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平(北京市潞河中学,特级教师)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而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牛顿定律,卢瑟福从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等。但调查发现,我们的学生,其问题意识却比较差,有学生提问也仅仅是做不出的习题,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你不能在一个颤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科学试验和人们的生活体验也同样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探究的教育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问。教学中巧设悬念,创设探究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怀疑,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教师讲的,甚至是实验中的一个微小现象,当学生出现疑惑时,让学生想问,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学生高度兴奋,活跃思维。问题探索的过程比本身的结论更为重要,问题的评估也得到了升华。
创设问题情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问。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也提不出问题”。是的,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表示他们没有问题,而是他们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就需要老师去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授之以渔,逐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加强双基教学,丰富知识结构,形成学生提问技能。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无法发现材料中的问题,有时发现了想要提问却不知怎么问,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也可能与自己所想无法准确地吻合,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重视基础知识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比较、分类、判断、分析和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
把化学课堂教学伸向社会,拓宽培养问题意识的渠道。应让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到化学学科的作用,了解化学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参观化肥厂的生产流程而想到如何去改进它,面对“白色污染”及生活污水的危害,如何去防治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