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就是语文课嘛!”一个孩子对着老师发的一篇二年级课文《女蜗补天》大声叹气。
“是吗?咱们先把这个故事读完再说。”老师露出神秘的笑容,带领大家一起读。
10分钟后,谜底揭晓: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提问,只提问题,不做回答,谁提的问题最多,谁就是本节课的“问题大王”。
最初,孩子们觉得没什么问题,这个神话故事很简单,大部分同学早就听说过。
(自读故事中)老师以课文的第一句为例,请大家从这句话出发,提出至少10个问题: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打仗。
“他们为什么要打仗?”
“水神共工是干什么的(到底是谁)?”
“祝融是什么意思(火神为什么叫祝融)?”
“他们在什么时候打的仗(‘遥远的古代’的什么时候)?”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为什么是‘相传’)”
“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的父亲(爷爷、奶奶、姥姥……)都是什么神呢?”
“水神和火神到底是什么关系?”(有孩子提出在书上看到说祝融是共工的父亲)
“共工和祝融谁的年龄大?”……
孩子们似乎在年龄和关系问题上纠结起来,不断提出重复的问题,老师请大家暂停一下,抛出这几个问题:
“他们打了多久的仗?”
“他们在哪里打仗呢?”
“他们打仗的时候有没有用武器?”
“如果用了武器,谁的武器更厉害?”
“既然是打仗,他们有没有帮手,有没有军队呢?”
“谁打赢了?”
“失败的一方损失有多惨重?”
有孩子提出,有些问题是没有必要问的。
“你觉得没必要,可是我想知道啊。”
老师的示范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什么问题都可以问。
(一句话可以提多少问题?)提问分三个环节:自己提问,组内交流,两组比赛。老师特意花了几分钟时间详细讲解比赛的基本规则:
1.两组轮流提问,如果有人卡壳,裁判(老师)倒数3秒,同组成员没有人补上,这组机会就作废,轮到另一组提问;
2.别人提过的问题不能再提,这就需要每个人认真听别人发言。开始比赛之前,孩子们用了足够多的时间(半小时左右)组内交流各自的问题。老师表示,每个组至少要有20个问题才能开始比赛。
这个环节孩子们要做到:认真听别人发言,合并问题同类型,互相激发提出新问题。当然,这需要老师悉心指导,一个孩子提出问题后,老师鼓励其他孩子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往前走。
(小组讨论1) (小组讨论2)半小时后,每个小组都信心满满,“我们组可以提50个问题!”“我们可以提100个!”大话放出来,两组对坐,严阵以待,每个人都竖起耳朵,唯恐听漏一句话。
“共工为什么会失败?”
“共工的气量为什么那么小?”
“共工失败后是什么心情?”
“他们俩长什么样?”
“不周山在哪里?”
“撑天的柱子只有一根吗?”
“不周山倒了为什么会影响整个世界?”
“日月星辰为什么向西移去?”
“大地为什么会裂开?”
“猛兽是怎么残害人类的?”
“有多少猛兽?”
“什么是末日?”
“女娲为什么是人类的母亲?”
“女娲为什么不杀别的动物而杀了一只乌龟?”
“五色石是哪五色?”
“石子烧了多少天?”
“那口大锅是用什么做的?”
“大锅有多大?”
“女娲到底用了多少石子?”
“用什么支起大锅?”
“那些石子有没有烧焦?”
“用什么火烧的?”
“天空有没有挨着头顶?”
“大水淹了多少国家?”
……
老师在黑板上给两个小组计数,听课的老师在本子上快速记下孩子们的问题。从第50个问题开始,重复的问题多起来,但是每一个人都在侧耳倾听,每一个重复的问题被取消计数资格,其他组员马上换一个问题。
在提了将近90个问题的时候,两个小组开始不断有人发出“哎呀,提不出来了!”的哀叹,但为了争取胜利,每组都竭尽全力,为了保住提问机会,不间断地换问题,有的孩子甚至显得有点语无伦次。
最后,因为时间关系,加上孩子们重复的问题越来越多,新问题越来越少,老师宣布比赛结束,数了数黑板上两个小组的问题数,一个小组提了57个,一个小组提了52个,9个孩子总共提了107个问题。
在这样的头脑风暴中,一开始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看起来无效甚至完全为提问而提问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提的问题看起来在课文中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比如“共工为什么要撞不周山?”“共工闯了什么祸?”“女娲为什么要补天?”还有个孩子每次想不出来问题就提字词理解的问题,“‘恼羞成怒’是什么意思?”“‘汪洋’是什么意思?”“‘一气之下’是什么意思?” 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提问,强化这样一种观念:问题没有对错,问题不分好坏,敢于提问,勇于提问,问题越多越好。
《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2012年第3期专题文章里,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和老师之间有这么一段对话:
生:……我们觉得课堂上很多问题都是我们不感兴趣的,所以不想回答。只有那几个人会一直保持热情继续回答,事实上他们这样也得到了老师不少表扬。
师:看来,老师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其实也许老师在很多方面还不如你们博学,你们更时尚,了解的东西更多。老师真的希望听到你们都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听到不一样的声音。你这种想法,班上很多人都有吗?
生:应该是吧。但是我们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不感兴趣,怎么阐述自己的观点呢?
师: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啊,把我带到你们感兴趣的话题上去。你们喜欢我提出问题你们回答,还是喜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
生:当然更喜欢自己找到问题,那样更有趣。可有的时候你让我们提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知道什么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所以总不敢提。
这节课的提问比赛中,有个二年级的孩子说:“我就是乱问!”很多时候,课堂上的问题都是由老师提出来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存在感似乎只能通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来体现。而老师的问题背后,又往往跟着“正确答案”。看过这段真实的对话,也许,不需要再解释为什么要鼓励孩子“乱提问题”了。
这节课上孩子们提的107个问题中,粗略估计,至少70%的问题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据老师在课后交流中的自述,上课前细读文本时,四位老师用一个多小时提了47个问题。其中也包括类似于孩子提的“无效”问题。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天生都有想象力”,怎么看出来?这两个数字(107和47)之间的落差,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参考。要想问题多,就要不断突破原有的思路,不断打破问题的界限,想象力由此开始生长。培养想象力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们平时被大人有意无意压制的好奇心充分释放出来,从看似漫无边际的“云思考”到针对具体对象的问题风暴,不着急,慢慢来。