜蜡的鉴别:
1、透明度。琥珀的透明度足以影响其色泽和宝光,透明度高、纯正、明净、晶莹的,品质最佳。尤以淡雅纯朴与净化者为然。通常,琥珀愈透明清澈,所含琥珀酸愈少,只要不超过百分之四便是透明的,若介于百分之四与百分之八之间的,则呈不同程度的半透明,而且出现稀薄云雾状,高于百分之八的,透明度较差,有些品种云雾多,有些却部分稍透明和油润,质素较特别。
&nWWw.aIhUaU.COMbsp; 2、风化纹和荧光点。琥珀和蜜蜡年代够久远(够老)的话,四周必然产生天然形成的风化层,比较颜色为深。风化层上的风化纹,可谓说是岁月的见证,因为风化层本身是时间的产物,石化时间太短以及开采出来不够长久,皆难以形成深色的风化层。风化层的色调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加深,故”工“愈属古旧,外表四周接触空气便愈久,受天然氧化便愈多。由于是经年累月形成,故古意黯然,显得朴拙和沉实,并不虚浮。老蜜蜡的风化层能呈现很多细微的荧光点,闪烁发亮,像金沙品种,色似熟透的”黄皮“果子,含矿物质成分高,风化层四周泛起金沙点,有些却布满磨砂点,是长期氧化的结果。
3、爆花和爆星。琥珀和蜜蜡接触空气容易慢慢氧化。故开采较久的老琥珀和老晶蜡若过度氧化,不但变深色,而且变碎裂。如果不断受空气的压力或长期受冷热的影响,内部也常呈碎裂的状态。故,年代愈久,工愈旧者,容易在外层呈现细密的风化纹之外,珠粒中间的孔道四周也可能产生分子颗粒的变化,细微地成丛爆裂,形成美丽的天然爆裂纹,单全珠不会散碎,故称爆花。爆星并非像爆花那样只沿孔道四周爆裂,而是因为日子够久致使整颗珠子的内部爆裂,但其裂纹不是直纹或散射式,而像一个半月型或浅碗型般爆裂。
4、冰裂纹。有些老蜜蜡,因为经过长年累月的压力和氧化,尤其是受热胀冷缩的影响,便会产生天然冰裂的现象。有些冰裂严重的,能够令全珠裂开,有些只是内部冰裂,呈半月型裂或是波浪型裂,用聚光电筒照射时便呈现一个一个圆晕似的,内部结构老熟者更通透。天然冰裂大都叫细密、自然、古拙,像蛛网般分布。
5、炙痕。西藏人、尼泊尔人、巴基斯坦人用蜜蜡珠祭神或者像神祈求时所留下的炙痕,作为自己对神的一种奉献,若属久珠,炙痕上方同样有风化层。
6、钻孔法。真旧珠孔是用人手操作工具钻成的,尤其是很早时期时,工具简陋和落后,而且不够坚硬和准绳,故往往使孔道不够垂直,在强光电筒照射下显得斜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